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川沙和南汇历史哪个早

川沙和南汇历史哪个早

发布时间:2021-03-02 03:22:09

『壹』 上海川沙和南汇是一个地方吗

浦东和南汇合复并以前,沿江区制域都是工业区,属于杨浦黄浦的。浦东开发后,成立了浦东新区就把原属于市区的浦东沿江区域划给了浦东,就剩闵行的浦江镇。浦东新区属于副省级编制,比其他的区高半级,时间久了,浦东没啥空间了(没地皮卖了),就把南汇合并了。这样原先和南汇交界的边疆地带变成了中心地带,再加上迪士尼效应,南汇一下子热了。南汇原先属于农业区,基础设施真心差,比老川沙还差。农民手头的地多,我家川沙外高桥的,一家三口一亩多地,南汇这边普遍的3-5亩。合并后,浦东的钱多,南汇这边地铁、公园、工业区、度假区都建了起来,医院也盖了个新的。新修马路又直又宽。靠近滴水湖附件的南边人少,像泥城,住在那里不方便。

『贰』 上海周浦是原来的南汇还是川沙

周浦以前属于南汇区的,现在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了

『叁』 上海的发展历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有12个区和11个县。
共18张
中华民国至今的上海地图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属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辖12区、10县。1962年嵊泗又划归浙江省。
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
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
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
1995年,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有106个街道、208个镇、10个乡和3590个居民委员会、2986个行政村。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积697平方公里。[18]
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
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

『肆』 请问如何研究浦东早期的历史

浦东辉煌的现代,有目共睹,世人皆知。但浦东的历史,特别是浦东的早期历史,包括一些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不少说不清、道不明。这与浦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这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
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书中曾说:“我实在浅陋,想不出今天我们来研究吴越当时的历史生活,除了勘核前人的文字记载,还有什么其它办法。”有关上海(包括浦东)早期历史的资料很少,所以对其研究极其困难,正因如此,至今少有人涉足,留下很多谜团。倒是研究上海近代百年历史,成为热门显学,且成绩斐然。
但历史是承前启后、无法中断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研究。特别上海已跻身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连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不免令人耻笑。作为浦东的文史工作者,把浦东早期历史搞清楚,应该责无旁贷。本人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都来研究。
一、关于浦东的成陆
这是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但现在就众说纷纭。众所周知,浦东是个冲积平原,总体而言由西向东逐渐成陆。而几条海塘正是展示浦东成陆的最好“年轮”,所以搞清它们的修筑年代十分重要。但唐代开元捍海塘和下沙捍海塘的位置,至今不清楚;老护塘到底是北宋皇祐年间修筑的,还是南宋乾道年修筑的?《上海通志》说是前者,可南汇博物馆和《浦东大型历史人文展》却说是后者。对此应该探讨,有个定论。
二、关于浦东名称的来历
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说:“因在黄浦江之东,故名浦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话百分之百正确——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此话百分之百不正确——因为那时还没有“黄浦江”。
“浦东”一名,最早出现在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志书《云间志》里,此书编著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书中称,华亭有五大盐场,其中之一为“浦东盐场”。但是它的区域范围,只是盐场一个“点”;它的位置在上海最西南角的金山卫城附近(据明正德《金山县志》地图),似乎与今天的浦东也“不搭界”。
南宋范大成《吴郡志》所列吴淞江上游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条,下游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小浦肯定更多),从理论上讲,每条大小“浦”的东面,都可以叫“浦东”。所以笔者认为,“浦东盐场”之“浦东”,与我们今日所称之“浦东”,没有渊源关系,不能作为现在“浦东”名称的鼻祖(它们只是巧合而已,就像川沙南面也有高桥地名一样)。
顾炳权先生就认为:浦东是指上海浦以东地区(顾炳权《上海风俗古迹考》“浦东”:“‘浦东’这一名称的出现,早于明初黄浦江水系形成以前,所指的是‘上海浦’以东地区”)。
再说浦东之名早已有之,而“黄浦江”这三个字的称谓,鸦片战争后才始见,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先有“子”、后有“父”?说不通啊。今天的事实,并不代表历史的事实。所谓“因在黄浦江之东,故名浦东”,只是后人根据后来的地理状况,主观臆想出来的。那么,浦东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待大家探索。
三、关于浦东历史的起点
到底是“千年浦东”、还是“百年浦东”?这也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1990年版《川沙县志》还有“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等记载,可以说是“千年浦东”。
但《浦东大型历史人文展》以及南汇博物馆的建置沿革,却是从雍正三年(1725年)南汇建县才开始的,给人的感觉是,浦东历史不到三百年,一下变成了“百年浦东”。浦东单独成为县的建置比较晚,之前可不可以算浦东的历史?南宋时期,华亭县的长人乡和高昌乡(这两个乡的名称和范围,一直延用到清代晚期),覆盖了高桥镇以南、老护塘以西的整个浦东新区和上海老城厢。当时浦东与浦西的地位是一样的(还没有设置上海县),难道它们都不能算作历史?浦东历史从何时起算,应该有个明确、统一的说法。
四、关于浦东早期的江河
古代的吴淞江是整个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它曾经穿越整个浦东大地,直泻东海。由于年代久远,史实湮灭,人们搞不清楚它的位置和出海口。浦东有关史书也没有吴淞江条目。
1990年版《川沙县志》中,关于南跄盐场的位置,其说法前后矛盾。其93页“概述”说南跄盐场在淞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以吴淞江古道为界,淞南有南跄盐场,时为华亭县高昌乡滨海之地;淞北有清浦盐场,时为昆山县临江乡滨海之地。今属川沙辖境”。其12页“大事记”又说南跄盐场在淞北:“南宋乾、淳年间(1165—1189年),下沙盐场北部和淞北的南跄盐场在今川沙境内”。
为什么前后矛盾?其实质是吴淞江的位置搞不清楚:不知南跄盐场在其南面还是北面。近来关于吴淞江古道位置的讨论更是热闹:有的说就是高桥界浜,有的说在高桥南面二十多公里。孰是孰非,有待探讨。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就有:吴淞江“至南跄浦口入海”。南跄浦口是浦东地区见之文献的最早地名。
南跄口是吴淞江的出海口,对此大家普遍认同。但对南跄口的位置,人们则众说纷纭。(一)庆宁寺说。如《浦东老地名·庆宁寺》。(二)复兴岛说。如1998年《虹口区志》第一篇概述。(三)浦东中部地区说。如2004年第2期《上海地方志》《青龙觅踪》。(四)江湾说。如2006年第6期《上海地方志》《上海的出海口》。(五)吴淞口说。如2001年《上海港志》航道工程。2008年《高桥镇志》也从其说。(六)顾路说。如《上海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淞浦二江变迁及上海港的发展。(七)黄家湾说。如1990年《川沙县志》。
以上种种关于南跄口位置的描述,东西南北近者相距数里,远者相距几十里,根本无法统一。那么,南跄口到底在哪里呢?也有待探索。
五、关于浦东早期的名人
原来都说沈都远是宋室南渡时到高桥定居的,是高桥早期历史的开发者,他的墓是宋墓,沈氏家祠是宋祠。实际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他是张瑄同时代人,而张瑄本是海盗,元代招安当官后,才把沈都远接到高桥定居的。既然他是元代才到高桥定居的,自然与宋室南渡无关;他也不可能是高桥早期历史的开发者,因为高桥南宋已有一寺五庵;他的墓和家祠也不是宋代的,因为不可能墓和家祠在先、人死在后。
总之,浦东早期历史还有不少待解之谜,等待大家研究探索。

『伍』 南汇川沙哪个好

川沙好..我这么多年看下来是这样的

『陆』 浦东的过去与历史

南北朝时梁大同元年(535年),隶属于昆山县信义郡。唐天宝十年(751年),立华亭县后,为华亭和昆山县东境的海滨之地。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昆山东境立嘉定县后,分属华亭、嘉定2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华亭县东北部分立上海县,分属上海、嘉定2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县析东南部立南汇县,嘉定县析东境地区立宝山县,此时分属上海、南汇和宝山3县辖地。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上海、南汇两县析设川沙抚民厅。

辛亥革命(1911年)时,改川沙厅为川沙县,直隶江苏省。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后,南起杨思北至高桥的沿黄浦江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

1950年,南汇县北部地区(29个乡)划入川沙县,此时为上海三区(杨思、洋泾、高桥)2县(川沙、上海)所管。1952年,从杨思、洋泾区划出沿江一带设东昌区。

1956年,杨思、洋泾、高桥3区合并成东郊区。1958年,东郊、东昌2区合并成立浦东县;同年,上海、川沙2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这时即为上海市的浦东、川沙、上海3县之地。

1958年8月,浦东县下设耀华、艾镇、严桥、孔桥、泾南、二塘、海滨、凌桥、金桥、陆行、张桥、东沟、高东、高南15个乡和高庙、塘桥、周家渡3个街道。浦东首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得到确认。

南汇、浦东沿江区域行政变迁图1961年,浦东县撤销建制,其农村地区划归川沙县,并将沿黄浦江边的高庙地区划归杨浦区。

1984年,再将沿黄浦江的塘桥、陆家嘴、洋泾一带划归黄浦区,把周家渡至杨思等沿江地区划归南市区。此时,除沿江地区由上海市的南市、黄浦、杨浦3区管辖外。

其他地区仍隶属川沙县、上海县(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成立闵行区)。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

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正式成立(党工委和管委会)。

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2009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驻花木街道世纪大道2001号。2018年5月,浦东新区大力支持农业领域创业创新。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和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依托,营造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深厚氛围,农业领域现有3个科技部“星创天地”,1个市级众创空间。扶持5家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

(6)川沙和南汇历史哪个早扩展阅读: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8年来,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

着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等领域的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建设5年来,累计总结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进行了复制推广。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浦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把浦东建设成为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的核心承载区,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

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丰富了浦东市民的文化生活。

成功复评全国文明城区,上图东馆、上博东馆、世博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开工。设立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和文化创意(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等重要活动。2017年浦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56.03亿元,增长19.9%。

『柒』 南汇区 川沙县 两者有什么关联 或者历史的继承性吗

现都属浦东新区,川沙县是由原南汇县分离出来的,上海变化太大,行政区域划来划去,也搞不清了

『捌』 川沙属于南汇吗

你好。肯定不是的。南汇区,早在09年时,国务院就已经撤销了,现在是浦东新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感谢对射手座★※紫殇团队的支持。

『玖』 谁知道川沙的历史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防筑川沙堡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始置川沙抚民厅,沿用乡保图和团甲旧制。辛亥革命后,改厅为县,隶属江苏省为丙等县,实行区、乡镇制。民国23年(1934年)施行保甲制。

川沙概述

新中国建立后,废保甲制,建立区乡村组织。1950年南汇县部分地区划归川沙管辖。1951年4月,批准升为乙等县建置。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年底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61年浦东县撤销,其农村地区划归川沙。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1985年,全县共有3镇、27乡、326村。今日川沙,已属上海市开发浦东建设新区的规划范围,政区将会有新的调整和变化。

川沙镇历史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筑堡城于八团镇地(今县城),城内设置守堡千户公署、百户所、军器库、把总司署、抚按行台、演武场、城隍庙、社学、下沙二三场署及南跄、三林两巡检司。又置附堡营田,营房建在西门内真武台右边。北门白漾口和小教场有营房基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知,为海防清军同知,移驻川沙城。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抚民厅。厅署于城东南角,另有参将署、守备署、司狱署、二三场署、火药局、军装局以及漕仓等设施。观澜书院、文昌宫位置在抚民厅署南面,城内还有正阳等15座桥,真武台等10余处庙堂。辛亥革命后设置县公署。民国16年(1927年)改为县政府。民国年间,县公署(县政府)在县署街(今新川路东端)。下沙场署在场署街,公安局在石皮街。城内还有孔子庙(今川沙中学教学大楼址)、民众教育馆、育婴所(今北门集市贸易地)、中山公园(今废)、县商会(天主堂东)、至元堂(天主堂西北侧)、公立小学校(今城厢镇小学)等。

现中共川沙县委设在城内新川路西城河东畔,与川沙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合院办公;川沙县人民政府设在新川路同县委大院相对,与川沙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合院办公。县公安局、财政局在车站路,县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东城壕路,县武装部在南桥路,工业局在拱辰街,乡镇工业局在操场街,邮电局、水利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管理局、教育局在新川路,交通局、粮食局、建设局在石皮路,民政局、供销合作联合社在东泥弄,畜牧水产局、物资局在川黄路,县人民银行在中市街东端,总工会在西市街,劳动局、县人民广播电台在南桥路。

从设置川沙抚民厅起至民国年间,县城面貌无大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把原城区河道陆续填平筑路,拆除旧石桥、牌坊等建筑物,拓宽中市街等老街,改建延伸县署街为今新川路,开拓新城区。城区面积原为1.48平方公里,现为3.2平方公里。原有街道34条,现有55条。主干道路有11条,5条南北纵向路为:川环东路、川黄路、东泥路、北市街和川环西路;6条东西横向路为:川北路、新德路、新川路、城南路、南桥路和川环南路。

县城交通,陆上有上川公路、川南公路和川北路等主干公路行驶多条公交线路:沪川线、塘川线通往上海市区;川南线直达南汇县城;周川线通周浦;川祝线至祝桥。还有自县城通往境内的高桥、白龙港、黄楼、唐镇和新港等地的各条线路。新汽车站设在川环西路与新川路交点的北首。川杨河和浦东运河相交于县城东北角,与城区河流贯通,水上交通运输沿浦东运河北上,可通凌桥三岔港,对渡至宝山;南下与南汇县浦东运河相连。沿川杨河可西出黄浦江;东出三甲港达东海(长江口)。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河流与桥梁。建国后,50年代县前港、三灶浜东段和南北向小浜填平,后筑新川路和三灶浜路。1982年护城河东北段填平,后辟为绿化区。今存三灶浜乔家浜西段,新开河一段以及护城河的东南和西南段。50年代初城区有石桥、木桥36座,后填河筑路拆除桥梁26座。50年代拆除县前港报升桥、集资桥、正阳桥、卫安桥、中山桥、牌楼桥、南门吊桥。6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三多桥、西水关桥;永丰街后浜的罗神庙桥、六安桥、太平桥。7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九如桥、青山桥、仓场桥、至元堂桥;乔家浜的东水关桥、竹行桥;运盐河的城东外吊桥,城北宋家桥、潘家桥、善人桥、同善桥和通济桥;城东的仁寿桥。80年代拆除护城河的北门吊桥、三灶浜的万寿桥。建国后至1985年,县城新建改建新型大桥共18座:

桥名
地点
桥名
地点

东门吊桥

工农大桥

南门大桥

新川路大桥

西门吊桥

北门人民大桥

城南路大桥

东河浜桥

粮机厂西桥
城河

新川路轧钢厂西

川黄路

新川路县府西

西市街

车站路

实验小学东首

五三中学南首

新德路拱辰街
护塘街便桥

杨花港桥

西门外北铁架桥

畅塘桥

南桥路大桥

川环路三灶浜桥

川环路妙境桥

川环路通城河桥

旱桥
护塘街

西河浜路

三灶浜

护塘街

通城河

三灶浜

妙境港

通城河

王桥街

县城住房建设,60年代,建造二至三层的兰芬堂新村和学校弄新村。70年代,在新川路、川黄路等地建造三至五层楼住宅一批。80年代,在城南路、南桥路、川环西路等地建造了五六层楼的大批住宅群。自1966~1985年共建住宅247768平方米,人均面积9.3平方米。

今县城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布局全新。人民大会堂在西泥路(1958年建),川沙剧场在石皮路(1979年重建),文化馆在东城壕路(1979年),工人俱乐部在西市街(1961年),书场在南市街(1962年),图书馆在川黄路(1980年),体育场在川北路(1958年),川沙影剧院在新川路(1985年)。还扩建了川沙中学、五三中学和城厢镇小学等,教师进修学校在西城河东畔。新建的川沙人民医院在北门,中医院在南门,川沙气象站在南门。烈士公墓在北门体育场东首。

附:城垣兴废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廷从里人乔镗、王潭之请,兴筑川沙城。九月始筑,十一月竣工。城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阔三丈有余。门四,堞楼如之,东门名镇海,西门名太平,南门名迎瑞,北门名拱极,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吊桥四,濠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仰德祠碑记载:“城成,而倭舶东西海中者,不敢复措意。”长洲文徵明撰新建五城记文中谓:“凡厥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则怗然恃以无恐矣。”

川沙城历代几经修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淫雨,城门圮,王潭之孙王乾昌捐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城后一百二十多年,受风雨侵蚀,城墙剥落有损,上海知县史彩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经百年,城垣多圮,南汇知县成汝舟捐款整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抚民同知高伯阳重修。此后,虽每届年终或来岁春间,须将上年有无坍损情形查造册结,详报备案,但都因经费未核作罢。同治八年(1869年)册报,除城门埃楼外,均坍七十余丈,十三年蔡锡晋、吴洽请详修,未果。至光绪四年共坍七十余丈,十二年坍至一百余丈,均以费巨,不予维修。

民国初期已坍之城砖,被收拾充作修砌城内街道,修城之事无人过问。民国11年(1922年)11月,因财政支绌,各县教育经费急需设法维助,江苏督军齐燮元令行各县,城墙除军事需要或保留古迹外,其余拆除的砖石基地等项尽数拨给充实教育经费。民国14年(1925年)经召集城市各公团协议,一致赞成拆城,并由教育局行文呈准县署,留东南城角一段,保存魁星阁古迹,并为县城小学设置园林,其余城垣,即动工开拆。今城厢镇小学尚存东南城墙一角,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拾』 南汇和浦东是同一个地方吗

南汇是浦东的一个区域,即原来的川沙和南汇合并成浦东新区。过去说浦东还包含奉贤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与川沙和南汇历史哪个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