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唐太宗 (300字左右)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回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答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Ⅱ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位封建帝王,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专。他在位的属二十三年时间里,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空前盛世——“贞观之治”,使得唐王朝时期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国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
另外,李世民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这也促使了一批优秀的文武人才聚集在了他的身边。在帮助其父李渊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李世民及其部下可谓是居功至伟。
其三,李世民在隋朝的基础之上,完善了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出兵消灭了盘踞在各地的割据势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让经历了隋末唐初战乱的老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把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一个顶峰。
Ⅲ 历史题:怎样评价唐太宗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回了“贞观之答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Ⅳ 对唐太宗的评价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1、善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2、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3、河清海晏。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
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总评: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拓展资料:
1、《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2、《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3、刘文静:“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4、吴兢:“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5、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Ⅳ 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论
一、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二、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三、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
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四、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五、《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
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人物生平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Ⅵ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新唐书》评价
李世民画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Ⅶ 从评价唐太宗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设计思路是用已有历史知识结合补充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评价历史人物。 首先确定选取评价哪个历史人物,要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对实力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朝代,尤其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开放与交流活跃,文化走向繁荣。在唐朝的统治者中,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顺应了时代潮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做为典型。理解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是理解唐朝的一把钥匙。分析评价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既可以通过对隋唐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做总结对比,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课标为依据,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第一步依据课标,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教学中呈现学习过的四位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二步科学地呈现这一历史人物。在学完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以后进行,通过归纳教材上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分析提供的必要史料,引导七年级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通过纵向的比较,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向,通过横向的比较,发现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这样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梳理、巩固已有的知识,又通过分析、思考、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认识唐太宗和唐初的历史。在认识中,初步掌握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准人物的地位、理解人物的历史作用。在教学中概括其主要作用——由乱世到治世;列举其治国思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列举其治国措施,概述其成效;通过对学生问题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逐个解决问题:1.“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他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他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唐太宗是怎样使国家从乱世走向盛世的?”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3.“唐太宗治国措施有什么成效?”他的政策对后代的影响?4.唐太宗统治后期有怎样的变化? 第三步要科学地呈现历史人物,首先需要全面展示他的历史业绩,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具体的历史故事到全面把握历史事实,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这也是贯穿整节课的重难点:凸显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探索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这么做: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唐太宗?这是否是全面的唐太宗?认识唐太宗还有没有其他的视角? 出示元朝人戈直对唐太宗的评价,戈直指出了唐太宗的不足,认为唐太宗主要的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总体上给予肯定的评价。体现出古代学者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出示唐太宗干预史官工作的素材,在分析中边归纳,边板书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历史、客观、全面的方法。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一定的成效,认识历史问题需要回到当时的情景中,这是“历史地”看问题;尽量选取“真实”的材料认识历史事物,这是“客观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其优点,又看到其不足,同时又能将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定位,这是“全面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采取三步: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科学地呈现这一历史人物;凸显评价人物的方法,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就是感受、体验、理解,从而初步掌握这种方法的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历史人物的过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能得以展现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理解和运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自我生成的观点。学生之间在交流、争论、意见综合中,慢慢构建起对人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路逐渐清晰、外显,学生在反复的交流中,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运用及思维过程进行判断和矫正:不仅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的在探究中,历史的学习由认知、理性的智力范畴,渗透扩展到情感、态度、人格等非智力领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更是情感激发、人格健全的育人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正确看待他人评价他人提供良好的人生借鉴。
Ⅷ 七年级下册历史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回要廉洁奉公,答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Ⅸ 历史上怎么评价李世民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不平凡的一生,创建了一个不平凡的国家,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一生中有功也有过。
一、 爱才如命,心胸宽广,具有宰相心中能撑船的风范。 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魏徵,魏徵对国家十分忠诚,直言诤谏,补救缺政,是辅佐唐太宗成为“贞观之治”的最大功臣,当魏徵向唐太宗批评建议时,把唐太宗比做桀、纣……但唐太宗并没有阻止他,因为他并没有顾自己却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为了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并接受意见,随即改正,当魏徵死后,自己痛不欲生流泪叹息。
二、 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心,有浓厚的负机意识。 唐太宗曾说过一句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顺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治理好天下,所以他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为了心中的百姓,他放弃了自己的欲望,用强烈的自制力克服自己,经常批奏折到深夜,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人们对他非常拥戴。
三、 具有领导力,社会安定。 在唐朝出现了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口大增,采用隋朝制度,人人安居乐业,社会治安好,家家睡觉不关门,监狱经常空无一人,对人民加强了思想教育,同时是唯一没有贪污的国家,不管官大或小都尽心竭力的为人民服务,可见唐太宗的领导能力有多强。
四、野心大,晚年奢侈。 唐太宗发兵攻打东突厥后,还要接连不断地攻打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虚荣心。当时唐朝正处在繁荣时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变得渐渐奢侈起来,贪图享受,最终犯下错误,被农民起义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