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德市出的历史名人及事迹
常德滴啊!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汉寿县。其祖先屈瑕被封为“武王之督”,封地在汉寿县,近为“武王之督”铜戈原物的发现所证实;《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汉寿盛产柑橘为背景而创作的。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首创“楚辞”这种崭新的文体,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屈原初辅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一生大部分时间遭流放。开始在汉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区;最后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带。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滨时创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证的常德地名有澧县的澧浦(“遗余巩兮澧浦”),古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乡的涔阳古镇(“望涔阳兮极浦”);有德山(“朝发枉渚兮”);有汉寿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和沧港(“沧浪之水清兮”)。屈原上溯沅江,到过桃源的采菱城。可见,屈原长期居住、往来于沅水、澧水地区,向民间吸取养料,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为秦将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国,自沉汨罗江。常德人民建三闾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并且每年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原。刘禹锡在《竞渡曲》诗序中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揖而相和之,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
㈡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伟人
近代抄主要是曾国藩和毛泽东,袭曾国藩作为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泽东作为中国开国元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可以看看这两位伟人的自传,会很有好处
下载地址:
㈢ 常德的著名人物
常德市的著名人物有:宋玉、车胤、屈原、杨嗣昌、宋教仁等。
1、宋玉
宋玉,战国末期宋国人。他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参考资料: 网络-宋玉
㈣ 湖南常德有哪些历史名人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汉寿县。其祖先屈瑕被封为“武王之督”,封地在汉寿县,近为“武王之督”铜戈原物的发现所证实;《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汉寿盛产柑橘为背景而创作的。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首创“楚辞”这种崭新的文体,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屈原初辅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一生大部分时间遭流放。开始在汉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区;最后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带。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滨时创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证的常德地名有澧县的澧浦(“遗余巩兮澧浦”),古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乡的涔阳古镇(“望涔阳兮极浦”);有德山(“朝发枉渚兮”);有汉寿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和沧港(“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上溯沅江,到过桃源的采菱城。可见,屈原长期居住、往来于沅水、澧水地区,向民间吸取养料,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为秦将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国,自沉汨罗江。常德人民建三闾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并且每年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原。刘禹锡在《竞渡曲》诗序中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揖而相和之,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
㈤ 问历史上 来过湖南常德 的历史文人、都有哪些
很多,在常德诗墙上有一段画是说到过常德或者在常德住过的文人的.像屈原\刘禹锡\李白\陶渊明等等,还有一些常德的名人像宋教仁就是常德桃源县的,还有画家髡残,杨嗣昌\丁玲,翦伯赞
㈥ 常德历史名人
很多,自己去网络搜索下就知道了,我们县就有林伯渠和丁玲!
㈦ 常德有那些名人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楚国人。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下半生流放在沅澧一带,其著名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在常德地区完成。自古以来,常德人民建有三闾大夫祠、招屈亭、屈原公园等,以示纪念。
2.善卷,远古时与尧舜禹齐名。古籍《庄子》、《吕氏春秋》记载了他居枉山即今常德的德山,辞天下而不受,德行达智,实施教化,开启民智,成为德文化开山鼻祖的史实。常德之名因他而来,“常德德山山有德”名扬天下。
3.宋玉(约前298~约前222),为楚襄王文学侍从,因经常直谏楚襄王,被流放到他的云梦赐地,今常德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据考证,宋玉在临澧生活了47年,大部分作品在这里完成,并归宿在临澧。至今在临澧望城乡留有宋玉城、宋玉墓、宋玉庙、九辩书院、放舟湖、看花山等遗迹群。
4.黄歇(?~前238),楚国黔中人,战国四公子之一.《方舆胜览》、《嘉庆常德府志》载常德城有黄歇住宅和春申君墓。
5.阴铿,字子坚,今安乡人。因南朝陈文帝命作《新成安乐宫诗》颇受赞赏,官至招运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是南朝陈代著名诗人,工五言,长于描写山水,与何逊齐名,世称“阴何”。杜甫、李白非常推崇阴铿。有30多首经典诗作存世。
6.沈约(441~513),字休文,祖籍吴兴武康,在常德读书长大。常德裴家码头有沈约读书台。沈约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在文史领域开宗立业,被誉为“一代文宗”。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出生于苏州嘉兴县,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因与柳宗元等人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事败,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刘禹锡在常德生活十年,居武陵城东招屈亭旁一普通民宅,常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在常德创作诗词200多首。
8.冷谦,生卒不详,武陵人。字启敬,号龙阳子。他非常博学,精通《易经》,对数学、天文、地理、律历、方书百家研究很深。他的画和律乐堪称一代大家。明太祖朱元璋锐志雅乐,得知冷谦“知音,善鼓瑟”便召进宫授太常博士。
9.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今澧州一带人。车胤幼年时,家境非常贫穷,无油点灯,夏天便捕捉萤虫,照明夜读。后成为晋时著名学者。官至护国将军、吏部尚书,并二次封侯。至今在安乡、津市、临澧、澧县一带尚留有车胤读书的囊萤夜读台、车公城、车公亭、车公桥、武子塔等遗迹。
10.周行逢(916~962),五代武陵人。他应募入伍,因立军功被任命为集州刺史。显德三年以后周行逢控制整个湖南,以常德为中心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期间颇有政绩。北宋建隆三年(962)皇帝赐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11.柳拱辰,字昭昭,宋武陵人,精通《易经》、《春秋》。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举进士,通判鄂岳州,不久知永州,在永州时建州学,立柳宗元祠,他勤政为民,颇有政绩。
12.钟相(?~1130),宋代武陵(今鼎城许家桥乡双堰岗村)人。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进犯潭州,由官军变为劫匪的孔彦舟从荆襄窜入澧州,有犯鼎州之势,一时人心惶惶。钟相以拒彦舟为号召,聚众于二月二十七日起义,称楚王,改元“天载”。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其声势大振,众至数十万,荆南十九个县均在义军控制之下。所占之地“无税赋差科,无官司法令”。后兵败被俘,被杀害于湖南攸县。
13.杨幺(1108~1135),名太,龙阳(今汉寿)祝家岗(今新兴乡)人。建炎四年(1130)参加钟相起义军,因在义军诸首领中年龄最幼,故呼杨幺。钟相牺牲后,杨幺重振军威,并执行“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纲领,采用“陆耕水战”、“兵农相兼”的政策,豁免义区赋税钱粮。势力席卷洞庭九州十九县,拥众二十万。杨幺在关口要隘设水寨70余个,设总寨于宝台山,利用自制战船和武器六败朝廷围剿。绍兴五年(1135)六月,宋朝廷派重兵攻破总寨,杨幺英勇就义。
㈧ 请强人介绍一下湖南常德的历史,大型事件,及历史著名的人物!
湖南常德回族历史
回族进入湖南始于元代。大量来湖南定居始于明朝,大批从军的回回将士受朱元璋的派遗,先后进入湖南,成为湖南回族的主要来源。
落籍于常德的回族有马、魏、黄、李、张、刘、杨、定、左诸姓。马姓回民主要有三支:一支自称“扶风马氏”,相传为马援之后。东汉时,马援后裔马汝舟奉调为武陵太守,遂由扶风来常德,落籍于萧火铺(即今鼎城区萧伍铺乡)以东爰棠湾一带。另一支为回回将领马德成后裔。这支人称其鼻祖为“建公”,清光绪九年(1883)《马氏族谱创修源流序》称其“勤王不懈奉命来常。向军中而辞俸禄,国运休关,去城外而处沙河,家声丕振,传至三代”。马德成曾为常德卫正指挥使、诰授中宪大夫翦常黎的副将。马德成的后裔有一部分定居桃湖县,今该县枫树乡有马德成将军之墓。再一支为“云南马氏”。其祖马如龙,居临安,即今云南省建水县人。因佐岑毓英平息叛乱有功,表同治十三年(1874)进京陛见,奉旨调湖南提督,驻守常德,并与其将士落籍。马如龙向清真古寺赠田、送匾,并亲自为匾题词“古今惟一”,今存。
魏氏回族始祖魏实,于明洪武年间由北直顺直顺从军至常德定居。
黄姓回民,其始祖有二:一是黄隆兴,原籍北直顺天府固安县团舍村。永乐二年(1404)调常德卫指挥,携眷南下,屯驻今汉寿县,旋奉命北征,殁于王事,赐葬边疆,追封奋武将军。其后裔定居于汉寿县株木山乡笑藤港教门町和毛家滩教门岗村。二是黄有德,原籍北直顺天府固安县鹿乡干口村,“因出镇苗民,宦游南楚,永乐二年落业武陵县官沟东西两坪”。据清光绪《桃源县志》记载,黄有德与马德成同为副将。
李姓回民有两支:一支为李宗燕系。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时任云南副将,永乐二年调迁常德,“下车数载,落业府东关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为李象贵系。李象贵,祖先隶籍江南,世居风阳府凤阳县之奔步街。明永乐年间,李象贵征剿有功,官迁常德卫,落业常德府东关。
张姓回族,其鼻祖璞罗德,明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1368)授宝庆卫指挥,食屯田百余亩于武冈车林铺鸡脚塘。其姓氏,是璞罗德到湖南为皇帝所赐。璞罗德的孙小张登虎,于明永乐十一年授河南护卫百户之职,至十九年,改调常德千户指挥。宣德年间调北京锦衣卫,景德三年致仕返常,后裔附籍武陵县八斗湾。
刘姓回族,其始祖刘信,字天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陕西高陵县首迁湖广荆、襄,嘉靖未年“宦游来常德”,在常德府东门外定居。
澧县杨姓回族,始祖杨源,生于清康熙年间,原籍北直顺天府通州。乾隆年间,受封武略将军,在洞庭湖畔(今澧县澧东乡团结村赐地百顷,从此落籍,今澧县尚存杨源墓)。
常德回族中的钟、钱、哈等姓氏,多从江苏、安微等省于抗日初期逃难来此定居
明代,从军入湘回回和维吾尔族翦氏后裔占有大量土地,多是封建地主。其他入湘回回,以经商、种地、捕捞或操手艺、行医为业。
清代以来,城镇回民大多从事与其生活习俗相关的商业和手工业。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回族、维吾尔族在常德、桃源有“金陵”、“湘鄂”、“四明”等皮革、、皮件厂10余家,有“一枝春”、“民生馆”、“半边楼”、“一分利”等茶楼、饮食店20余家。
清真复和楼,民国32年(1943)建于常德市府坪街,其优质服务和饮服务和饮食特色闻名全省。
南京第一春(常德清真第一春),1937年由南京迁居常德。为突出苏味美食特色,除经营牛肉菜种外,专门推出“南京盐水鸭”、“南京板鸭”、“江南百花鸡”等传统名菜,深受顾客青睐。
光绪三十年(1904),翦敦荣在常德市东门外带街开设翦福泰烘糕作坊,后翦万全传其技术,又新开翦钧记烘糕作坊,产品甚为畅销。民国时期,翦质辅开办的翦记油盐米号,为常德著名商号。
新中国建立前,一部分居住在江湖边上的农村回、维民,靠打鱼捞虾、种值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糊口过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冬—1952年,回、维族聚居区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9月,翦家岗、莫溪育、南育的维吾尔族农民,自愿成立互助组。1954年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实行土地入股分红。1957年春,初级社升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在城镇,1952年常德市的回民,在“常德市回族人民联合会”的组织带领下,先后创办回联合作社、回联制革厂、回联纽扣厂、回联豆腐店、回联清真饭店、回联织布针织厂、回联光明电厂、回联碾米厂、回联袜厂等企业,全市回民基本上安排就业。
信仰状况
从“扶风马氏”落籍常德情况来看,回族大量移入当在明洪武初年,特别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军进驻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规化清真寺是位于今鼎城区石门桥镇的八斗湾清真古寺,该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来建立清真寺”字样。该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毁,寺内原有的石碑和残匾全部无存。见诸史乘,自明以来,常德曾先后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于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于城区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区斗姆湖镇红星村的官沟平清真寺和肖伍铺乡的梁山清真寺,汉寿县教门滩清真寺,桃源县翦家桥清真寺,澧县清真古寺等。其中,位于城区的清真古寺最为著名。该寺现名常德市清真寺,在历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礼拜堂、清真礼拜寺和清真古寺。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寺址在离现在寺庙位置仅数百米的民族街玉带桥右侧。后因与汉族灵官庙毗邻,遂于清顺治二年(1645),购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于常德市人民东路。今寺内礼拜大殿正梁上刻有“清顺治年重修”字样;大殿檐前厅大梁上刻有“大清咸丰岁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样。
各地清真寺的寺产,决定于该教坊内穆斯林人数及其上层人士中达官显要和富绅的经济条件。澧县东田堰清真寺因杨姓定居于当地始祖、明武略将军杨源“采食澧田”,清初该寺有田产1,000亩,其经生中最高待遇相当于农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过之,当时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马如龙自云南调任湖南省提督军门驻常德府,向城内三寺(清真古寺、东寺和西寺)捐田180亩。集体捐课是清真寺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三寺除接收6个教内慈善总会会产收入外,古寺还接收穆斯林于沙河街合股购置的渔水租用及码头规费权3个股份。
清嘉庆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绪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们一般为本地结业的经生,经公议择优选送外省著名清真寺进修,“穿衣”或“挂帐”回来后受聘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马礼贤、向宏昌、尚希贤、马宝初、黄芳来、李拨山等。李仁山于1901年于常德清真寺学经结业后被选赴甘肃河州果园清真寺,就读于哈吉大阿訇,学成回来后就聘于阳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马礼贤、尚希贤曾主教于长沙市。
民国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现“新老教派斗争”,教内上层人士围绕宗教仪典改革发生争执。革新派以古寺的张普山、李仁山和翦质辅为代表,守旧派以东寺的孙静修为代表。民国7年,双方相约于清真高小学校讲经辩论;次年又约会于西寺进行争辩。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虽双方情绪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殴斗。民国9年(1920),李仁山发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该会较之旧式的经堂教学成绩显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称颂。守旧派阿訇也乐于共事,从此,双方的隔阂逐渐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麦加圣地朝觐,历时两年,是当时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一完成“念、礼、斋、课、朝”五功的阿訇。
民国23年(1934)6月8日,继中华回教公会在南京成立之后,中华回教公会常德分会在常德清真小学成立,李仁山大阿訇\翦质辅先生为该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宗旨以体恤贫困,为穆斯林排忧解难为主。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李仁山受聘为该会名誉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华回教救国协会常德分会”,李仁山任分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后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和救济难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发生穆斯林护墓斗争。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与衡中纺纱公司合办衡中纱厂,厂址选在德山,勘基时将100余家回坟列入范围,需要搬迁。穆斯林闻讯,推选代表,组成300人的“护坟请愿团”散发《护坟宣言》,并以“快邮代电”通告全国教胞。斗争历时两个多月,最后因回族将领白崇禧干预和何健的调离及张治中接任,衡中纱厂停办,迁坟纠纷不了了之。
1949年以后,常德城区的回、维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领导下,由清真古寺董事会出面组织,为保护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贡献。7月24日,国民党城防指挥部计划放火烧毁东门一带房屋,董事会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号,董事会成员李锡富等人组织码头工人扁担队,定梁丞等人组织制革工人牛刀队,古寺的其他青壮年也组成棍棒队,当天晚上用各种器械武装起来的群众达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备了铜锣与大竹梆,情况紧急就鸣锣敲梆报警,集合群众。常德回民协会主席翦质辅(1893—1951)同情革命,不仅把获悉的敌特破坏革命的消息转告回民支部负责人,而且腾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办公。9月29日,常德县解放,回维人民欢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联合会(简称“回联”)成立,黄毅民任主席。该会通过与古、东、西三寺协商,将其财产集中,统一筹划,经费统一支付,先后兴办了回联合作社、回联制革厂、回联废牛屠宰厂、回联豆腐厂等13个经营实体,安排1,000余名穆斯林就业,从而基本解决城区穆斯林贫穷状况。1952年,“回联”撤销。
1950年10月后,常德地区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动。他们参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艺宣传晚会,演出“王勇炸坦克”、“黄河谣”、“朝鲜农民庆丰收”等节目,‘马大春、马道美两位阿訇以阿语演唱赞颂“法图麦”(法图麦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兰第四位继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誉为“圣人的狮子”,法图麦被尊为伊斯兰妇女中的圣裔,圣战巾帼英雄)伊斯兰诗歌。常德农村穆斯林慷慨捐献稻谷200担、鸡500只、鸭200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斯兰教得到国家政策保护,在当时特殊情况下还优于其他教派。政府对属于清真寺的房地产酌情减免房地产税;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额高于一般群众;穆斯林子弟升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等。穆斯林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想到国家建设需要,识大体,顾大局,发生在30年代迁事件,在新社会得到妥善解决。常德市东南黄龙岗,是回族、维吾尔族穆斯林历代坟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为维吾尔族翦姓祖茔。为支援国家建设,常德市清真寺于1958年前动员组织穆斯林群众先后三次迁葬坟墓2,000余家。70岁高龄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协座谈会上说:“旧中国回民抗拒迁坟,新中国成立后回民自愿协助政府迁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件事。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为国为民,伊斯兰教是主张爱国的,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当然拥护。”
“文革”十年,常德地区多数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伊斯兰教徒有些生活习俗被视为“四旧”受到嘲讽,少数人还受到批斗。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动,而且成了所在居委会的办公地点及活动场所;并在寺内办起了炼铁厂、废品收购站;所有房地产业不是被侵占,就是被象征性地赎买。站方阿訇马道美以70岁高龄,成了洗把厂的一名员工。常德市东、西清真寺为街道办企业占用,农村的清真寺多为生产队或小学挤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赔的房地产款修复清真古寺。寺的前门临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个绿色月牙球的牌楼。寺内宫殿式礼拜大殿,悉用红、绿、黄色油漆涂饰,焕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联,精工复制在两边圆柱上。竣工后将清真古寺改名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届民主管理委员会,马道美任主任。后经1989年、1991年和1998年几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现昔日光辉。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两次委托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亲之便,捐赠维修费4,280美元。1993年被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授予“全国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称号;2000年4月,又由全国伊协授予“全国模范清真寺铜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实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兰教协会。马道美任名誉会长,马明泉、马仁辉任副会长。为了加强对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3条管理条例,颁发有关部门。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黄泽贤任会长,马明泉、黄信、俞时龙、黄德俊、翦万轩、李泽琼任副会长。2000年年底,全市经登记批准开放的清真寺16座,穆斯林们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