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教中国历史

如何教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1 02:59:00

㈠ 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知识

①抓单元标题:把握来时代自的整体特征,也就是抓住了主题 ②细化了解知识点:推荐使用“表格对比”或“知识网络”的形式,多年经验表明这是最有效的 ③兼顾地方史:地方史也要练习课本,有助于背诵 ④吃透近几年的地方期中、期末考试题:全部掌握也就相当于掌握了要考的、必考的、重点考的,那是相当于总结性的表格和典型例题 ⑤记不住时间可以用年代罗盘表或自己把时间、事件按先后顺序归纳在数轴上,一目了然,也更容易激发兴趣。

㈡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㈢ 中国的历史该怎么系统的学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知晓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间长,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

《标准》中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先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还要使他们初步学习如何去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也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言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3)如何教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㈣ 如何正确学习中国历史

国历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与学习!那么,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该如何去学习呢?接下来,文学天地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的方法一
逐个朝代学习。很多人学习历史前一榔头、后一斧头,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记忆,不好学。而且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有时候笼统学习也会给人一种量大的感觉,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建议大家可以参照某些有趣的网站或书籍,如网络秦朝搜索,基本可以看到很多秦朝历史,之后再搜索汉朝等等,逐个学习。
由点到面法。由点到面指的是先学习某个点,如想了解秦朝历史可以学习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况以及经历,从而可以衍射出某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就织成了一个网,这样学起来兴趣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学生与历史爱好者的欢迎。
故事串接法。故事是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正史有时候看起来很烦躁很吃力,但是如果借助于历史故事则更为生动与形象,作者知道有一本书叫上下五千年,上面有很多历史小故事,而且是按照时间排列,读起来有趣,而且浅显易懂,甚至可以作为课外休闲读物,但学历史不错。
多看历史纪录片。有很多人不喜欢读史,但喜欢看视频,视频不仅直观形象,更容易记忆,在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历史纪录片很多,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纪录片,非常方便。有很多的系列纪录片,不仅有图片,也有历史解读员的解读。
除学生外的历史爱好者不要贪多贪快。学习历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着急,而应当长期的学习。不要小看了积累,按照自己的兴趣,随便零散的学习长时间也能自己织成一个大网,建议自己的历史脉络与观点,都是不错的学习法。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的方法二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三
一、口诀记忆法
记忆战国七雄就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口诀,即记住了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又记住了他们各自的方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的国王用口诀“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简记忆法
“上海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可化简为:“沈章邹李沙史王”。《天津条约》可记住“公开行贿”。“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和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三、形象记忆和谐音记忆配合法
如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的《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一)要清政府赔款(“钱”与“前”谐音)(二)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抗(“禁”与“进”谐音)(三)允许外国驻兵(“兵”与“宾”谐音)(四)修建史馆,划租界(馆)。这样《辛丑条约》的内容就可以简单记为“前进宾馆”。
四、特征记忆法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五个年代的数字呈等差数列,都差2年,抓住了时间特征,便于记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记住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的时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间。
五、中外联系记忆法
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始时间1640年,可联想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1840年,两者正好相差200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自然是中国在后,因为中国近代落伍了。
1689年的事件:英国有《权利法案》、俄国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国历史有《尼布楚条约》
六、比较记忆法
比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认知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属于资产阶级改革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结局比较;中国现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任务、领导阶级、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七、图示记忆法
即把抽象的历史知识通过形象、趣味、直观的图形来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记忆,可以在图上勾出来,并设计成“米”字形,从西面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记忆。
八、短时效应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科学的给学生一段较短的时间,让其思考,分析解决某个问题,并取得高效的教学现象。如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给定5分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目标性强,注意力集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大部分学生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出现,争先恐后去学,定能加快记忆,有的甚至想出短时高效的方法,并向其他学生介绍。

㈤ 中国古代史怎么学

在把握上述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横向的归纳、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重大变革。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 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原始经济→夏、商、周奴隶制经济→春秋战国转型期经济→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应注意如下问题:(1)认知经济史领域的基本知识。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学基本现象。如:中国古代经济为何会取得辉煌成就?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明代中后期以后,又为何会落伍?从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训?(3)掌握一些史学基本原理。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受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4)注意一些史学基本理论。如:①在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发达的农耕经济使手工业、商业都成为其附属,其发展也依赖于农耕经济的影响。②在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相互冲撞中,代表先进文明的农耕经济经常表现为对游牧经济进行改造、融合。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二、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始终是围绕着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展开的。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现象和特点时,应重点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权沿革和政治制度及措施。政权严格中既包括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更替,也包括在农民反抗斗争中建立的政权等内容。 在明了中国古代政权沿革脉络的基础上,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拓展学习广度和加深历史认识的主要保证。因为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由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是和国家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职官制度,及其重要历史时期的变法改革措施。同时,要注重培养归纳、概括有关史实和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注重培养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并以次具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三、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化自成完整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取得的成就进行整理归纳。 学习中国文化史,首先要理清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对应进行分析、评价,以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曾多次出现繁荣局面,且长居世界领先地位,原因是什么?原因的共性在哪里?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开始落后于世界,造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在先进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经常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和思索,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发现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四、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学习 作为军事的核心部分,战争在历史上的特点、影响、性质及其重要,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中国古代的战争,按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1)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2)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3)奴隶主争霸战争;(4)封建统治者为实现统一的战争;(5)反封建的农民战争;(6)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7)封建统治者平定叛乱的战争;(8)反对分裂势力的战争战役;(9)反对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战役;(10)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11)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多种形式。 注意把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中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 发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作为战争具体表现形式的战役,其性质是与该战役所属的战争性质相一致。除此之外,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其制订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必然也有涉及军事领域的内容,包括官制、机构和若干制度等,在学习时同样应当进行归纳整理。五、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学习学习民族关系史,主要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2)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3)少数民族政权如何逐步归入中华民族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六、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古代中国是个具有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大国,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同时,具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思想的中国人,也乐于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往;中国古代史上许多王朝都重视同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友好往来。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主要包括友好往来、反对侵略、闭关锁国三个方面。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是中外关系史的主流。

㈥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的美国

日前,来自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的研究团队,就美国教科书和美国教育中出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地统计分析。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人在青少年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终生,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对方,无疑将会对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带来积极的影响。

小学阶段:只言片语

1

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这一概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才有一些只言片语提到中国。

在美国小学六年的教学中,教科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先秦和两汉。

尽管少量提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但是所使用的语言与现在我们谈论丝绸之路的语言不通。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美国人通常认为,与其他殖民国家相比,美国对待被殖民国家相对仁慈。例如美国曾推掉中国赔偿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并在中国建立了教育和医疗。”

㈦ 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国历史求教对中国史特别感兴趣,想好

一是听课。如果可以听好的老师讲国史概论或者听一些断代史的课程,那应该就比较好了,课间还可以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什么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师说话。但如果自己长得丑以至保安不让进的话,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视频,有邓小南老师讲隋唐五代宋,张帆讲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邓老师,做梦都梦见我戴着耳机在听……仔细一点的话应该认真做一下笔记,把她讲演的脉络梳理下来,她提到的文献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知网”进一步追索有关的研究。她问问题的话,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话回过去再听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话可以尝试体会一下邓老师的措辞,比如她有时会说“有的学者就说了”、“有的学者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这里的学者是谁、文章是哪篇。我自己还会想一想邓老师的态度——她显然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还有一些保留,是不是还有一些讨论的空间呢?还是我多想了…… 二是泛读断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国断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讲谈社有中国史系列(除了最后一卷都有中译),哈佛大学出版社有中国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没有中文翻译),此外,剑桥史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广为大家所知。除了剑桥系列以外,其他单册都比较薄,从先秦读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个断代好的学者撰写,综合了比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选择精读一种,通过比较细致的笔记,我们可以积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专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词解释小本就更好了。之后可以泛读其他几种,体会不同时代、不同学术传统下对于国史的不同梳理与把握。比如关于府兵制,王仲荦、气贺泽保规等各自是怎么说的。有了一些这样的意识就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 三是阅读研究入门与批判性的研究回顾,了解学术史中的范式、思路与取径。从涉猎国史的角度说,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现代中国史研究的形成,读一点民国的学术史,可以读综论,如王泛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也可以追索专人,陈寅恪傅斯年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各种研究入门——如山根幸夫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在这基础上,我们要认真阅读介绍性较强的学术史回顾,比如谷川道雄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做的导论、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宋元明转型的思路也有两篇专文,明清史不同专题下的回顾就更多了——也许可以从关注他们家微信号开始。总体而言,平时对这样的专文有所留意,兼读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勤作笔记整理,就可以比较好的把握学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反思。即使自己不一定从事具体的研究,但是自己平时产生的想法就会在比较正确的道路上。这时自己便会有一些问题,或者说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可以给自己做个测试:如果自己关心的具体问题在近期《历史研究》上有人讨论,大致就说明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了;反之,如果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现在了某挖煤学报上,那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了……当然,如果完全没有讨论,这或许是根本没有史料的缘故。 四是阅读史料学导论。研究入门中一般会包括对有关基本史料的介绍,我还是想把这一点单独提出。因为康德曾经说过:Gedanken ohne Inhalt sind leer——大概是说思想如果没有材料的话那就是空的。我们要大致了解一下,我们正在学习的时段有哪些史料,它们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以及,如果要找到他们的话,要依靠哪些目录、索引或电子资源等等。这样我们的感受与思考才能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古代史的话我们会先读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此书对于战国至唐五代的简帛、石刻等新材料有比较全面的综述。如果传世文献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到要籍解题。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古书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版本源流等),以及大致内容与史料价值。比如黄永年有《史部要籍解题》、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黄永年《唐史史料学》。宋开始随着史料的增加可能会复杂一些,尤其是蒙元史,但也有不少专书,比如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有An Intro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考)。当然并不需要把每个时段的史籍举要都一一细读,如果有很感兴趣的时段可以认真追索,其余可以每天翻一种史籍的提要——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仿佛自己知道很多的样子。当然,由于我们时代大多数读者的基础都比较不好,很多时候还需要补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五是选择一个自己的切口,再摸一些史料。之前只是泛泛而论,但到了一定的阶段总是会有自己更感兴趣的时段与主题——历史系修完断代史导论也要进入更加高阶的课程。即使是出于爱好的阅读,有所侧重以点及面也是好的。比如宋代的盐法,虽然只是一个时段的一个问题,但与之前之后息息相关,也可以由此思考经济、财政乃至技术、饮食等等。有了切口就可以摸一些史料。摸和读是不一样的。读前四史通鉴应该是一种修养,读许多史料其实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且不说对史家史源的把握,一页页读下来就是很长时间。我以前读过巴尔扎克的La Peau de chagrin(《驴皮记》)。驴皮帮主人公满足心愿,满足之后就变小,没了以后主人公就死了。读历史的话,心愿大概就是读史料,每读一种,生命之驴皮都会少很多。所以开始读的时候要慎重。摸一下的话比较简单。比如很喜欢某人的文章,他用了这种史料,他集中使用了某一部分,那么自己就可以把这部分史料找出来,把这部分按照史料本身的顺序读一下。这时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勾稽与梳理,也能直接地感受史料的特征与局限,有时也会有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一天开始读史料的话,这会是很好的准备。

㈧ 如何教好初一历史

你好,同行,呵呵

以下建议可供你参考参考哦

历史对于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陌生的学科,虽然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历史课,但是奇怪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女生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无聊的课程。因此,作为初一的历史老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明确的告诉学生历史并不枯燥,相反它是那么的有趣而神秘。有鉴于此,第一堂历史导入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和对那个将要给他们教授历史的老师留下一个深刻而正面的第一印象呢?这就要求将要开展初一历史教学的各位老师务必精心设计好第一堂历史课。大部分人都会对那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而又新奇的事实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最能够抓住人心的法宝。所以我们在进行教书设计的时候就不放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型入手,例如我在设计第一堂历史课讲解什么是历史的时候,涉及到了人的诞生和人如何记载历史的这两个问题。在介绍人的诞生的时候,我将平时收集到的西方上帝造人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埃及关于人是由太阳的泪水变成的故事,中国女娲补天的故事等,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介绍人们是如何记载历史的时候,我以设问的形式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象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的条件下,如果是他们将会如何记载历史?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投入到角色当中,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兴趣一旦建立起来了,就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兴趣虽然初步地建立了起来,但是要使这种兴趣能够保持下去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必须不断地给学生加以刺激。要想学生真正地爱上学习历史,老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历史,尽量使学生喜欢上你的每一堂课。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堂的就要弄明白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学生会喜欢什么的历史课呢?其实我们都曾经当过学生,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首先我不要整一堂课都在讲理论的老师,我希望能在课堂上听到新鲜有趣的故事。是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长篇大论的枯燥说教,学生喜欢故事,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妨根据你所讲的课文收集几个有趣的故事,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内容。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我们所准备的那些故事只是我们课堂内容的配料,千万不要主次颠倒,使历史课堂沦为纯粹的故事会。学生除了希望听故事外,还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并且都非常喜欢表现自己。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在设计《三国鼎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比较的熟悉,课文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也不难掌握,所以我决定把这一课设计成生本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师根据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将课文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承担自己喜欢的学习专题,然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材料并制作课件。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其他同学展现自学成果,老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补充相关知识点。这个讲学设计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讲学理念,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个人能力,更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爱好。教学模式千变万化,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种不变的。所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学习历史需要兴趣,但学习历史并不能仅仅为了兴趣。历史作为统考科目之一,学生将要面临考试压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还是要把落实教学目标作为课堂的首要任务。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找准重难点,避免知识点的过于分散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争取在一堂课里把最重要的知识点讲透讲明,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另外还要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烟”,考试的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得题目都是从基础知识点演化而成的。所以老师要平时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过关,帮助学生打好能力提高的基础。中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练练提高型的题目,并做好解题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历史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历史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一的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迈好这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不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阅读全文

与如何教中国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