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粳水稻的历史有哪些

粳水稻的历史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2-28 21:23:28

⑴ 水稻的历史有多久了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⑵ 水稻的发展史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⑶ 水稻的历史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内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容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

⑷ 水稻栽培的历史都有什么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神农时期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于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至黄河中游。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西汉时期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时期的600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师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我国稻种资源丰富,至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⑸ 稻谷的来历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

(5)粳水稻的历史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

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

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

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

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

⑹ 水稻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野生稻驯化和栽培技术的进步,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栽培的水稻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种植有了提高,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渐得到推广。

明清时期,南方已经可以种植双季稻、三季稻。在长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稻作技术。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我国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历史遗迹,以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最为集中,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处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

新石器晚期遗存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也有发现。出土的炭化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区别,表明籼、粳两个亚种的分化早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

我国水稻原产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

⑺ 稻谷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专人类共确认出属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⑻ 稻米的历史情况如何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
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
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
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
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

⑼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追溯到什么时代

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个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

后两个遗址的时期要更早一些,属于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没有发现稻谷的碳化颗粒,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

以往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但根据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来看:“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4文化层发现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颗粒大小接近于现在的栽培稻,比现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还有许多稻作农具共存,可以肯定这些稻谷堆积的遗存属于栽培稻的收获品”,说明处于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说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是被传播过来,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

但,中国那么大,随着考古的发现,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成果被发现,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黄剑华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⑽ 水稻的生长历史

稻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整个一生可分为两个生育时期和四个生育阶段。幼苗阶段和分版蘖阶段,是根、茎、权叶、分蘖节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期,合称为营养生长期;长穗阶段和结实阶段,除营养器官继续生长外,主要是穗花、谷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合称为生殖生长期。一般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早稻在拔节前分蘖尚未停止时,幼穗便开始分化,称为重叠生育型;中稻在拔节的同时,分蘖停止,幼穗也开始分化,称为衔接生育型;晚稻是在拔节后分蘖已停止若干天之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称为分离生育型。

阅读全文

与粳水稻的历史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