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与哪个人物有关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与哪个人物有关

发布时间:2021-02-28 21:10:16

⑴ 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 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
乌台诗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件极其著名的事件,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案件中涉及一个极其有名之人,那个人便是苏轼。苏轼被卷入乌台诗案完全是身不由己,乌台诗案整个案件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官员也较多,对于苏轼的人生来说可谓是一个转折。
首先,从仕途方面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在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仕途才刚刚起步,对于政治生涯,苏轼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作为政治家,他十分忧国忧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于国家,奉献于社稷,从他诗词中就能深刻的反应。但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仕途经历了转折点,注定了难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树,这时的苏轼将满心的为国家分忧转换到更为宽广人文情怀上。
其次,从文学作品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题材的转变。乌台诗案前因苏轼对于仕途是充满信心的,前期的题材着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题材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成为了新的主要题材。

第二、风格的转变。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历经了乌台诗案,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
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正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新政变法,变法失败后又兴起改制。这场文字狱发生的时间就是变法到改制的转折点上。苏轼由于抵制新法、拥护旧法,由于有损新派变法者的利益,苏轼在仕途上过得并不如意,1079年三月被朝廷降职,从徐州调任至湖州,收到诏书后的苏轼按例需要向皇上回奏,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于是在回奏中写下了“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认为苏轼的字里行间内存在着愚弄朝廷的意思,是对朝廷的大不恭,为了能够让苏轼定罪,新近派们拼命去翻阅苏轼的老诗词,试图寻找出更多的证据。
乌台诗案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场文字狱,但实际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苏轼正式因为得罪了新派势力,于是引发了乌台诗案。

⑵ “乌台诗案”与哪位诗人有关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方有如此刑名之狱。

⑶ 乌台诗案是什么故事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意思是说:“我真是生不逢时啊,不能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你们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其时苏44岁),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可能还能管管小老百姓。”于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然必须先要清楚当时的政治背景,才能更了解诗案的起因,北宋中期新旧两党明争暗斗,而苏轼恰恰是旧党(而当时当权的王安石是新党)所以苏轼遭到政治打击也是迟早的事情,再着苏轼本人豪放不羁,也经常卖弄自己的文学来抨击当权者,也为自己的失势埋下伏笔。

⑷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意思是说:“我真是生不逢时啊,不能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你们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其时苏44岁),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可能还能管管小老百姓。”于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⑸ 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哪位好友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苏东坡之所以会惹上“乌台诗案“,主要是因为基于政治立场,苏东坡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持反对意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苏轼作为朝堂的明星官员,对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自上而下开展的“熙宁变法”不予苟同。这已经领宋神宗等一批变法者,对其有了意见与隔阂。

苏轼到了地方,不是逛,就是针砭时政,仿佛一个恃才放旷的怨妇一样。后来,王安石去世。宋神宗以更加强硬的手段推行新法,打击反对变法的官员。在御史台的官吏们,整理近年来管理的著作时,将很多苏轼的诗词,也一并收入。但是,一睹不要紧,再看吓一跳。全是对朝政的不满!这下竟然牵连了29位大臣!在苏轼被捕入狱期间,苏轼承认了自己的大逆不道。后来,那些被苏轼批判的大臣,不计前嫌,纷纷上书保全其人,苏轼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

⑹ 乌台诗案的历史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回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答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⑺ 乌台诗案与哪一位诗人有关

苏轼乌台诗案,发生于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为苏轼政治生涯重大转折,几至于死亡,后经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过程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邱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苏轼受捕,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苏轼自料必死,暗藏金丹,预备自尽。押解途上,苏轼与苏迈约定,如有不测,则单送鱼至牢中。亲戚送饭时,一时不查,苏轼以为将死,遂写下二诗与苏辙诀别“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读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结果后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石等人出面力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黄州,为其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苏辙被贬江西瑞州,与苏轼平日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缜、司马光等亦遭处分。

⑻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苏东坡,北宋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版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权了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苏轼和很多的诗人、散文家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曾经在多地担任过官职,苏轼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而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
虽然苏轼多次上书宋神宗表明态度,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之后因为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无故不准擅自离开黄州。
徽宗即位后,苏轼的官场生涯一直都在奔波中,之后因为大赦,在北归途中不幸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⑼ 历史上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哪一首诗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乌台诗案的具体过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说得清楚了,不再重复赘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与哪个人物有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