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历史上的朝代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
先有西周才有东周,先有西汉才有东汉,先有西晋才有东晋,先有北宋才有南宋。
不仅这样,还有一个规律,就是西周强于东周,西汉强于东汉,西晋强于东晋,北宋强于南宋。而且,这几组对比中,除了东汉外,东周、东晋、南宋无一例外是被少数民族赶走的。他们是原来政权的王室所建立的朝代,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原来地方立足,只好南下或者东进。
这不是历史学家定的,而是中国的地形和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翻开地图看一看中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和北部靠着内陆,东部和南部面临大海。西部有群山纵横,北部有蒙古高原。总的来说,中国东部和南部比较适合人类生存,西部和北部自然条件则比较恶劣。
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东部、南部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就成为了农耕区,发展出了汉文明的前身,即华夏文明;而西部和北部则发展出了游牧文明。但游牧的本质,却决定了那些游牧民族不能在固定的地点发展出固定的文明。他们随着季节迁徙,随着年月变化。
但是,即使东部和南部的适合农耕的地区,也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实际上一直到汉朝,长江以南都保持了和北方文明的很大不同。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和北方几个国家,比如齐国,晋国等,有很大不同。实际上,在黄帝时代,北方其实一直在和南方进行战争,比如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相对来讲,一直到宋朝,南方的开发水平一直不如北方。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文明一度超过北方,但那是以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发生了倒退为前提的。到了隋唐时期,北方又重新超过南方。这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一直在宋朝以前,北方农耕区一直是中国的中心,北方的农作物,比如小麦,一直在中国的粮食中占统治地位。直到宋朝,水稻种植的普及,水稻在中国的地位大大攀升,甚至超过小麦,所以南方才更加繁华。
但是,即使南方繁华程度超过了北方,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由于历史的惯性,相对于南方,北方还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上的中心。而且,由于地理的原因,实际上还形成了“北尊南卑”的观念,比如统治者坐北朝南,“南面而王”。不管怎么说,人们口中的“中原”就是在北方。
因此,相对于南方,历代统治者更喜欢在北方定都,因为在北方更显得“正统”,实际上历史也证明,在北方建都也更有利于统治。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去南方定都的。而到南方定都的王朝,往往又很短命。东晋也罢,南朝几个朝代也罢,南宋也罢,它们都是被驱逐到南方的,而且无法把北方夺回来。政权也都很虚弱,而且短命。这,也就是“先北后南”的原因所在吧。
说完了“先北后南”,再说“先西后东”。
说起来,“先西后东”和“先北后南”联系很大。造成中国历史上这两种现象的,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游牧民族的影响力。
历史上第一个分出“东西”的朝代,是周朝。而周朝分出“东西”的直接原因,就是犬戎灭掉了西周,并破坏了西周都城,使得它即使在犬戎退出中原以后,它依然不适合作为都城。而另一方面,西部靠近游牧民族聚居地,国力大大衰弱的周王室不可能再把都城向西部迁,只能在东方挑选适合的城市。“西周”、“东周”都是历史学家按照都城的位置为他们起的国号,目的是区分两者。实际上,当时它们的国号是完全相同的。两汉、两晋、两宋都是如此。
东周以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秦朝,但秦朝很特别,它起源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因为对东周有功,有了封地。而在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的眼中,秦国实际上是被看不起的。但是,就是它,在数百年的争霸战中,一方面和西北游牧民族不断交战,一方面和东方诸国纠纷不断,逐渐成为最强的国家,最后竟然统一了自东周以来的乱世。也因为秦国的强大,在数百年间,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反倒成了当时中国遭受战乱最少的地区。也因为秦朝,关中地区成为中国后来上千年的政治中心。
而西汉正继承了这一点,当初楚怀王和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得天下,结果得到关中的刘邦真的得了天下。于是,关中地区继续成为汉朝的立国之本。同时,这时关中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朝廷补给充足。秦朝虽然短命,但是西汉绵延二百多年,使关中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
王莽纂政导致西汉灭亡,经历几十年战乱之后,东汉建立。由于关中地区被破坏得很严重,刘秀只好建都洛阳。但是,和周朝不同的是,都城被迫向东迁移的原因,没有少数民族的因素,因为汉朝的最大敌人,匈奴已经被西汉强大的骑兵打败,元气大伤,远不能与汉朝为敌。东汉定都洛阳,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因为关中以西,确实基本上属于蛮荒之地。
由于关中地区作为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晋朝统一以后,依然选择在长安定都。
后来西晋被少数民族消灭,晋王室南渡,结果就在江南建立了偏安的朝廷,史称东晋。不管怎么说,东晋的首都建康确实在长安东面。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但它们也都和东晋一样,虽然曾经尝试过,但始终没有恢复中原。
不过,东晋成为最后一个冠以“东”的朝代。此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以“东西”来分的朝代。后世的两宋和两晋的情况十分相似,仅仅由于北宋的都城已经靠东,所以没有以“东西”来分,而以“南北”来分。实际上,客观地说,两晋应该称为“北晋”、“南晋”更合适,因为它们都城的南北方向差别已经很大。
到了北周的时候,它的国力强过了它的邻国——北齐,于是北齐被消灭。不久以后,隋文帝得到了帝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消灭了南陈。而隋文帝也是从黄土高原上的关中地区出发的,于是关中地区再次成为统一的王朝的心脏。
唐朝建都长安,使得关中地区又做了几百年中国的心脏。但唐朝灭亡,北宋建立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南宋之后,北京就开始作为中国的心脏登上了历史舞台。
㈡ 长安诺是哪个朝代的
《长安诺》是大梁王朝末年。
剧情简介:雍临领主孙女贺兰茗玉(赵樱子饰)自幼聪颖,少年与盛州九皇子萧承煦(成毅饰)意外结识,二人性情相投,情愫渐生。萧承煦“战死”的消息误传,茗玉为救承煦胞弟萧承轩,被迫嫁与承煦三哥盛州王萧承睿(韩栋饰),身陷后宫。
萧承煦屡立战功助萧承睿称帝,建立大晟国,却因功高盖主遭到其猜忌,加之得知当年母妃身死、父王传位的真相,承煦决意篡权复仇。还未得手,萧承睿却旧疾复发溘然薨逝,并下诏令茗玉之子萧启元(赵东泽饰)继位,以牵制萧承煦,稳固朝堂。萧承煦被迫扶持萧启元,却仍一心求娶贺兰茗玉。
与此同时,启元渐渐长大,不满萧承煦的控制,更在旁人挑拨下得知母亲与萧承煦私情,对其二人心生怨恨。贺兰茗玉以大晟上下安定为重,竭力在启元和萧承煦之间寻求平衡。岂料承煦最终战死,而启元也生就一世情痴,随宠妃董若萱(杨超越饰)病逝而去。茗玉为了大晟的将来,再一次坚强陪伴在登基的小皇帝身边。
(2)北临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剧中重要人物
一、萧承煦
盛州九皇子,少年时与贺兰茗玉相爱。爱憎分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助萧承睿称帝建立大晟国,却因功高盖主遭到猜忌。在得知当年母妃身死、父王传位的真相后决意篡权复仇。
二、贺兰茗玉
雍临领主孙女,天资聪颖,有“北境第一美女”之称。少时与盛州九皇子萧承煦相爱,几经波折被迫嫁与盛州王萧承睿,自此身陷后宫,开启了一段身处政治、爱情、亲情夹缝中与命运相搏的传奇人生。
三、萧承睿
盛州三皇子,盛州王。心怀雄才大略,深有远见,在烽火狼烟间一步步奠定了大晟朝局的基础,最终登上帝位建立大晟国。
四、凌蓁儿
大相之女。生性善良、重情重义,性格外柔内刚、聪慧干练。喜爱烹饪食物。
五、董若萱
出身江南世家的名门闺秀,萧启元的宠妃。
㈢ 西启北临是哪个朝代
《白发》电视剧改编自莫言殇的小说《白发皇妃》,剧中历史背景为虚构的,讲述了西启长公主容乐、北临王子无忧等人在乱世中的情感纠葛,其中西启和北临两个国家为作者虚构,作品中提到的朝代真实历史当中并不存在。
㈣ 历史上的北朝是指哪个王朝
南北朝时代 北朝时期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与汉化运动
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精辟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爱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北魏孝文帝元宏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跋氏为元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六镇民变与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南北朝作品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方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即幼主)。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魁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朝崇尚汉族文化,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㈤ 中国最早是哪个朝代的
中国最早是夏朝。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
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
㈥ 古代有北临国吗
古代没有北临国。
北临国是电视剧《白发》里的虚构国度,而且《白发》虽然改编自莫言殇的小说《白发皇妃》,但在小说里无忧是临天国的人,而不是北临国。
顺便给你一张网友自绘的山河志,仅供参考,未必准确。
㈦ 与北朝相临的两个朝代是哪些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㈧ 历史上的北朝是指哪个王朝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回包括北魏、答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称为隋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唐朝官修正史[1] 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帝位禅让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北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