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构建历史知识框架高手帮忙解决下!
鄙人高考已过,我不知道你课本什么样。但是我想历史与课本无关。首先回,你应把朝代顺序答搞清。你可以自己做一张朝代顺序表,在你头脑里就形成一条历史的线。然后,记住大致时间点,比如夏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其次,从你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战争,以此为基点弄清每个朝代大致的大事件。然后文化、政治接着丰富。建议买本《中国通史》,先祥细了解,再回到课本。
B.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书后面那个绿绿的只是年代表吧。因为新课标,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历史又分了内人教版、人民版等容,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类的教辅,像什么《教材完全解读》之类的,最前面一个版块就是知识结构图(点击可以看大图的)先给你看看人教版的吧,这个用得范围比较大一点,如果是其他版本的,因为网络知道里不能贴链接说网址,不能给你看电子书,你只能自己搜一下或去书店看一下了,封面是这样的:
C. 高中历史框架结构图
学好高中历史的窍门
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这是在微观上把握历史;阅读正文中的小字、注释和图表,有助于对主体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综观近年高考题,教材小字名义上是阅读教材,不做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中却强调把握知识体系,意即在知识系统中的内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题中总不断出现小字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释和图表内容都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复习,完整把握历史知识。
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去看百家讲坛的历史系列,里面的东西讲得很好,上课绝对用得到,看上5次,就会爱上历史,你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到书店里去查询历史书籍。学好历史,最重要的是兴趣。至于那些需要背的东西,你就要找窍门,像什么背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你就可以去把她变成口诀:
尧舜禅让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D. 如何有效的绘制知识框架图
有两个方法:
第一:借助思维导图,有专业软件,很多,可以上网搜一下。
第二:用微软的专业软件 visio !专业画各种框架图和流程图。
E.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答:去买本辅导书吧。。。。再说每次考试的知识点都不一样啊。。。我劝你还是看最新的考试大纲吧。。。。。。
F. 初中历史总结框架图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
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
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
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
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
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
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
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修长城、御匈奴;修驰道,凿灵渠;焚书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
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
取的精神风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
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
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
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
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
.
618
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
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
魏征
)
;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
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
.
武则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
勋贵旧族;
改
《贞观氏族志》
为
《姓
史录》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
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
,
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
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
6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
“开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
.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定义即特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内容
: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20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
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
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
.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
两族之间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时,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
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p.34-36
10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
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
.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
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
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
“诗圣”
,
称他的诗为
“诗史”
。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三吏”
、
“三别”
。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
.
1127
年,
北宋皇族赵构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称帝,
后来定都临安
(今杭州)
,
史称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1
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61
14.
魏晋南北朝以来,
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
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绩: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
军队。
▲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
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
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
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
.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设了军
机处
(雍正)
,
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
加强了思想控制,
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
发展。
18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
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
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
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
.
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
18
世纪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
1727
年,清
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20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1644
年,清军入关,顺治
帝迁都北京。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
现叫故宫)
。
22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嘉峪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
应星著《天工开物》
,此书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网络全书”
。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
演义》
(明)
、
施耐庵的
《水浒传》
(明)
、
吴承恩的
《西游记》
(明)
和曹雪芹的
《红楼梦》
(清)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
.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
到西洋
“取宝”
。
评价: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而且推动
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P.128
24
.★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影响:清朝实施闭关政策
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
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
1949
年新中国建立
-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
1956
年八大
—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1956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1.
▲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
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2
.
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新中国建立初,
政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
“米粮之战”
,
全国
物价开始稳定。②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
1952
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P.9
③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6.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开始的标志:
“五一六通知”
。
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
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
响:
见教材
p.39
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
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全会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
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G. 如何构建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框架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它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历史科学能力的载体。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探讨,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并注意升华到理性高度加以分析,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
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是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横纵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但也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抱怨。一是历史知识信息量大不好记忆,二是历史知识比较琐碎不好联系,
觉得学起来有些无从下手,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是找不到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只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阶段,而没有深入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构建。其实学习历史是有方法的,
依据历史规律,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构建历史知识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很有效的方法 。
它不仅可以把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储存记忆,还可以像网络一样还可以随时调用,而且可以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 。
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是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其含义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性质、规律)及该事物的外部结构(即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H. 如何架构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框架
从理论上讲,两者是不同的分类体系的两种结构:(1)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回划分,如:木结构、答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砼结构、塑料结构、薄膜充气结构等;(2)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形式划分,如:墙体结构、框架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网架结构、薄壁空间结构、悬索结构等。框架结构:即多层多跨刚架结构,指各个杆件(也就是梁和柱)的连接为刚性连接,不能转动,在受力时彼此产生约束。这样可使受力时的变形减小,但接点处的内力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框架在接点处箍筋需加密的主要原因。绝对原创,码字也不容易,希望楼主能设为最佳!!!!
I. 告诉我怎么画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树状图
以时间为红线,事件为主干,人物为旁支,用时间来贯穿事件和人物.
把各个篇章中有联系的知识点总结到一起(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熟读课本,将知识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树状图。把自己融入历史。
J. 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结构框架
来隋唐,公元581年到907年,为隋朝自和唐朝两个时期。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