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怎么学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望采纳
Ⅱ 历史初学者如何入门历史
第一阶段:通俗史引导兴趣。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去学习内。通俗史容中亦有佳作,易中天写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兼顾史实与史观。听袁腾飞的《腾飞五千年系列》讲座,最好走在路上听音频,当听故事和相声,可节约时间。
Ⅲ 如何学好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Ⅳ 高三如何学好历史抓分,基础不好的从什么开始
从基础开始 历史注重知识链, 尤其是时间的跨度,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根据自版己的需要,吧基础知权识串联成网状结构,以大小括号的形式分层次体现在纸上,方便阅读和记忆。历史是很好提高成绩的学科,抓住某时期的共同点,可以产生串联记忆,这样成绩提高会比较快。
Ⅳ 如何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余以为所谓基础,便是一种不出大差错的对历史常识的掌握,以至于简单使用,博古通今,以多通识,对于掌握基础性的历史知识,我想说,题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没必要,WHY?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到,所有人都可以,关键就是所谓“基础”。 超越历史教材的基础?No! 超越历史教材?我知道知识是可以被量化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看待知识,重识知识的角度与方式。 于是,问题来了,超越历史教材的知识:是说所有知识我都知道还能用在实际,还是说我看问题的方式更胜一筹?关键是,甚至我都不知道教材是怎样看问题的,于是,他说什么知识,我按照它的角度阐述,就是我的知识了。 是吗?你的知识是别人的观点的产物?哪怕99%相似,也会有自己的东西吧?所以,这不是知识,是考试复习过关的表现。(Sorry这段有点愤青了,不过的确是本人对现在历史教育和被教者之间悲哀的控诉啊,上述文字绝非对人的不满,而是最根本的角度问题)
那么,如何学习历史才能达到所谓题主说的基础的水平呢?
首先我想问问题主,看历史知识,对你的内在反馈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干了某事,朕知道了。”然后一个时空位置改变后的外在反馈是:“诶你知不知道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干了某事。”
Ⅵ 如何学好历史
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Ⅶ 如何学习历史
..历史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回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答定要,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反正重要的是多看几遍,不要死记硬背。
Ⅷ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夯实基础知识
盐城市时杨中学 蒋大庆随着2005年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考试说明>>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这是也是对第一、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时,首先应将生产力的发展做为主线来归纳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均与之有关,因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以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作为根本原因来整合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经济发展七要素(制度、环境、资金、劳力、技术、资源、市场)为主线来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在架构这四大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一一落实,并要在架构不同层次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操作和演练、交流中熟悉起来;同时在构建时还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体系能活用起来。如在整理中,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分数,这就要学生只答要点、精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地去训练,而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本身就在训练高度概括能力。此外还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历史分析能力(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比较分析能力(即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阶级分析能力(即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发展。四 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呢?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新课程中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3、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Ⅸ 如何学好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内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容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