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做官应该看什么书
推荐如下:
尼克松的《领导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刚从一所学校专改行到了行政单位。一位朋属友推荐了它。我理解朋友推荐《领导者》的良苦用心,他是担心我因留恋过去而不能尽快适应现实。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所以,我虽按他的要求很快就设法弄到一册,却只是草草翻过之后就将它束之高阁长时间无心搭理。
若真要从做官的视角去读《领导者》,自然不宜像我一样流于琐碎的饾饤之学。但即算是持更宏观、更系统、更理性的读法,我以为这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尼克松写政治、写政治家,现场感之强简直是鬼斧神工,无论事,无论人,好像在字里行间即能呼之欲出。作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当过两届副总统与两届总统的人,自身既有超凡的领袖智慧,更有机会跟世界各国政要作深入交流,这是任何其他史家、作家难以企及的。
㈡ 在历史上,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仕途当今呢
“治世习文,抄乱世习武”这是主线,历代皇家是不会专注于一种统治手段的,就算是盛世,对边陲重镇的防卫也丝毫不敢怠慢。也可以这么说,因时期而异,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发展任务,开国时期自然是以武为主,但却不能忽视文的作用,否则刘邦啊、曹操啊等君主为何十分重视文人,特别是能够胜任军师的人才?如果骑马就能得天下,那不如自己带着并一气打下江山来岂不爽快?事实证明,项羽空有绝世谋士而不得用,所以失败了……
再说升官之道,过独木桥的,走阳关道的,各有各的招,各有各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敢走不敢走。古今中外,不依靠裙带关系和血脉关系,依靠自身才能获得仕途最高成就大有人在。傅说不就是是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么?
至于现代,确实很多现象值得人们去深思,也的确有很多人靠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得以升迁,但这并不是全部,也不是主流。只不过媒体的发达造成了社会丑陋的一面得以异常放大,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正常的一面。事实上,人际关系学自古有之,再正常不过。
文治武功,全面发展,和谐进步,乃是正道。
㈢ 我国古代的“正史”,都是如何写出来的作者都有谁
我国的“正史”基本上都是由皇家派官员记录、书写、编订,国家往往会设立史官来记录朝堂发生的事情,君王、贵族、大臣的生平。写正史的作者有:司马迁、班固、范晔、房玄龄、欧阳修……。我们也都认为,乾隆钦点的《二十四史》是正史,比较有可信度,比其他的野史要好一点。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但是记录的人或许不会记录真实发生的故事,也会掺杂自己的看法与偏见,但是史书也是我们唯一能够了解古代人民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之后,仍坚持不懈的编撰《史记》,这本书记录的历史也是比较真实。《史记》记录了历史是从上古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讲述了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取才非常的广泛,司马迁本人对搜集的材料也做了认真的选择和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影响巨大。
㈣ 古代寒门如何做官,真的只有科举一条路吗
我国古代寒门考生通过科举考试来当官入仕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其实还有一种很不好的手段就是买官,在康熙年间,国库亏空为了充实国库,私下里有买官这种情况发生。在刘邦建立的西汉时期,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这时候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所以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察举”、“征辟”两种选人用人方式。
那么历史上这样的寒门通过科举考试坐上大官的有没有呢?其实数量还不少,比如说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实也是一位寒门状元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在他51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状元。宋朝这样的例子尤其多,比如宋代的吕蒙正张齐贤、王曾、苏洵、苏轼、苏辙等等很多名人都是寒门平民出身、靠科举做上大官的。就连那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
㈤ 谁能推荐一本写官场的书
做官来大智慧自-史晟
http://www.sinoshu.com/147914/
很适合你的,怎么,升官了?恭喜啊!
给分吧,呵呵.
㈥ 隋朝之前的文人如何做官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有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1.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谢谢
望采纳!
㈦ 寻求:请介绍关于“如何当官”的书籍
《
官场
》《
厚黑学
》《办公室技巧》《升官秘诀》《
狼图腾
》《
实用口才
》..好多啊
㈧ 找一本写历史上朝代政治军事之类的书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从春秋__到战国的政治\军事的朝代又好看的书
㈨ 关于历史人物书籍
《历史人物》是200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
《历史人物》属于郭沫若的史学研究著作。在书中,作者对屈原、曹植、万宝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鲁迅、王国维、郁达夫、闻一多等处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郭沫若先生广征博引,在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而又独到的见解,突出反映了其以人为本文艺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就在这人民本位的标准下边从事研究,也从事创作。”阅读过《历史人物》后,你将会在思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时开启一条思路。
(9)历史上写如何做官的书扩展阅读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人物
㈩ 做官应该看什么书
尼克松的《领导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刚从一所学校改行到了行政单位。一位朋友推荐了它。我理解朋友推荐《领导者》的良苦用心,他是担心我因留恋过去而不能尽快适应现实。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所以,我虽按他的要求很快就设法弄到一册,却只是草草翻过之后就将它束之高阁长时间无心搭理。
若真要从做官的视角去读《领导者》,自然不宜像我一样流于琐碎的饾饤之学。但即算是持更宏观、更系统、更理性的读法,我以为这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尼克松写政治、写政治家,现场感之强简直是鬼斧神工,无论事,无论人,好像在字里行间即能呼之欲出。作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当过两届副总统与两届总统的人,自身既有超凡的领袖智慧,更有机会跟世界各国政要作深入交流,这是任何其他史家、作家难以企及的。有这等智慧与经历,即使是仅仅把自己对这些世界政要的感知与评价简单地写下来,也会是很了不起的著作,而《领导者》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确乎臻于细致入微炉火纯青的境界。毛泽东与周恩来,麦克阿瑟与艾森豪威尔,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尼克松擅长从出身、教养、文化、心理等各个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细节,从而让读者得以了解这些杰出领导人的一般共性和鲜明个性。尼克松完全从美国利益出发的价值取向以及随之而来的偏见虽有些让人不爽,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其笔下,他崇拜有加的人也有缺点,他极端讨厌的人也有优点。
说实话,一本关乎做官的书非但没有引起我本能的抵触,反而能让我饶有兴味地一读再读,最根本的就在于尼克松不是刻意向人推销做官的“术”,而是始终着眼于做官的“道”——全书的气血经脉都集结在领导者的理想抱负、意志品质、政治道德、涵养气度……而这一些,又岂止关乎做官?因此,我自开始就没把它当作做官的书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