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概述为主,旨在讲解历史事实,学生形成了所谓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教师应该多总结历史规律,探讨历史教训,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知识储备量要大,对某历史事件讲解要深入,提出的问题及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针对当前堂课,这样既能博得学生青睐,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材料,只有理解的材料,我们可以区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什么问题是发展问题,我们可以用“你想要什么”的问题;问题是什么探索性的问题,它是学生讨论,必要的探索。”通过“,系统,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材料,以便把握,掌握。”使自己不仅可以站在教师观点,还能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体验学习。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备学生要“实”。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首先联系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提问我在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我就联系学校的学生个别不好现象例如像同学之间打架、学生乱扔纸屑、学生不完成作业等进行了这样提问:“面对这些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你赞成用哪一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来对待他们?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我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守校规者和儒、道、法三家学派的发言人进行说理,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或反驳其他同学的主张,在辩论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运用所学尝试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应是践行历史有效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教师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进行分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置问题,将专业性很强的历史知识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把要提问的问题表述清楚。
其次化一个复杂问题为数个简单问题的疏导式提问。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提问方式,灵活而问。一些教师已经适应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课提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习惯于在教师“预设的框架”中思维,制约了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多地进行这种“师问生答”式的提问,不仅教师自己会觉得吃力,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觉,对提问“麻木”。究其原因,这种提问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可考虑改变提问方式,或多种提问方式交替进行:学生之间互问:这种提问方式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拉近了提问者与答问者之间的距离,能减轻答问双方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问、答双方更好地展开思维。提问的技巧、方式很多,教师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问分为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等。从技巧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可分为诱导式、疏导式、阶梯式、对比式和迂回式等提问类型。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一定的技巧,如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控制好课堂提问的频率,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等。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与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不到位,教师往往是从自身思维的角度出发去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性学习又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问题的提出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事件。 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端的好坏,是本课成败的直接原因。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广阔背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大大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的科学性,多角度,深层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教与学深度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优秀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历史而不是让历史走向学生。只有历史真实的还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㈡ 如何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追问教学的有效性
了解当前提问现状,有的放矢的进行改进。 在语言教学的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直接表现为老师不会提问。 (2)教师接不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孩子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与其说是激发思维,不如说是打发时间,按部就班的上课。 (3)教师所提问题缺乏层次性,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循渐进的过程。(4)教师提问方式的不恰当,大量的封闭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直接表现为忽视幼儿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或表现为所提问题为假问题如今天高兴不高兴的问题。 (5)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另一方面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十来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
知道提问目的,明白为何而问。 (1)、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已有认知水平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取决于该活动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与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对于幼儿来说,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幼儿的发展,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这个时候的提问就可以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设计自己的教学,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这种类型的提问能够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或检查幼儿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或者弄清刚刚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3)、保持幼儿的注意力。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或在原有讲解的方式的基础上,突然提问能够有效地保持幼儿的兴趣。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非常有限,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很多孩子已经走神了,开始东瞅西看,左抓右挠,注意力已经脱离了课堂,如果这个时机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把部分走神的幼儿拉回课堂。因为提问是一种有效保持注意力的策略,老师善加利用提问能够使孩子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想活跃。 (4)、师生、生生有效地互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因此不仅需要老师的讲解,同时也需要学生有效的反馈,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关注提问方式,知道如何提问。 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回应的方式,因此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够带领幼儿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问题的本质。 (1)、尽可能的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维空间。封闭式的提问主要有以下两大弊端:首先,这类问题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动脑。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50%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揣摩教师心理并找到正确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于问题本身。其次,选择性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为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而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确定性,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的提开放式的问题,如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只有在这样的问题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思维的品质。 (2)、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这种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幼儿的回答上,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 防止幼儿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不能诱导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预设的框架中去。二是表现幼儿回答的人数上,老师应尊重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如果教师想要准确判断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识内容,就需要从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获得反馈,其中包括胆小内向的幼儿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老师提问的问题只局限于让一小部分活跃积极的幼儿回答,那么老师就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样下一步的教学也会缺乏有效支持。 (3)、提问之后,老师要给予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学会等待。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没有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便让幼儿给出回答。老师几乎在自问自答,没有与幼儿有效的互动起来。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提问的类型进行灵活调整,提出高难度问题的时候,老师等待时间相应较长,而低难度问题的等待时间相应较短。所以提问后,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时间的把握十分重要。发问后,要采取有效形式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有充分准备后再让幼儿回答。 (4)、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自己要提的问题,根据学生当前的反映灵活的调整。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要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四、把握反馈方式,进行恰当回应。
㈢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巧妙,有效的追问
正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 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适时追问能帮助学生回搭答设思维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而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多数教师 也都知道课堂上应当有追问,但如果不恰当地"满堂问",又容易导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收效甚微。笔者以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追问的艺术,应把握三 个方面。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
㈣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有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总之,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教师一般可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主题学习。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1)巧妙设疑,启发心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
(2)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等,针对台湾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问题,总揽全局,提高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
(3)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促新: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旧启新,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面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学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国与英美相比,革命爆发的原因有何异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制订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等,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设置新的情境,如提供这些法律文件的图片、引用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进行设问,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问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中都制订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通过对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仅突破了学习的重点,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了法律手段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认识。
3、注重归纳概括,有效小结课堂。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虽然用时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问进行小结,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画龙点睛,发展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可以检查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调整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承上启下,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原则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如《洋务运动》一节,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历史学科是一门教化明智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李鸿章是个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卖国贼,使中华民族蒙羞’;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个有作为的晚清名臣,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请结合有关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3、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
4、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等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有效提问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巧妙多样的叫答模式,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要有“候答时间”,否则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㈤ 如何有效进行历史课堂提问之我见
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总之,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教师一般可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主题学习。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1)巧妙设疑,启发心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
(2)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㈥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有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总之,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㈦ 如何进行有效追问
首先设计追问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设计追问内容,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要在关键点上追问。如上述“9加几”案例中,教师为引出“9加几”的问题“还有几箱牛奶”而进行追问。老师期盼学生能问到这个问题,可学生偏偏没有想到它。这样的追问都是徒劳的,除了浪费时间之外,别无它用。其次要考虑学生产实际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凑十法”这种思维层次较高的方法时,老师的追问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思维层次低的方法来迎合教师的算法多样化,却没有用心理解“凑十”的优越之处。 其次,选择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一节课应采取多种追问方式,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追问属于因果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课例中,当学生出现9加1,再加4的算法时,教师应采用因果追问:为什么要先加1,再加4?你们理解他的意思吗?这样有利于引发全班学生深入思考,在掌握算法的同时体味数学的简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还有吗?”属于发散追问,“还有吗?”本身是个好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如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学生举例等环节中就可以适当地用“还有吗?”“更简便的方法在哪里?”等进行追问。然而,即使都需要发散追问,也不是除了“还有吗”就无话可说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的。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追问,也可以进行学生追问教师,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确定追问对象。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先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许他们会说出往上数的方法。然后老师追问全班: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根据优秀学生的回答与补充,引导他们认识数数法也是可以的,但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如凑十法。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分明的学生都江堰市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追问不在于多少年来,而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要“问得其所”。最后,笔者认为追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的“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这才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㈧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历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历史,领略历史的奥妙,燃烧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历史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结合我的一节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节历史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讲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教学内容,让学生选出三位同学宣读他在上节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上完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假设你是一名近代的普通中国商人,你将如何经营你的生意?这三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
甲同学:我投资纺织业,先从外国进一批洋纱洋布,与同行一起研究,研究出其中的技术,在手工业同行中进行推广,将中国的土纱土布做得更好,把洋纱洋布比下去,再输出中国。(方案一)
乙同学:我会开办一个轮船零件配制厂,原因是从经济实力和背后,我都远远不如官办和外商,所以我不开轮船厂,赚小钱的办法实用且没有太大的风险,不会树大招风,受到排挤,既获得了利润,又立于不败之地。(方案二)
丙同学:我会开一家饭馆,要求我做的饭味美价廉,这样吃饭的人就多了,当然钱就来了。(方案三)
我在这三位同学宣读完以后就顺势提问学生哪一种方案可行,并说明原因。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的意见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于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全班44人,20人投票);
方案二:不可行,因为当时需要的资金大而且当时的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员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进入的(但仍有5票);
方案三:可行,但利润太低(10票);
紧接着教师就因势利导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析”。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所以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很是关键。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有实效。从而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二、引思铺垫,变直为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我在这节课开始之初设计的以上这几个问题,就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提问不能一味地直来直去,这样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我在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上,并不是我们以前所做的那样直来直去地向学生发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而是将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让他们扮演了哪个时代中国民族资本家,从而为学生自己去想象、去质疑,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加上教师的精当点拨,不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结果效果是很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引思铺垫,变直为曲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抓重点巧设疑
教材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课眼”之所在,提问的设计抓住“课眼”,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从而使学生围绕“课眼”理解,掌握全课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联其他教学内容设计提问,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景性问题为载体、用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充分参与性,积极思索问题的主动性。例如我在导入新课以后,先是利用多媒体把不同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演示出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不同发展特点的原因填写进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清政府放宽了投资设厂的限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实行有利政策。
教师:为什么其发展只能是短暂的?
学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下主要从事轻工业,无资金、技术、规模;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时局动荡战争因素;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回来重新认识前面三个方案。
学生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主要方案竟是方案三。他们认为前两个方案在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面夹攻,更受到技术、资金和规模的制约,普通商人发展困难,前途渺茫。而开饭馆收入稳定虽也面临三座大山的压迫但相对来说一来民以食为天,二来技术资金要求不高,但面临战争以及物价飞涨的民国后期则也是维持生计,但总体来说较稳定。这样学生在回答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替换,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我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更进一步的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以上这三个方案的评价,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于是,学生各述己见,讨论热烈。
学生1:国家无前途,个人的理想无法实现;
学生2: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独立的政府;
学生3:中国资本主义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的制约。
在学生对这些感性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我顺势把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心境,学习效果不同,满足心理需求的心境能使主题增强智力活动,活跃创造性思维,发挥心能潜力。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
我在本课这几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理解、爱国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作出一份贡献。
㈨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有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总之,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教师一般可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主题学习。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1)巧妙设疑,启发心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
(2)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等,针对台湾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问题,总揽全局,提高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
(3)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促新: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旧启新,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面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学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国与英美相比,革命爆发的原因有何异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制订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等,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设置新的情境,如提供这些法律文件的图片、引用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进行设问,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问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中都制订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通过对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仅突破了学习的重点,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了法律手段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认识。
3、注重归纳概括,有效小结课堂。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虽然用时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问进行小结,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画龙点睛,发展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可以检查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调整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承上启下,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原则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如《洋务运动》一节,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历史学科是一门教化明智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李鸿章是个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卖国贼,使中华民族蒙羞’;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个有作为的晚清名臣,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请结合有关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3、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
4、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等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有效提问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巧妙多样的叫答模式,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要有“候答时间”,否则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