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典范
第三节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
第十二章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
第一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 历史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逻辑分析方法是揭示历史规律、建立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之统一运用
第十三章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论根据与史学意义
第二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与程序
第三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径
第十四章 历史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点与重要范畴
第二节 历史系统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应用与尝试
第十五章 历史计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观基础
第二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研究实例以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见著作<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应该是一个丰富的方法论系统,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则,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人们在研究实践中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路径.比如,历史考据的方法。是一种知识方法。实际上,它就是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考订和比对,来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比如,版本目录学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价值就在于使你充分了解有关历史文献的源流。再比如,过去有的学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来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核心是社会调查。所谓死文字是指现有的文献资料。所谓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实物、碑刻、契约、文书、乡例、民俗等等东西,要收集这些材料必须亲自深入民间做社会调查才行。今天,这一方法不仅已经被历史学接受,而且许多学科都共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学史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应当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从现存的遗迹以及活在民间的传说、习俗和演出中,寻找文学史的资料。这个想法会使文学研究摆脱纯粹文本解读的局限。在历史学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专门的训练学生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生)学习和研究,可以尽快地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有关这种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价值、手段,当然也是历史学的极其重要的知识方法。和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在19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出现边缘学科,不断由边缘学科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这些学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群,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同的知识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局部现象的认识更加细致、具体、生动、逼真,问题是使人们的研究领域变得很小,相互独立的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人们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统分析的背景知识,方法单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学性。应该注意加强各个学科的沟通,了解其他学科的学术理念,吸收和有机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比如,有机地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从众行为、心理暗示、阶级心理、团体意识等问题,有机地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定性统计、定量统计和抽样分析,有机地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和双重人格问题,有机地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动员问题等等。在课题的选择上,注意尽可能地选择学科交叉型的课题.
<历史学的观念\方法与特色>
㈡ 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史学常识。
举凡人类社会发来展史和世界各国、源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的或分类的研究。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等等,均可包括在史学范围之内。
史学包括解释学史学、史学理论、泛史学、国别史、结构史、专题史、新史学、微观史、史学史、口述史学。
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很古已出现。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
㈢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㈣ 大学的历史史学概论怎么复习,我看不懂那些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5.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世纪到19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6.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7.“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8.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9.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简答题】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研究历史应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同时要正确评价个别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伪:“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 考证:本证法、旁证法、理政法、人证、反证、孤证。
3.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认为整个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机体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
怎样正确运用整体系统分析方法?
(一) 整体分析: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历史运动时,应当首先把历史看做一个整体过程。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整体过程的一个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
(二) 层次分析:历史系统内部由若干层次构成的,研究历史要逐层次的探讨,包括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及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历史整体的全过程和全貌。
(三) 结构分析:结构反映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的关系。因此考察历史过程时,应该划清楚它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分,然后才能研究这些结构在历史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环境分析方法:即历史过程的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环境”与“平衡”是系统论中两个相联系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认为一个开放性系统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在于系统本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当“平衡”破坏,系统要么回到当初产生的原始平衡状态中去,甚至灭亡,要么改变系统本身不适应环境的要求,通过调节机制以达到对环境新的“平衡”。
(五) 动态分析: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历史问题,在视野上应当树立开放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要用动态分析方法。
4.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5. 简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导和高度影响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南;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材料和论据,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
(一) 哲学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1) 从理论上说,哲学为一般科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 从中外历史实践看,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给史学以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哲学形态的变革都会引起一场史学革命。古代希腊哲学学派林立,决定了古希腊形形色色的历史学派;欧洲中世纪史学,神学居统治地位;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史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
史学的成就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为哲学提供史实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
可以指导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旧史学歪曲史实,任意评判历史的谬误;能帮助史学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以便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史学改革,更新史学观念,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不能随意用来套用,更不能任意阉割使用。
6. 为什么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3) 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读书,阅读报纸、刊物等积累资料;注意从考古发掘中积累新资料;通过调查和采访搜集资料,特别是口碑资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
7. 重构历史过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时间观念重构历史;按空间观念重构历史;按内容和性质来重构历史。
8. 简述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优缺点
优点:
1)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处理和适当利用
2) 可以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
3) 可以补充资料的欠缺,可以帮助进行历史预测
4) 开拓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
5) 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
缺点:
1) 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
2) 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受到极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9. 简述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 史学与文学有联系也有区别
1) 区别:史实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拟夸张,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
2) 联系:史学和文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史学与文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 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
1)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观点
2) 利用文学作品来证史和补史
3) 文学的发展对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步的文学思潮和优良的文风能促进史学的发展;落后的文学思潮和不良文风则对史学产生消极影响。
4) 只有去伪存真,齐虚留实的文学材料才能为历史研究所用。
10. 史学论文选题的方式和依据是什么?
方式:选老师布置的题目;自己选题。
依据:
1) 结合目前的学术动向
2) 把握学术界近期内的研究动向和研究热点
3)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 根据社会、群体的需要来选题
5) 选题的个人经验:从老师讲课或听学术讲座中发现问题;多看论文、从论文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问题;选题尽量地把题目选小一点;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问题。
11.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宏观比较:就是指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历史本质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发现主要靠宏观比较研究才能获得。
微观比较: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或是从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12.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几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史学概论的内容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部分构成。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
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重构历史过程;新史学方法。
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主要研究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13. 简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一)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 历史的具体功用
1)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
2)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预见未来
3) 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
4) 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执政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决策
【补充】: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 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② 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过程的原理;
③ 关于历史主义的原则。
2.历史创造者的命题:
①反对“普通老百姓”,帝王将相也有功,反对阶级观;
②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原理解释……(纳粹党)。
3.民族关系:
①反对只是单纯的注重到经济合作;
②应注意到民族关系的不平等;同化,战争……
③强调其实武力战争和同化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㈤ 如何处理史学理论中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正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 “史”与“论”的关系,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回学答界探索的问题。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史学并不是史料的堆 积、综合和排比,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向人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㈥ 史学理论复习资料
二、简答题:
1、历史观点大致可分为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就每一方面列举三个具体观点。
①历史运动: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停滞论;理势变化论;规律论
②历史动力:天命史观;英雄史观;文化史观;地理环境论;
重人事思想;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③史学功能: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2、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3、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2)联系:二者关系密切,原材料与加工品之间关系,前者为基础,著述极力反映真实的历史。
4、实证主义史学局限性
①偏重对政治的研究,忽视了政治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忘记构成民族、国家的人、普通人。弗里曼甚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
②由于强调了史学向科学看齐,矫枉过正,结果就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交流的关系,
③实证主义也忽视了历史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质。
5、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
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
历史学具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
⒉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
①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
②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6、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7、列举历代管理档案的机构(4个):周朝“天府”,汉朝东观、兰台,唐朝“史馆”,宋元“架阁库”,明朝有“皇史宬”,清朝内阁大库。
8、简述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1)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
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2)五四以后许多文化学术史专著问世:
9、列举十部梁启超在五四以后文化学术史方面的专著。
社会史方面:《太古及三代载记》、《春秋载记》、《战国载记》等;
学术思想史方面:《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老子哲学》、《孔子》、《墨子学案》、《老、孔、墨以后学派概况》、《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学术年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儒家哲学》、《庄子天下篇释义》、《荀子评诸子语汇解》、《清代学术概论》、《韩非子显学篇释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戴东原哲学》、《戴东原先生传》、《颜李学派及现代教育思潮》等
史学理论方面:《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历史统计学》等;
文献学方面:《墨经校释》、《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说方志》等;
文化史方面:《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地理及年代》、《近代学风的地理分布》
文学史、诗歌史方面:《屈原研究》、《情圣杜甫》、《陶渊明》、《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桃花扇注》等;
民族、宗教史方面:《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等。
10、简述王国维的史学成就。
提出二重证据法;开拓了学术上的新领域,在汉晋木简和敦煌写卷的研究上,有开创之功;把甲骨文的研究与商史研究相结合;在历史和历史文献考据方面的成就;文学上的成就。
11、简述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敦煌文书研究开拓者之一;以诗文证史是其考证史实的一大特点《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民族文化之史研究。
12、简述陈垣的史学成就
开始了把宗教作为历史研究课题和对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历史文献学方面成就;表微学:《通鉴胡注表微》;学术方法上重视史料来源、区分类例。
13、列举陈垣的“古教四考”与“宗教三书”
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宗教三书:《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14、列举陈垣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目录学:《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四库书目考异》《敦煌劫余录》等
年代学:《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
避讳学:《史讳举例》
校勘学:《元典章校补释例》《校勘学释例》
15、简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第一,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
第二、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指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6、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3)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
(4)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5)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17、简述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的基本内容。
A、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时代?
B、奴隶制是否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社会;
C、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极其没落的情况这样?
其归结的中心则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及今后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的实践问题。
18、简述郭沫若的史学成就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卜辞中之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
(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青铜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
(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屈原》 ——“伟大民族灵魂的史诗” ;《甲申三百年祭》
19、五十年代“史学界五朵金花”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中国民族形成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农民战争问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问题,
20、列举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流派(四个以上):年鉴学派、心理史学、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
21、历史学家是从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比较史学的?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把比较史学当作一种手段,试图通过这个手段确定某些事件——或反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或具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之间的统一性。(1)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各文明体系的比较”阶段。斯宾格勒1918年7月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与汤因比《历史研究》(2)有限历史进程的比较(过程比较法)美国的克兰•布林顿《革命剖析》以及英国的罗斯托《经济增长过程》
2、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也从历史结构及其组成成分的角度来对待比较史学。美国的巴林顿•摩尔《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与布莱克教授“结构功能学派”:《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
22、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以研究古代遗物为主的古器物学;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以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为目标的现代考古学。
23、简述史著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分:史著的内容是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史著的形式是把现实的运动适当的叙述出来,也就是以一定的体裁、结构和语言把研究成果反映出来。
2、关系:1)史著的特定内容要求有某种与之适应形式表现它。 2)内容决定形式。
24、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
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现实的人类,狭义——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历史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的历史。主、客体是相对应的。
25、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
⑴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⑵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26、历史认识客体包涵哪几个层次?
三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27、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真理?
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三、论述题:史学概论的问题涉及到史学理论问题。考试题目以主观题为主,此题型不拘泥于一定的答案。
1、史学概论的内涵与体系
内涵(内容):以研究历史的历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探讨历史学本身的规律;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史学本身的理论考察;提高整个历史学界研究水平的需要。
内容决定范围(体系问题)1)历史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历史运动;历史动力;史学功能2)历史编纂学3)历史文献学4)史学发展史:史学家、史著、史学思潮、史学理论发展史(史学史)5)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n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3、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的概念: 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n“历”、“史”释义;史的初意——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后来又称历史记载为“史”。2)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
n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联系:4、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近代以前史学实践的两种倾向;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实践的艺术倾向和科学倾向;二十世纪史学学科性质的科学和艺术之争。
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
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
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n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6、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1)史学的产生——先秦史学:
历史意识的产生: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和历法是历史学的基础——史学的诞生;西周末或春秋时,国史的出现,开始自觉地写历史。
史学意识的产生——春秋战国: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重视史家对于史事的评价;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的精神;提出了历史撰述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事、文、义这三个史学上的重要范畴。
2)史学的发展提高 ——秦汉:《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东观汉记》和《汉纪》
3)史学的多途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学: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仅次于经学的学术地位;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牒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4)隋唐宋元史学——辉煌时代:注重通变;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受到重视;体例上的突破;皇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史学思想与理论的深化。
5)明代、清代前期史学:明清之际反理学的经世致用治史方法;明清之际史学由经学转向考据;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高阶段;方志学的正式确立。
7、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五四以后许多文化学术史专著问世
8、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n 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敦煌文书研究开拓者之一;以诗文证史是其考证史实的一大特点《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民族文化之史研究
9、陈垣的史学成就
开始了把宗教作为历史研究课题和对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历史文献学方面成就;表微学:《通鉴胡注表微》;学术方法:重视史料来源、区分类例
10、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历程
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复古与反神学:基督教史学史观成为他们嘲笑和批判对象;对古典时代抱有浓厚兴趣,力图从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二大流派:政治修辞学派、博学派
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 ——理性和进步:
历史哲学的兴起
十九世纪——历史学的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兰克学派;下半叶:实证主义史学
11、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一,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第二、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第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阶段
1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1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
14、比较史学和比较史学研究方法
1)定义
2)比较史学研究状况: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各文明体系的比较”阶段;有限历史进程比较;布莱克教授“结构功能学派”:
15、心理史学四个发展阶段和三个研究方向
发展阶段:1910-1930年孕育时期;50年代正式建立与形成时期;60-70年代迅速发展时期;80年代后进入徘徊和慎重发展的反思时期。
三个研究方向:个体心理传记、群体心理史 、童年史和家庭史
16、口述史学方法:
口述凭证的搜集;口述史料的整理;口述文献的利用;口述资料的估价方法
17、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离合
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学科之间综合性是很强的,学问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近代科学革命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然后次第影响到人文和社会科学。
18、当代史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必然性:历史学所蕴含的“具有更多跨学科性”的学科特性,推进了当代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是科学整体化的产物;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也是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9、信息技术对传统历史学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信息传递具有了可交互的特性。
信息革命对史学的影响:科研手段的更新,科研资料的极大丰富;史学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通俗史学的新天地;史学教育方式的变化。
信息革命对史料学的影响:史料的储存与检索;史料的识别;史料的鉴定;新史料的发现;古史今译;族源族属确定
20、中国考古学三个阶段:
以研究古代遗物为主的古器物学1092年; 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考古学 1920年;以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为目标的现代考古学1949年。
21、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社会史
历史学与社会调查
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几种不同的观点: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不是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22、影视史学及其评价
概念的提出
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影视史学比书写史学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某种“摄人心魄”的震撼力;一部优秀影片或经典之作,往往拥有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受众阶层;影视史学的影响要远胜于书写史学
影视史学对传统的书写史学的挑战: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急剧转换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了解、认识与思考的过程,这就在变化的时代性转换与人的认识之间产生了“时间差”;从表现形式来看,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明显区别在于传达的媒体的不同;随着从文字文化进入图像文化,用之于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影视史学的出现,也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23、历史认识的客体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24、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
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真理;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的矛盾性。
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具有非直接实践性;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也仍然是社会实践。
历史认识真理检验的两个层次:史实判断的检验;对理论解释判断的检验
25、历史学的功能
鉴戒功能:历史事实说明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认识现实,找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历史为现实服务,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直接地将史学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间接地通过史学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帮助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适当位置。
伦理功能
增强智慧
消闲:三个特征:不是用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一般人在进行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能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或满足;具有易操作性和可普及性。
26、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真正以史为鉴;史学工作者要有现实感;不超然,不媚俗;史学工作者的心态转换。
26、简述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
总体史思想
(1)从内容上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摈弃了狭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2)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摆脱了以“六角形”(法国)为中心的国别史,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地中海以至全世界,从国别史发展到世界史。(3)综合利用各种社会科学,沟通史学与社会科学。
地理历史结构主义:
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长时段理论
他认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布罗代尔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他还把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情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对应起来。所谓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等,它转瞬即逝,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所谓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的增减、工资的变化等。它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所谓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长时段现象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
长时段理论是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27、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的基本内容。
A、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时代?
B、奴隶制是否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社会;
C、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极其没落的情况这样?
其归结的中心则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及今后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的实践问题
㈦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有什么不同
史学理论是关于来历史学的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㈧ 学习史学理论有什么推荐书籍汤因比《历史研究》怎么样希望能全面地了解各个历史学派的异同。
《历史研究》部头太大,不太适合初学者,相比之下,我更推荐《历史研究导版论》这本书。
有关史学理权论的图书并不鲜见,中国古典历史理论著作有《史通》(唐 刘知几著)、《文史通义》(清 章学诚 著)等;近代学者的史学理论著作有《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和钱穆均有同名书籍);近年来出版的史学理论著作更多,包括《历史学十二讲》(安托万·普罗斯特 著)、《历史知识理论》(德罗伊森 著)、《历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 著)等等...
相对这些书而言,《历史研究导论》的优势很明显,内容精博,涉及大量不同历史学派观点。作者行文简洁流畅,力图避免学术术语的使用,尽量以富含常识的日常语言论述,直触问题关键。因此,本书英文原版自出版以来,广受海外历史研究者好评,多年来不断再版,成为从事历史研究人员的首选入门指南。
㈨ 历史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㈩ 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如何订阅
邮局应该可以订阅的吧!一般在高校里都有这样免费的期刊,不需要另外花钱去订阅的。而且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查阅到电子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