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的老安东是哪里

历史上的老安东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1-02-27 16:22:36

Ⅰ 辽宁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哪些朝代

历史沿革(一)建制沿革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活动。在营口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有5万年左右。
约在7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显示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繁荣景象。阜新
查海遗址,年代已超过8000年,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龙纹、玉饰,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朝阳牛河梁 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5500年,从出土的祭坛、积石冢、神庙和女神彩塑头像、玉雕猪龙、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这里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 文明社会,标志着辽宁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后,辽宁地区逐步与之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2州之城。
夏商
为幽州、营州之地。

周分封属燕国之地。
春秋战国
燕置辽东、辽西两郡。

秦置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
西汉
隶属于幽州,增设玄菟郡。
东汉
增设辽东属国。
西晋
属于平州。
东晋及南北朝
被营州所管辖。

为辽东郡、柳城郡、燕郡。

属河北道,设安东都护府。
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统一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故土,将其纳入安东都护府的管辖。

分属于东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大部分地区属东京路统辖,其余分属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东部地区属辽阳行省的辽阳路、沈阳路;北部地区属开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区的广宁路隶属辽阳行省;锦州、朝阳地区属大宁路,隶属于中书省。

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下设2州、25卫。

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
辽宁是清朝的发祥地,至今遗存下来的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面貌。1608年4月,努尔哈赤与明边将立碑划界,从此自称为国,边界在今辽宁吉林的交界附近。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在夺取了辽阳后,1621年8月,后金筑辽阳新城,即东京城,迁都于此。1625年3月,后金迁都沈阳,后定名为盛京。
中华民国
1929年,中华民国改奉天省为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意为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这时本省的行政划分如下:省会沈阳。全省五十九县:沈阳,铁岭,开原,东丰,西丰,西安,营口,辽阳,辽中,台安,盖平,海城,新民,彰武,凌海,黑山,盘山,北镇, 义县,兴城,绥中,锦西,清原,安东(今丹东),新宾,通化,凤城,宽甸,桓仁,临江,辑安,长白,安图,抚松,抚顺,本溪,海龙,辉南,金川,柳河,金县,复县,岫岩,庄河,辽源,洮南,双山,通辽,昌图,康平,开通,洮安,梨树, 安广,怀德,瞻榆,突泉,镇东,法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辽宁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成立。该省分为安东省(安东即今丹东),奉天省,锦州省三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回辽宁省。这时东北地区分为九省后,其中辽宁省(当时九省之一,区别于现今辽宁省)的行政划分变为:全省四市二十二县,省会沈阳。省辖市:锦州、营口、鞍山、旅顺。县治:沈阳、抚顺、本溪、海城、盖平、铁岭、辽中、金州、辽阳、复县、锦县、绥中、北镇、兴城、义县、锦西、盘山、新民、黑山、岫岩、庄河、台安。注:境内大连、沈阳二市系直辖市,直隶行政院;沈阳市于1947年6月升直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初期,辽宁地区划分为辽东(省会安东,今丹东)和辽西(省会锦州)两省,以及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
1954年8月撤消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改为辽宁省。
1956年将原热河省东部朝阳等六个县划归辽宁。
1969年,将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划入辽宁省,1979年再次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望采纳

Ⅱ 简单介绍一下朝鲜历史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16万第一次侵入朝鲜。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派水陆两军约17万人第二次侵入朝鲜。1598年,日军被击退。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兵协助明朝。1623年,朝鲜内部政变,擅自废黜国王李珲。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清朝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李熙即位,史称朝鲜高宗。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1876年,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即为“甲申政变”。

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请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

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此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兵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并且组织亲日政府平息内乱。随后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升级”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2)历史上的老安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朝鲜的建立者: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朝鲜

Ⅲ 丹东以前叫什么名字

丹东历史悠久,1982年在东沟县(现丹东东港市)发现的“前阳人”洞穴遗址证明,早在1.8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了。东沟县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前,丹东地区就出现了农业、捕鱼业和较高水平的手工业。

据史料记载,丹东在唐尧时,归属看州领域,虞舜时属营州管辖,战国时是燕国的东部边疆要塞。秦朝时,丹东属辽东郡,一直延续到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丹东是前燕,前秦、后燕的势力范围,除东部地区曾被高句丽割剧外,仍属辽东郡管治,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丹东地区全部被高句丽割剧。唐总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复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丹东地区属安东都护府,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国,曾以今丹东市区一半为鸭绿府。辽代,丹东为熟女真辖地。在今丹东所辖的东港、凤城 境内分别置寅州和开州,并在今丹东市郊的九连城设来远城。金代,丹东属婆速府路。

元朝,丹东属婆速府,后改巡检司,西部兼有盖州建安县地域。明朝,丹东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汤站堡,次年建锘城。明万历四十六年,在有名的“尔浒”之战之后,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从此丹东属后金势力范围。后金为加强边境统治,将沿江居民全部内迁,以今东港市十字街以西为禁区。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设凤凰厅和安东县,次年设宽甸县,并以凤凰厅为首府统辖全境。1876年安东设县治以后,随着鸭绿江水运的开发,最先在今市区的沙河镇一带形成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安奉(丹沈)铁路建成后,由于开埠通商,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带状格局。

1937年,伪满洲国始设安东市。当时,安东市与安东县(今东港市)并存,同属安东省管辖,为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辽东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丹东先后经历了两次解放 。1945年9月丹东首次解放,成立安东市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丹东是省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10月后,安东省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1947年6月丹东市第二次解放 ,安东省和安东市民主政府迁回丹东。1949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对东北各省重新划分,撤销安东省建制,其所辖地区与原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省会为安东市。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安东为省辖市。1959年,安东、凤城、岫岩、宽甸四县为安东市所辖, 1966年增辖庄河、桓仁两县,1969年划出。1965年安东市改称丹东市,取“红色东方之城 ”之意。成为辽宁省的省辖市。1985年,国务院批准丹东市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丹东被国家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丹东口岸被列为国家一级口岸。

Ⅳ 丹东安东阁在哪

额,你是要问老安东阁位置还是新安东阁位置,老安东阁那个位置现在是个望江亭,新安东阁是个饭店,在马车桥那里~也还是江边那~

Ⅳ 安东卫的古老的传说

安东卫,春秋(公
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
“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说:“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为战国
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史书。安东卫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五千六百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明朝设卫

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
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
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
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
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
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庶几相符。

卫所是明朝兵制的产物。朱元璋和他的高参刘基(字伯温),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兵制。在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开始设卫,主要是设亲兵卫。后来地盘占到那里,卫就设到那里。

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瑶勾结谋乱,并训练盗匪百余名,借朝贡献巨烛,内藏火药兵器,伏匪兵于贡船中。因此,胡惟庸被诛。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奸臣,遂即绝其朝贡,中断往来。由此以后,倭寇时常窜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官府无法遏制。

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
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
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后称石臼所,有专城,实为分汛要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王朝该设的卫基本都设立。山东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四个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相继设立的卫有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荣城)、靖海卫(荣城)、大嵩卫(海阳)、灵山卫(胶南)、安东卫(日照)。设这些卫的目的就是保卫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扰破坏。明朝初年,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

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
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
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
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这样在明初山东半岛东部先后设立完善
了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

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天津卫,调右所去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明代、安东地属青州府,设通府(负责地方行政之长官)、通判(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管地丁银两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署课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生员的官员)等职。
清朝改制
清初,罢军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选守备(武官,卫的军政长官)任安东卫事,凡城池、民社、学校、钱粮,均与州县相同,仍设经历、教授、千总(武官)和百总各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

顺治十五(1685)年,总督张铉锡查海防亲至安东卫,特立安东卫都司营,专守本卫汛地。

康熙五年(1666),裁卫千总、百总和石臼所千总各一员。

乾隆九年(1744),裁卫并于日照县,其地亩、钱粮、学校、庄屯、庐舍,就其座落分别归属诸城、日照二县,原卫守
备、教授、经历等职一并裁掉。仍存安东卫籍和安东卫营,城池由安东营管理,营设都司一员、卫千总一员、日照把关(次于千总之武官)一员、把总一员、莒州把
总一员。夹仓巡检司于乾隆八年移到安东卫,其张洛、涛雒、岚山、官草汪隶属巡检司。夹仓、金家沟、石臼所、龙汪等海口,属县衙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吏
员)。

Ⅵ 安东的革命经历

安东,原名安振威(1918-1966),1918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市凉水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丧父,10岁丧母,靠姐姐抚养,靠亲友资助,勉强读完了高小。读书期间,由于进步教师的启发引导,安东自觉地参加了当地共产党地下支部所组织的读书会。经过参加集体活动接受进步思想教育,他的脑海里逐步萌发出对真理、对革命的追求。1932年10月,他申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宣传和组织穷苦老百姓进行抗捐抗税的斗争。
1933年秋,红军解放了安东的家乡,并迅速建立起凉水乡苏维埃,他被选为乡苏维埃儿童队队长。不久,就被选为阆南县苏维埃儿童团指挥长。这期间,他发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加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监视土豪劣绅和反革命分子。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县苏维埃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很快将他保送参加了红军。这时,国民党为消灭红军正调遣重兵分六路进攻苏区。红军决定“收缩阵地”,实行战略转移。还未成年的安东,有一股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他身背马枪、草鞋和干粮袋,跟着老战士向苏区后方撤退。昼夜的艰苦行军,他不仅没有掉队,而且还要贴标语,做宣传,显得生龙活虎,大家都称赞他是精明能干的“红小鬼”。
1933年底,安东由89师政治部宣传员调到师部当秘书。在战斗中,首长的模范行动和老战士的英勇行为教育鼓舞着他,促使他不断成长起来。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对白军实行瓦解工作,这时,安东被调到89师265团政治处任对敌军工作队队长。他随这支英雄部队北上开辟陕南苏区,在沔县一战消灭敌军一个旅,随即回师川北,准备强渡嘉陵江。1935年4月,红30军西渡嘉陵江成功,红军全面撤离苏区,开始长征。5月,安东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中央红军给了红30军一部电台,安东调到军部当译电员。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安东辗转调到军委机要科当机要股长。从参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安东经受了饥饿、疾病以至生与死的严酷考验,终于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干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10月,安东经叶剑英同意赴东北执行任务。途中因国民党军占领义县,前进受阻,他便留在冀热辽军区参谋处工作,旋赴平泉,在肖克领导下组织平泉保卫战。1946年1月,他奉叶剑英电令回延安工作,路经北平时,留军调处北平执行部任中共代表团情报科上校科长。4月上旬,东北执行部成立,他即赴长春任执行部处长兼情报处上校处长。11月,安东由长春回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所在地哈尔滨,当即被分配到六纵队任参谋处长。他来到这个很不熟悉的部队,主动团结同志,工作任劳任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工作干得很出色,被提拔为纵队副参谋长。
从一下江南,到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六纵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安东都经历了。在辽沈战役中,因为通讯联络保障得好,及时通报敌情,他受到了上级表扬。平津战役结束后,六纵改为43军。1949年1月,该军作为南下的先头部队,从通县出发,向武汉挺进。此时,安东调43军下属之129师任参谋长。部队斜穿河北太平原,过黄河黄泛区,进鄂豫皖老根据地黄安、黄陵,抵长江北岸,阻止武汉之敌白崇禧部沿长江东运,配合二野、三野解放京沪杭地区。1949年4月,129师抢渡长江,向阳新、大冶前进,10月中旬解放广州。这期间,部队长驱直入,战事频繁。精力充沛,且有良好军事素质的安东,在部队取得节节胜利中倾注了全力。 回国后,安东于1951年2月调任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1952年6月,又兼任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这时,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身兼数职,要处理的事太多。诸如抗美援朝,军队建设、总参谋部的工作,还有华北军区、北京市的地方工作,真是百事待理。面对这种情况,安东不负领导的厚望,敢于负责,大胆工作。他在办公室建立了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着全室同志,大家团结和睦,在处理若干棘手的事情上,都作得及时、准确、无误,充分发挥了他在延安时期由叶剑英、伍修权等培养的高级参谋的才能,成了总长的得力助手。他在工作十分繁忙之中,仍能发挥善于协调工作、沟通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能力,与总参各部、各军兵种领导建立了非常密切、非常融洽的工作关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几十年后,聂师在他的《回忆录》中高度赞扬安东说:“他头脑清楚,需要处理的问题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获此评价,安东是受之无愧的。
1953年7月,安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出任装备计划部部长。一上任,他就面临着要负责组建这个总参的新部门。为担负起此项重任,他曾赴苏联短期学习。回国后,一心扑在事业上,很快将这个部门的工作引向正轨。1956年5月,以聂帅为首的航空工作委员会成立,安东任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兼秘书长。从此,他又回到聂帅身边,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这以后,他随聂帅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科学规划会议,并参与制定全国12年科学规划工作,把国防上的重要科学技术课题列入国家的科学规划。接着,他协助聂帅组织国防科学技术队伍,特别是航天部的前身老五院的组建工作。他协助聂帅争取苏联的新技术援助和苏联停止援助后自力更生的各项治理工作。他协助聂帅组织了国防科学技术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各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的大协作。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了聂帅制订、经党中央批准的自然科学工作若干政策。他把科委机关带领和整顿成为一个秩序井然,作风朴实,工作效率极高的单位。此间,安东担任了国家科委国防局局长,国防部五部副部长兼航委秘书长、国防科委秘书长和常务副主任等职,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成绩斐然。在秘书长岗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966年5月病故,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安东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非正常死亡”风波
1966年5月下旬,正当“文革”运动风云初起之际,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并一直主持国防科委常务工作的安东将军,突然“非正常死亡”。 安东之死,当即在中央高层引起某些震动。首先,安东是“文革”开始以来,中国军方第一个死于“非正常原因”的高级将领。而且由于当时的尸检结果显示安东有服用过量安眠药的结论,故其真实死因,一直显得扑朔迷离。在“文革”那种非常时期,“安东之死”,很快成了一个特殊政治事件,所引起的风波,数年未息。
“文革”前,安东已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并且,是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任。在囯防科委领导班子中,安东的实际地位,仅次于聂帅。安东将军生前,对发展中国大陆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中国大陆涉及国防建设及现代化的一切机密(包括众所周知的“两弹一星”),安东无不参与其中并为之付出巨大心血。安东此时的军阶虽仍是仅少将,但对中囯国防建设的实际作用和地位,比许多中将,上将,重要得多。 正因为如此,也为日后将“安东之死”政治化、复杂化,埋下了祸根。
安东逝世3天前的5月18日,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那个著名“5·18”长篇讲话,大讲古今中外的“政变经”,杀气腾腾地说中国有人要搞“政变”。由此,中央高层气氛骤然紧张,许多领导感到人人自危。在这样一种政治背景下,一个有着大军区首长高级军方职务,又掌握着我国国防尖端机密情报的负责干部,突然非“正常死亡”,当即引起中央及中央军委领导层的重视。中央有关领导对此研究后作出决定:安东丧事活动照常进行,内部则展开调查,弄清安东“非正常死亡”的真实原因。
正当有关方面在对安东死因进行调查,暂时未有结论之际,有一次,在有周恩来等中央高层出席的中央会议上,康生突然发难,提出“安东是不是有国际背景”这样有点耸人听闻的问题。 康生所谓的“国际背景”,意指(甚至怀疑)安东将军在任期间,是不是同苏联方面有某种可疑的联系?当时,中苏交恶已久,党与党,国与国之间,关系极度恶化。任何人、任何事,只要与“苏联”沾上边,即可能遭怀疑,甚至展开特别调查,惹祸上身。 而安东主持国防科委常务工作,1960年苏联专家撤出以前,自然同苏联方面的一些部门机构和人员,有各种各样的交道。康生抓住这一点想做文章,说安东“非正常死亡”问题,是个很严重的“特殊事件”,其间“可能有很复杂的政治背景”,要列为“绝密专案”,展开调査。并说,中央已决定此案的调查,改由公安部有共关部门负责侦办。康生还以中央领导层的身份和口气,要国防科委对公安部专案调查,“积极配合”。
1968年以后,全国又大张旗鼓搞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国防科委内部,又有人翻出旧帐,再次将“安东之死”,列为被清查的“专案”之一。并再设“专案组”,组织人马,展开全面调查。可是毕竟就是那么一个“非常死亡问题”,查来查去,也无实质性进展,没查出安东将军几十年人生,任何一点可以大做文章的东西。所谓“安东之死”的“专案调查”,再度搁浅。“安东之死”,就那么不明不白地作为问题挂起。可另一方面,却给安东将军的的家人,长期蒙上“政治阴影”。1973年,政治形势稍有缓和,聂荣臻给国防科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关于安东同志的非正常死亡问题,建议国防科委党委按中央1972年45号文件指示精神,做出恰当结论,并报军委审批。” 由于聂帅敢于出面仗义执言,国防科委有关领导经慎重研究,最后以国防科委党委的名义,经中央军委批准后,给已故多年的安东将军,作出了“没有政治问题,按病故人员对待”的正式结论。 至此,“文革”中曾经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又显得扑朔迷离的“安东之死”引发的种种风波,才得以划上句号。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环境更加宽松,安东将军的相关问题得到进一步落实和解决。再以后,类似《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谱》等多种官方出版物,在安东条目中,均采用“1966年5月逝世”这种表述,回避了“非正常死亡”的提法。

Ⅶ 东北三省哪个县城是以前古代县城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座城市承载了东北地回区政治文化中心的使命。因答为地处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以至东北广大区域的古交通线的咽喉要地,辽阳不仅是军事重地,也一直是中原政权与地方割据政权反复争夺的宝地。在中原政权强大稳定时,辽阳就是中央政权延伸触角的一个关节点,如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设辽东郡,首府襄平,就是今天的辽阳。两汉时期,仍沿袭这一建置。唐时,辽阳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元代时,设辽阳行中书省驻地。明代仍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东北广大地区。而在中原中央政权统治松懈的末期,辽阳往往成为地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心脏。历史上先后有6个地方政权在辽阳建国号,定都辽阳。如唐代末期,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建立了辽,称辽阳为南京,当时的辽阳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门,城四角有角楼。辽太宗时,将南京改为东京,设置辽阳府,这是历史上最早在城市命名上使用“辽阳”一名。金代,因金世宗登基于辽阳,辽阳更处于荣耀的地位。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在辽阳短暂建都后,随着清政权南移,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沈阳成为东北最大的城市。辽阳在东北的城市地位才被沈阳取代

Ⅷ 韩国历史概况

韩国历史可分为古代史、统一新罗与渤海、高丽、朝鲜、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大韩民国的成立、近现代史七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这段早期历史称为“古朝鲜”时代。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二、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三、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

四、朝鲜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国的指导哲学,以抵销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海上,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将军(1545-1598),指挥“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这种“龟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战船。

五、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19世纪,韩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之国”,坚决反对西方关于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要求。此后,一些具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竞相对韩半岛施加影响。日本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于1910年强行吞并韩国,并开始对其实行殖民统治。

1919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牺牲。尽管“三 • 一独立运动”失败了,但却加强了韩民族的团结,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次运动促成了在中国上海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并在满洲开展了有组织的反抗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韩国人民至今仍每年纪念“三 • 一独立运动”,并将其确定为全国性的假日。

六、大韩民国的成立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

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七、近现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缺席下,当时由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决议发动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火协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沿三十八度线非军事区分界而治。

朝韩分治后,韩国经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第一共和国处于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直至1960年统治崩溃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国建立并以尹潽善为总统,却在不久后被朴正熙军队推翻。之后从第三到第五共和国,韩国都处于朴正熙及全斗焕军政府的威权统治之下。

1987年之后,第六共和国开始逐渐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

(8)历史上的老安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箕子朝鲜(约前1122 ~前194 ) 。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向西与燕国接壤,此后的八百年里,箕子朝鲜一直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野史《三国遗事》造谣说,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现代韩国人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箕子朝鲜是中国历史范畴,既非韩国人的祖先,也不是韩国的历史政权。

Ⅸ 安东卫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

日照市安东卫,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海防古城。它位于日照城南四十公里,居绣针河口北岸,濒临黄海,地势险要。雄伟峭拔的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又名口亚山)、岚山、炮台山等,面海而立,从北、东、东南三面环抱卫城。登高而望,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官山。东海三岛(车牛山、平山、达山)横卧海涛之中,西北重峦迤逦如屏似画,实为鲁东南海隅胜地和军事要冲。
据史籍记载,安东卫,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下说:“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说:“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为战国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史书。安东卫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今将明代以来的概略介绍如下:

一、“安东卫”命名的由来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五千六百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二、“安东卫”的建置时间

明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庶几相符。

三、明代设卫的原因

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各地,始犯辽东,继犯江浙,后犯山东。日照乃山东海防前哨,而安东又为山东东南门户。在安东设置防海卫,当然是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初年,太祖派使臣赵秩,诏日本来中国献贡,由此日本成了中国的朝贡国。日本以献贡为名,船舶往来于海上。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瑶勾结谋乱,并训练盗匪百余名,借朝贡献巨烛,内藏火药兵器,伏匪兵于贡船中。事情败露以后,胡惟庸伏法被诛。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奸臣,遂即绝其朝贡,中断往来。由此以后,倭寇时常窜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官府无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后称石臼所,有专城,实为分汛要地。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天津卫,调右所去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明代、安东地属青州府,设通府(负责地方行政之长官)、通判(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管地丁银两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署课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生员的官员)等职。清初,罢军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选守备(武官,卫的军政长官)任安东卫事,凡城池、民社、学校、钱粮,均与州县相同,仍设经历、教授、千总(武官)和百总各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顺治十五(1685)年,总督张铉锡查海防亲至安东卫,特立安东卫都司营,专守本卫汛地。康熙五年(1666)裁掉卫千总、百总和石臼所千总各一员。乾隆九年(1744)裁卫并于日照县,其地亩、钱粮、学校、庄屯、庐舍,就其座落分别归属诸城、日照二县,原卫守备、教授、经历等职一并裁掉。仍存安东卫籍和安东卫营,城池由安东营管理,营设都司一员、卫千总一员、日照把关(次于千总之武官)一员、把总一员、莒州把总一员。夹仓巡检司于乾隆八年移到安东卫,其张洛、涛雒、岚山、官草汪隶属巡检司。夹仓、金家沟、石臼所、龙汪等海口,属县衙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吏员)。

四、卫城建筑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康熙十年卫守备赵双壁,在《卫志·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无讹。卫城后经山洪冲激,城池损坏多处。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给官银一千两,稍事修葺,始有改观。城上,除门内俱有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等。公署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在西街路北,后为文庙)、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关帝庙、三官庙、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等。大街有东西石坊。这些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五、卫墩台

墩台,是古时用以举烯烟、传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隶属石臼所千总。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隶属夹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四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六、卫屯田

古时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安东卫所属屯田,都属于军屯,只使用于驻军。明制屯田,以正丁应役,余丁耕田,征其税为军饷,缺少部份以屯丁补之,此乃古之寓兵于农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亩,岁纳粟三石,征解于卫仓作军需。卫的屯田地原额为一千六百六十五顷,坐落在诸城、日照二县,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诸城县内的原额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屯名有大埠屯、张家屯、孟家屯、监家屯、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梁山屯、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内的原额地三百二十七顷四十八亩,计有斗沟屯、白石屯、赵家屯、朱家屯、竖旗屯。至明末屯政废驰。清代,除漕运地方屯田仍属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转属州、县,改为民屯。安东卫的屯田,直至并卫于日照县时,才分别划归诸城、日照二县,裁撤屯田弁丁,屯户所领地亩,按规定缴纳地价,报官税契,由其耕种经营,原征屯粮,改为丁粮。

七、卫城集市贸易

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卫城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说:“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日均有早市,即是其证。卫城商业,至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鲁东南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雄姿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Ⅹ 关于韩国古代的所有历史

古代在朝鲜半岛忠清道的位置,生活着一群部落,统称为三韩,分别为马韩、辰韩、弁韩。
三韩人是朝鲜韩国人的祖先。后来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新罗。
在唐朝的时候,来自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势力已经发展到朝鲜半岛北部,新罗害怕高句丽吞并它,于是向唐朝求援。
唐朝帮助新罗,灭了高句丽的附属国百济,后来又灭了高句丽,为了有效压制高句丽复国,与新罗签订条约,把朝鲜半岛北部和东南部送给了新罗。这样新罗人就移民到了整个朝鲜半岛。
新罗占据整个朝鲜半岛以后,开始向唐朝学习制度、文化,建立新罗王朝。
新罗王朝后来又分裂为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这里的高丽、百济不是之前的高句丽、百济,而是新罗人假托高句丽、百济建立的国家。(就像北魏和曹魏的关系一样,国号一样,但是统治者不一样)
后来高丽统一三国,建立高丽王朝。然后高丽王朝被李成桂所灭,李成桂受明朝册封,建立朝鲜王国,史称李氏朝鲜。李氏朝鲜后来臣服清朝,到了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战败,李氏朝鲜改名大韩帝国(大韩帝国脱离了清朝控制)。之后,日本吞并了大韩帝国。
大韩帝国王室全部被诛杀,之后韩国人(朝鲜人)开始了流亡复国,其中金九提出了建立大韩民国的设想。
然后,二战之后,日本战败,雅尔塔协定准备让朝鲜半岛脱离日本,金九准备复国,然而可耻的美国人为了控制朝鲜半岛,暗杀了金九,扶植了李承晚;苏联看着美国扶植了李承晚,也扶植了金日成,与之抗衡。然后就出现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南北对峙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老安东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