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文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陶堰.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浙江嵊县浦口镇人.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别号孑民,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 沈钧儒(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出生于苏州,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律师.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吴兴人.又名坚士.室名抗志斋、段砚斋.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教育家,创获甚富,颇受学术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铸,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 张宗祥(1882—1965)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中季,号疑古、逸谷、德潜,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纭、仲沄,笔名武波.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近现代学者、政党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生于浙江宁海,现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名铭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县.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 柯灵(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宁人.著名汉学家、红学家. 徐迟(1914-1996年),诗人.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南怀瑾(1918-),浙江乐清人. 金庸(1924-)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武侠小说家.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生于天津. 余秋雨(1946-),作家,浙江余姚人. 艺术: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以字行世,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印学学者、书法篆刻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村. 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县人.漫画家、画家,是共和国美术史上的奠基人之一.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浙江嘉兴人.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被誉为“三毛之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 钱君陶(1907—1998)祖籍浙江海宁,生于浙江桐乡屠甸镇.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山馆、抱华精舍.著名艺术家、音乐出版家.
Ⅱ 我国历史上有什么很会忍耐的文人
“身残志坚”司马迁、“唾面自干”娄师德、“乃一乌龟”富彦国,具体故事你自己去找来看看吧。
Ⅲ 谄媚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的行为。〔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这是学校里的一句格言:奉承是傻瓜的食粮;然而智者偶尔也会屈尊吃上几口。〔英〕斯威夫特:《卡德努斯和瓦尼萨》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谄媚也可造成协调,但这种协调是借奴性的无耻的罪过或欺骗所造成。〔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好谄人生大病。〔中〕申居郧:《西岩赘语》
骄谄,是一个人。〔中〕申居郧:《西岩赘语》
假如这是一个高超的献谄者,那么他必定会使用最好的献谄谄术,恭维一个人心中最自呜得意的事情。〔英〕弗?培根:《人生论?论称赞》
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英〕弗?培根:《人生论?论爱情》
奉承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够高。〔法〕拉布吕耶尔:《品格论?论见解》
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法〕拿破仑:《格言集》
在世界上所有的手法里面,奉承是最巧妙、最狡猾的一种。〔法〕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中〕《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中〕庄周:《庄子?盗跖》
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中〕钱钟书:《围城》
畏惧产生谄媚,而丝毫不是产生善意。〔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有了拍马的人,自然就有爱拍马的人。〔英〕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谄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而是小人的伎俩,〔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奉承者总是靠听他话的人来养活自己的。〔法〕拉封登:《拉封登寓言选》
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人之心,他就必须学会如何奉承别人,否则他就成不了事。〔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心无所贪,何必奉承?心无邪念,何必惧恐?〔日〕武田信玄:《家训》
谄谀于人者,求乎人之悦己也;而好人谄谀者,悦乎人之求己也。二者均失之正也。〔中〕江敖英:《慎言集训?戒谄谀之言》
阿谀比仇恨更危险。〔意〕巴尔达扎?格雷西恩:《神谕故本》
犀牛见欺于树木,熊见欺于镜子,象见欺于土穴,人类见欺于谄媚。〔英〕莎士比亚:《裘力斯?恺撒》
奉承不用花钱,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却不自觉向奉承者付出巨款。〔英〕叶慈:《随笔》
贫寒和爱俏是两种逼死人的动力;一个埋怨,一个逢迎。〔法〕雨果:《悲惨世界》
从一个学者口中倾注给另一个学者的恭维,只不过是一瓶加了蜜的苦胆汁而已。〔法〕雨果:《巴黎圣母院》
反驳和奉承,两者都会造成不愉快的交谈。〔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谄媚这东西对于最纯洁的心来说也是一种毒剂,它和托发纳液等药物一样:效应迟缓,但终究会使人死亡的。〔奥〕费笛南?莱蒙德:《爱的使者》
谄媚和懦弱是最坏的罪恶。〔俄〕屠格涅夫:《阿霞》
没有比谄媚更危险的东西,因为明知是虚假,下意识里你还是相信它。〔美〕伍德华德:《终焉》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中〕荀况:《荀子?修身》
小人之誉人反为损。〔中〕《淮南子?说山训》
谏者福也,谄者贼也。〔中〕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猛虎能食人,不幸而遇之,必疾走以避;小人能媚人,人喜与之亲,不幸而同利害,必巧为中伤。〔中〕林逋:《省心录》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中〕洪应明:《菜根谭》
如果某些称赞你看来显得不能接受,就把它们看作阿谀吧。〔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不要光说好听的,因为蜜糖使人讨厌,香料使人晕眩。您听我说:辱骂我一分钟胜于阿谀奉承我三个月。〔西班牙〕巴尔德斯:《修女圣苏尔皮西奥》
谨防鼻上有疮却被恭维为美。〔英〕弗?培根:《人生论?论称赞》
人们的耳朵不能容纳忠言,谄媚却这样容易进去。〔英〕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宁愿被众人所鄙弃。〔英〕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如果谄媚之术施用得巧妙,而又正中一个人之所长,那就没有任何一个具有洞察能力的人,能够坚决抗拒得住。〔英〕曼德维尔:《蜜蜂寓言集?道德起源论》
经常被人奉承者很快学会奉承自己。〔英〕塞缪尔?约翰生:《诗人传?斯威夫特》
你认为一个人值得奉承,那就是真正地奉承了他。〔英〕萧伯纳:《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假如我们不自我奉承,别人的奉承就不会损害我们。〔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憎恨奉承,其实我们憎恨的只是奉承的方式。〔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拍马屁的人总会在我们心里找到空子。〔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Ⅳ 历史上靠谄媚上位的人物
秦朝吕不韦。和赵高,明朝王振,魏忠贤,清朝何坤,南宋秦桧,唐朝安禄山,西周虢石父,西汉董贤,呵呵。还有许多,历史上这种货色多得是,多多读一些史书你就明白了,
Ⅳ 历史上最无耻的文人是谁
历史上最无耻的文人是宋之问。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复位,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3.逢迎谄媚
武则天大权在握后,由于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得武则天眉开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问曾被任命为尚方监丞,负责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说穿了就是武则天的后宫,里面供养的尽是一些从各地挑选而来的年轻美貌的男子,以备女皇享用。据说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选。当时武则天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倚仗女皇的宠爱,飞扬跋扈,权倾一时,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结他俩。宋之问不甘落后,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结张氏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据说还替张氏兄弟提过尿壶。作为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做梦都渴望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爬上女皇的龙床,于是来了个毛遂自荐,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女皇。武则天读后赞不绝口,待宋之问离开后,却对身边人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由于口臭,宋之问的美梦化作了泡影。
Ⅵ 十个历史上最具备胆气的文人
文天祥。
辛弃疾。
史可法。
史可法血战扬州,就是他。宁死不投降清
Ⅶ 古代历史上因谄媚而遭人唾弃的人
1)庆父:春秋时期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了两个国君,后来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于此。
(2)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他与李斯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六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后被子婴诛杀。
(3)梁冀:东汉大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恒帝皇后,顺帝死后,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恒三帝,专横朝政20年。他掠夺的财产相当于全国半年租赋。159年,恒帝诛杀梁氏一家,梁冀自杀身亡。
(4)董卓:初为琼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州牧,凶残异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杀少帝,另立献帝,自立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王允、吕布杀掉。
(5)来俊臣: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因告密受宠,任中丞,后因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成语“请君入瓮”讲的就是他和右丞周兴之事。
(6)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他有“口有蜜、腹有剑”之称。在任19年中,唐王政事败坏,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7)秦桧:北宋历任御史中丞等职。靖康二年,被金军掠至北方,不久遣归,充当内奸。他勾结党羽,专横权势,力主投降,以“莫须有”待得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等抗金名将,为后人唾弃。
(8)严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以其子世蕃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在任时大半军饷被他侵吞。1562年,御史周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严世蕃被杀,抄出黄金10000余两,白银200余两,严嵩被革职,不久病死。
(9)魏忠贤:明代宦官,万历年入宫。1620年,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并监管东厂,网罗死党,杀害东林党人扬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吏。
(10)和珅:原在清廷銮仪卫当差,因逢迎献媚,为乾隆所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死后,嘉庆帝宣布他20条罪状并令其自杀,被抄家,家产约值8亿两黄金,等于朝廷10年收 入。
Ⅷ 历史上有名的文人都有哪些中过进士
隋朝复以前,没有科举,所以谈不上中进士制.
唐代,科举还不很完善,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就是状元及第.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骆宾王、张若虚、王之涣、孟浩然、温庭筠,甚至李白,杜甫.
宋以后,大多数著名文人都是进士出身,如欧阳修是天圣年的进士,苏轼是嘉佑年的进士.
但也有一些文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中过进士:如辛弃疾\陆游\姜夔等.
Ⅸ 历史上有哪些文人雅士
《玉笑零音》
《春雨逸响》
《泉南杂志》
《朱良叔犹及编》
《三馀赘笔》
《续婆罗馆清言》
《婆罗馆清言》
《见闻杂记》
《碧里杂存》
《珍珠船》
《江上杂疏》
《皇明纪略》
《淞故述》
《夷俗记》
《济南纪政》
《云间据目抄》
《愿丰堂漫书》
《病榻寤言》
《长水日抄》
《耄馀杂识》
《召对录》
《窥天外乘》
《野记》
《二酉委谭摘录》
《奇闻类记》
《病榻遗言》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皇明典故纪闻》
《方洲杂言》
《金台纪闻》
《都公谭纂》
《同异录》
《机警》
《君子堂日询手镜》
《制府杂录》
《西征日录》
《贤识录》
《沂阳日记》
《风月堂杂识》
《天潢玉牒》
《谈辂》
《平濠录》
《燕对录》
《北窗琐语》
《苹野纂闻》
《苏谈》
《医闾漫记》
《枝山前闻》
《世纬》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笔谈》
《滇载记》
《琅琊漫抄》
《病逸漫记》
《国琛集》
《今言》
《贤弈编》
《半村野人闲谈》 《云南机务抄黄》
《晏林子》
《炎徼纪闻》
《巳疟编》
《凤凰台记事》
《原李耳载》
《湖西遗事》
《石田杂记》
《玉堂漫笔》
《广客谈》
《县笥琐探摘抄》
《春雨堂随笔》
《笔麈》
《秋泾笔乘》
《谈氏笔乘》
《山左笔谈》
《大驾北还录》
《偶谭》
《桑榆漫志》
《幸存录》
《木几冗谈》
《赤雅》
《停骖录摘抄》
《西堂日记》
《吴乘窃笔》
《胜朝彤史拾遗记》
《寒夜录》
《闽小记》
《两粤梦游记》
《玉堂荟记》
《守郧纪略》
《蓬窗类记》
《先拨志始》
《耳新》
《东江始末》
《玉镜新谭》
《酌中志》
《天变邸抄》
《南中纪闻》
《诏狱惨言》
《梅花草堂笔谈》
《东谷赘言》
《庚申纪事》
《见只编》
《飞凫语略》
《崔鸣吾纪事》
《益部谈资》
《译语》
《豫志》
《汝南遗事》
《狂夫之言》
《书蕉》
《读书镜》
《北虏纪略》
《雨航杂录》
《花里活》
《西南夷风土记》
《大同平叛志》
《晋录》
《东朝纪》 《民抄董宦事实》
《戏瑕》
《瓶花斋杂录》
《泾林续记》
《革除逸史》
《星槎胜览》
《殊域周咨录》
《菽园杂记》
《水东日记》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馀录》
《读书止观录》
《涉异志》
《高坡异纂》
《云中纪变》
《云中事记》
《大同纪事》
《北平录》
《旧京遗事》
《皇明本纪》
《畜德录》
《謇斋琐缀录》
《震泽纪闻》
《庚巳编》
《林泉随笔》
《继世纪闻》
《治世余闻》
《西湖梦寻》
《平蛮录》
《闲情偶寄》
《前闻纪》
《抚安东夷记》
《青溪暇笔》
《东征纪行录》
《天顺日录》
《复辟录》
《复斋日记》
《寓圃杂记》
《北使录》
《瀛涯胜览》
《北征后录》
《北征录》
《致身录》
《姜氏秘史》
《北巡私记》
《新知录摘抄》
《徐襄阳西园杂记》
《倭变事略》
《否泰录》
《近峰纪略》
《武宗外纪》
《广志绎》
《皇明异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宫遗录》
《松窗梦语》
《翦胜野闻》
《烈皇小识》 《七修续稿》
《云蕉馆纪谈》
《听雨纪谈》
《吴中故语》
《明朝小史》
《西轩客谈》
《山行杂记》
《巫娥志》
《读书偶见》
《秋园杂佩》
《彭文宪公笔记》
《后渠杂识》
《闲中今古录摘抄》
《意见》
《客座赘语》
《金陵琐事》
《马氏日抄》
《备倭记》
《燕闲录》
《溪山馀话》
《蜀都杂抄》
《闽部疏》
《蒹葭堂杂著摘抄》
《两湖麈谈录》
《丘隅意见》
《觚不觚录》
《尧山堂偶隽》
《尧山堂外纪》
《会仙女志》
《世说旧注》
《正统临戎录》
《说听》
《北征事迹》
《佑山杂说》
《广右战功》
《文昌旅语》
《冥寥子游》
《馀冬序录》
《笔记》
《宛署杂记》
《双溪杂记》
《五杂俎》
《玉堂丛语》
《四友斋丛说》
《七修类稿》
《蓬窗日录》
《古穰杂录摘抄》
《投瓮随笔》
《慎言》
《古今风谣》
《万历野获编补遗》
《万历野获编》
《谷山笔麈》
《陶庵梦忆》
《蜀碧》
《正统北狩事迹》
《古今谚》
《焚书》
《明夷待访录》
《画禅室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