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gb/t24001-2004 标准中哪些条款涉及法律法规,如何理解
第一章 GB/T24001_2004 标准的理解 第一节 GB/T24001 标准的主要特点、 作用和意义 一、 GB/T24001 的主要特点 (一)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二) 广泛用于各类组织并强调自愿性原则 (三) 注意体系的科学性、 完整性和符合性 (四) 强调污染预防,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持续改进 (五)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二、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一)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 1、 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3、 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4、 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武器 (二)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意义 1、 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2、 树立优秀企业的形象, 赢得客户信赖, 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3、 提高组织内部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效益 4、 改进产品性能, 改革工艺设备, 生产“绿色产品”, 实现污染预防和节能降耗 5、 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 减少环境风险, 避免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永续经营 7、 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 第二节GB/T24001 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 GB/T24001 标准的精神实质 (一) 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意识和作用 (二) 强调全体员工的意识和积极参与 (三) 必须符合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四) 提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思想 (五) 系统化、 程序化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二、 环境管理体系 PDCA 循环模式 GB/T24001 系列国家标准的核心是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其使用指南》。 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实施、 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 该体系的环境方针、 策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 管理评审等 5 个一级要素和 17 个二级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紧密联系, 形成 PDCA 循环模式, 通过有计划的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 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 PDCA 是一个持续、 反复进行的过程,它使组织能够基于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承诺,建立、 实施并保持其环境方针。 在组织评价其当前环境状况后, 应当采取以下步骤来实施这一持续改进的过程: 1、 策划: 建立一个持续的策划过程使组织能够: ⑴ 识别环境因素和确定相关的环境影响。 ⑵ 识别和监测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适当时制定内部绩效准则。 ⑶ 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并制定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 ⑷ 建立并使用绩效参数。 持续改进 4.2 环境方针 4.3 策划 4.4 实施与运行 4.6 管理评审 4.5 检查 2、 实施: 实施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⑴ 设立管理机构, 明确作用和职责, 并授予足够的权限。 ⑵ 提供充分的资源。 ⑶ 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意识和能力。 ⑷ 建立内部和外部交流的过程。 ⑸ 建立并保持文件。 ⑹ 建立并实施文件控制。 ⑺ 建立并保持运行控制。 ⑻ 确保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 3、 检查: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定义 一、 GB/T24001-2004 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是理解 GB/T24001—2004 系列标准的基础, 它统一了各国的标准的使用者对环境管理标准内容的理解。 GB/T24001 共有 20 个术语。 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2、 持续改进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 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 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 1: 承载媒体可以是纸张, 计算机磁盘、 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 照片或标准样品, 或他们的组合。 注 2: 摘编自GB/T19000-2000D 的 3.7.29 5、 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包括空气、 水、 土地、 自然资源、 植物、 动物、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⑴ 环境是指一种客观的“外部存在”, 这种外部存在通常都是围绕着某一个事物, 在标准中中心事物就是人类, 所以相对于人类这一客观主体而言, 环境就包括了围绕人类周围的水、 土壤、 空气, 自然资源、 动植物、 人、 气候、自然景观等一切自然物质。 ⑵ 环境不仅仅是外部存在, 不仅仅是多种介质的简单组合, 而且还包括上述这些自然物质之间的组合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⑴ 术语中有两个关键词, 分别是“相互作用” 和“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必要因素。 但有了要素并不等于就一定构成环境因素, 要素只有和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才能成为环境因素。 比如: 装在密闭容器里的酒精, 它是一种物质, 当然是要素, 但它并不是环境因素, 而一旦瓶盖被打开,酒精挥发与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 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所以我们说酒精的挥发 是环境因素。 再比如: 一辆停放着的汽车, 它当然是一种物质, 是要素, 但不是环境因素, 但一旦汽车发动, 要消耗汽油, 要排放噪声和汽车尾气, 这些都作用于环境。 那么我们说汽车运行时油品的消耗、 噪声的排放以及尾气的排放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 ⑵ 环境因素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名词” +“动词”。 其中名词指的是污染物质, 动词常常用排放、 处置、 产生、 消耗、 泄漏等。 如噪声的排放、 固体废气物的产生、 能源资源的消耗、 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⑶ 标准中所谈的要素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所包含的要素。 生产活动: 材料准备、 加工制造、 装备调试、 包装、 产品设计、 供应、 销售 活动 管理活动: 办公活动、 对相关方管理活动 辅助活动: 设备维修、 动力供应、 运输、 仓储、 实验室等 后勤活动: 食堂、 医院、 绿化、 保洁等 原材料 产品 生产产品 对外提供的服务 服务 使用外部的服务 ⑷ 考虑环境因素时要考虑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三种时态: 过去、 现在和将来 三种状态: 正常、 异常和紧急 ⑸ 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某些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环境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称之为“重要环境因素”。 ⑹ 环境因素举例 某汽车制造厂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主要环境因素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烧锅炉 汽车车身涂装(酸洗) 产品汽车 售后维修服务 环境因素 废气排放(SO2、 NO、 烟尘) 含酸废液的排放 油品消耗、 尾气排放、 噪声排放 油的泄露、 废旧零部件、 废棉丝和废手套产生 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⑴ 环境影响首先是一个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无所谓影响。 环境影响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环境变化, 所以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是因果关系, 比如:工厂排放污水到水体, 导致河里鱼死亡。 污水排放是环境因素, 是成因,水体遭到污染, 水质改变,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是环境影响, 是结果。 ⑵ “变化” 是中性的。 可能是有益或有害的 ⑶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与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环境因素 用水 煤的消耗 环境影响 资源消耗 资源消耗 SO2的排放、 烟尘的排放 形成酸雨、 污染大气 噪声的排放 潜在的爆炸 污染声环境 污染环境、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污染土壤 污染水体 破坏臭氧层 污染水体、 污染水生环境 锅炉运行 炉渣排放 废水排放 氟里昂的泄露 汞盐排入水体 碳粉、 纸张、 电能的消耗 资源消耗 含黑液悬浮物污水的排放 污染水体和土壤 化学品的泄露 8 环境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 并管理环境因素。 9、 环境方针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所正式表达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 1、 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2、 环境方针要体现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手法、 承诺持续改进。 ⑴ 环境方针为组织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 总的方向, 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环境方针应形成文件。 ⑵ 所谓提供“框架”, 意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应遵循环境方针中的有关承诺。 例如: 环境方针中承诺组织要节能降耗, 那么其环境目标和指标里面进行展开和细化, 要能够体现出节约水、 电、 煤、 纸张或其他能源方面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⑶ 环境方针可以和其他体系的方针进行整合。 10、 环境目标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所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标。 组织应根据环境方针明确环境目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的环境目标应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 11、 环境指标 由环境目 标产生或为实现环境目 标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⑴环境指标是对环境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分解, 是更为具体的要求。 ⑵ 环境指标应付合环境方针, 如可行应建立可测量的环境绩效参数。 环境绩效参数可分为管理绩效参数和运行绩效参数, 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 ⑶ 环境指标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 ⑷ 经常使用的环境绩效参数示例如下: ——原材料或能源的年使用量 ——单位产量产品所产生的废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得到循环使用的废物的百分比; ——特定污染物质, 如 NO2、 SO2、 VOCS、 Pb、 CFCS等的排放量; ——再循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烟尘的黑度或污水中 BOD、 COD、 pH、 SS 悬浮物浓度; 清洗锅炉 电冰箱使用 制造烧碱 复印机使用 造纸 化学品运输 污染水体和土壤 ——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数量; ——单位产量所需的运载里程数 ——环境投诉案件的数量; ——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 ——员工的培训率等 12、 环境绩效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⑴ 关键词: “可测量”、“结果”。 环境绩效是可测量的, 比如: 生产污水的排放, 排放量、 BOD、 COD、 SS 悬浮物、 pH 值等, 都是可以用仪器或试验来测量的。 ⑵ 环境绩效是一种结果, 是组织对其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施加控制而得到的结果。 例如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 可以得到排放有序, COD值达标的结果; 而对能源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 则可达到煤炭、 水电、 纸张的使用减少的结果等这些结果都是环境绩效。 ⑶ 组织应对环境绩效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监控, 来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 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⑴ 相关方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体; ⑵ 两个定语关键词: “关注”, “受其环境影响” ⑶ 组织的主要相关方是政府机构、 保险业、 银行、 新闻机构、 供应商、社区、 组织内员工和客户。 14、 内部审核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定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满足程度的系统的、 独立的、 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 在许多情况下, 尤其是对于小型组织, 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⑴ “审核证据” 是指关于事实的可验证的信息、 记录或陈述。 ⑵ “审核准则” 是审核员用来作为参照, 与收集的关于主题事项的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方针、 程序或要求。 如: GB/T24001 标准、 组织的体系文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⑶ “审核发现” 是指将收集到的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比较的结果。 15、 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注: 此术语在 GB/T19000-2000ZHONG 为“不合格”(不符合 ) 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 集团公司、 商行、 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构、 社团或其他结合体, 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单位的组织, 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17、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8、 污染预防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过程、 惯例、 技术、 材料、 产品、 服务或能源以避免、 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 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 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资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或能源代替,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 污染预防是 EMS 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组织从产品设计、 生产、 运输、 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⑴ 关键词: 避免、 减少、 控制, 既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目的, 同时也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思路和优先顺序。 “避免” 的含义——避免、 防止污染产生, 例如: 产品替代, 在产品原材料选择、 产品开发设计时, 尽量选择低毒低害的原材料, 从源头把关, 实际上这就是从源头控制。 “减少” 的含义——控制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措施来减少污染。 例如: 污水的再循环使用, 减少最终污水的排放, 又例如: 走廊里的长明灯, 装上声控开关后可加以控制, 实际上这相当于过程控制。 “控制” 的含义——相当于末端治理。 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后, 还可能有污染, 此时就需要通过末端治理来加以处理。 例如建污水处理站, 最后无法回用的污水统一处理, 再排放。 又例如: 烟囱冒黑烟, 装上消烟除尘装置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 污染预防概念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侧重于末端控制思想的根本变革。 ⑵ 对注解的理解: 常用的污染预防手段和技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资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和能源替代,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等。 ⑶ 以一个简单生产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为例, 可以说明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 生产过程 产品(最大输出) (输入) 资源能源 (最小) 废物(最小) 案例(一 试比较-对纸张包装固废量减少 20%的管理方案: 方案 A: 单位产品的包装材料使用量减少 20% 方案 B: 将产品包装材料的回收率提高至 20% 19、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 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 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 2: 摘编自 GB/T19000-20003.4.5 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注 摘编自 GB/T19000-2000 的 3.7.6 GB/T24001——2004 标准体系 要素的理解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 实施 、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并行成文件。 1、 理解要点 ⑴ 本条款明确向组织提出要求, 要想达到改善环境绩效, 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 就必须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应对体系进行策划并将全部过程形成文件。 ⑵ 本条款包括五个关键词, 即“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和“形成文件”。 ● “建立” 意味着从无到有, 从不全到全, 从不完善到完善, 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包括初始环境评审、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 环境方针、 目标和指标的设定、 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筛选、 体系文件的编制、 组织机构和职责的设置以及人才物资源配置等。 ● “实施” 意味着环境管理体系一旦在组织内建立起来, 就应当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求对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管理和控制。 文件上怎么说, 我们就怎么做。 ● “保持” 是不断修正偏差的过程。 体系运行过程中钥匙市必要的监督检查并针对不符合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修正和调整, 还要通过审核和评审活动不断改进提高, 以最终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实现持续改进。 ● 组织还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界限和范围 ⑶ 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本标准的实施边界, 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本标准, 由组织自行决定。 组织应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以明确界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 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 对范围的确定优为必要。。 边界一经确定, 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产品和服务, 必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 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 确保其: a) 适合于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 付诸实施, 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方针的制定者: 最高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的制定和实现负 有责任。 ⑵ “三个承诺”: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⑶ “一个框架” 是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和框架。 ⑷ 环境方针的运作 ● 内部传达和落实 ● 外部公开和监督 ● 其他注意事项 2、 环境方针示例 示例一(管理方针): 示例一 精益求精, 追求产品零缺陷; 优质服务, 力争工程无投诉; 限废降耗, 环保高效赢顾客; 守法经营, 确保安全无事故。 示例二 科技创新 追求卓越 污染预防 诚信守约 管理方针的含义是一个框架四个承诺。 一个框架是为制定和评审管理目标提供了 一个 框架; 四个承诺是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满足顾客要求、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守法。 2 管理目标: 1. 主导产品合格率 96%以上, 出厂产品合格率 100%; 2. 顾客满意度 90%; 3. 废水、 废气达标排放; 4. 固体废弃物分类、 收集、 统一处理; 5. 降低主导产品水、 电、 汽消耗量; 6. 控制危险源, 减少风险, 事故整改率 100%。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 实施并保持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 或 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 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 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因素是 GB/T24001-2004 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 是将组织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 ⑵ 环境因素的识别 ● 识别范围 环境因素识别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所产生的环境因素。 组织所要识别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㈡ 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全面保护 B重点保护 C有限保护 D酌情保护
你好。
选择A全面保护。
历史建筑破坏一个就少了一个,所以应该全面保护。
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哪些内容
1、历史文来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源历史文化密切相i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涵。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3)以下哪些条款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扩展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
历史分区拥有较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这类风貌分区应当最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最能显示有保护价值的老城传统格局、建筑、街衢、群体环境、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另外,这类分区有的仅仅是一片地下埋藏的古城或宫殿建筑、墓葬等的重要遗址,如河南省安阳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因为它有举世著名的3000多年前的殷墟文化遗址。
新建分区泛指老城、老镇等历史分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地区和卫星城镇的一种风貌区。这类风貌分区,有的等于白纸画画、平地起家;有的属于老区扩建或改建,但是这些老区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必须保留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不须承受历史风貌分区基调的遥控。
㈣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内容有哪些
应予保护的历史建筑
除了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
①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即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或艺术的最高成就,或是某种建筑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②具有较强个性特点的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
③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优秀建筑。
④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建筑面貌有积极意义的某些外来艺术形式的建筑。
⑤代表城市发展某一历史时期传统的民居建筑,通常保留较完整的典型街区。
⑥城市历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如唐山市在新建市区内保留的1976年大地震中损坏的建筑残迹,上海蕃瓜弄新建住宅区保留的1949年以前贫民窟中的窝棚建筑──“滚地龙”等。
⑦一些同城市文化传统有关的街区也是重点保护对象,如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和大栅栏商业街等。某些造型别致、地方色彩浓厚的街区也可列为保护对象,如江南地区的临水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晋中、晋南民居等。
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①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按原状保存,不能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维修和保养要体现“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上一般可作为博物馆、保管所或参观场所。
②对于已经损坏,而在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物,应在有科学依据和充分的历史文献考证的条件下进行修复。修复方式分为局部修复和全部修复两种。
③在原址对保存古建筑十分不利或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占用古建筑原址时,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搬迁,移地复原。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位于三门峡水库的淹没区内,于1959年移至山西芮城县新址复原。
④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个地带通常应根据文物历史价值、艺术特点和原始设计意图划定。一般划出一到三级环境控制区。是否允许在这个地带内进行修建,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报请规划部门批准。一切建设活动不能破坏文物的环境风貌。
⑤列入保护范围的典型历史街区,应尽量选在同重要的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毗连的地方,以保护整片文物环境。
⑥全面保护的古城要按历史文化价值划定若干区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针。例如,划定能够体现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生活方式和建筑特征的建筑群和街区,保留其外表面貌,内部允许改造;划定明确反映城市新旧建筑文化融合的区段,以表现新旧建筑文化的交替;划定同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地区或允许更新改造的区段,确定对该区的改建政策等。
㈤ 请阐述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不少于100字)
1、历史建筑保护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
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
2、历史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
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是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
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 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位于首都北京城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3、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
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
4、历史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
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
中国著名的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军事建筑、宫殿、宗教或祭祀和园林建筑等。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
㈥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内容
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能不能补充一下?
㈦ 我国保护历史建筑的法律有哪些
《上海市名人纪念设施管理办法》或《上海市名人故居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