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市闵行区北桥镇历史
北桥镇
北桥镇为北桥乡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海县南部,沪闵、北松、北吴3路交会处,俞塘横越镇南,与横泾交汇于东街。相传为晋陆机放鹤处,古称鸣鹤桥。与奉贤南桥相对,故称北桥。889年(唐龙纪元年)建华严庵,宋为明心寺,寺内有北梁七星桥,宋、元置北桥务,后务迁新场,始中落,明后渐盛,清嘉庆时称北桥镇。、
历史
1933~1937年(民国22~26年)、1948~1954年为上海县治。镇小人稀,商市不盛,赖四乡农民支撑。20、30年代因沪闵南拓路辟建,县治迁入,小店渐增,商业渐形繁盛。抗日战争初期,商店大部分被毁。抗战胜利后有30余家商店,以茶馆、理发店为多。1947年有23个行业,店、摊55家。1949年,有商店55家,从业人员106人,其中烟什店8家、南什货店4家、茶馆4家、鲜咸肉庄3家、鲜咸鱼店3家、饭店2家。另有轧花厂和碾米厂各1家,从业人员共74人。1954年县治迁闵行镇,商业剧衰,1955年仅剩42家商店,次年27家,其后长期不振。70年代社办企业发展,徐闵、闵松、沪金公交客运路线乘客日众,市面渐盛。1984年有商店14家、个体商贩38家。镇沿俞塘北岸东西向一行,沪闵路俞塘桥凌空穿镇而过。主街东西街长千余米,分东街、中街、西街,西街多民宅,商店布于东、中街。1983年,起沪闵路西侧、北松路南拓建长300米、宽12米新街,建面积2000平方米百货商场,形成新镇区。有明心寺、瓶山道院、留心门等古迹。30年代,镇郊辟有凌家花园、徐家花园等多处苗木圃,景色幽雅。今镇北有县农科所、农技校、花卉联营公司、市精神病疗养院分院。有徐闵线、莘吴线、松闵线公交客运路线通闵行、莘庄、塘湾、马桥等镇。
㈡ 有谁知道闵行历史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敏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
“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以后在历代松江府和上海县志书中有关闵行的记载逐渐增多,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列举如下:
一、关于“闵行”镇的由来
历代府、县志中,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印的《上海县志》中才称:“闵行镇以姓得名”。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但未提供依据。至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古迹·冢墓》中“隐士闵其墓”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在二十一保一图(民国《上海县志》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笔者),横沥启秀桥北。其,山东人,嘉靖间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镇八景之一,曰闵墓蒹葭。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黄编辑刊印的《闵行诗存·跋》中说:“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当时误“行”为‘港’,事见嘉庆《上海县志》”。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直抵闵行”。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上海县续志》乃称:“‘闵其,山东人,嘉靖间游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事实上,“闵行”二字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印的《松江府志》中就已出现。因此,可以肯定,它与名不见经传,游学来沪,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闵墓兼葭”,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申江十景”诗中,以及同一部《上海县续志》的《名迹·古迹》“闵行乡(实为闵行镇——笔者)十景”中均未包括此景,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说“闵行镇以此(指闵其姓—一笔者)命名,缺乏依据。当然,这并不否定“闵行镇以姓得名”,但是,它的来龙脉,现无法考证。
二、闵行镇在横沥东还是西
近代,闵行镇域已包括横泾(即横沥)东西两岸,但在古代到底位于横泾东抑或西,由于府、县志中记载混乱,使人难以弄清。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但从明正德《松江府志》和嘉靖《上海县志》开始,就出现了“闵行市在十六保,横沥东”的记载,两者不同。因为,根据历代图经资料,横沥以东为二十一保,横沥以西为十六保,不可能横沥东在十六保。因此,所谓“横沥东”,笔者认为这是二十一保一图的“俗称”,即清嘉庆《上海县志》纂修李林松在“嘉庆《上海县志》凡例”中所称的“土名”。就如同嘉靖《上海县志·物产》(卷一)中“西瓜佳者出黄土桥”一样,此“黄土桥”并非指桥,而是专指十六保十八图。也就是说,当时的闵行已存在于横沥的东、西两岸,即在横沥西的十六保和横沥东的二十一保一图,只是后世志者未发现其矛盾而因循照抄。直至清嘉庆闵行镇人李林松纂的《上海县志》才加以纠正,称:“闵行镇在十六保十八图,……南枕黄浦,横沥贯之……”,但改得也不彻底,在同书的“兵防”篇中仍称:“闵行镇在上海十六保,西为横沥……,”其参与协纂的嘉庆《松江府志》也未作更正。而根据闵行镇在横沥西有元代建造的洞真道院和度门寺;明洪武六年在横沥东二十一保建有黄浦巡检司署和嘉靖前横沥上已有沟通两岸的桥梁,我认为古代的闵行镇市应包括横沥东、西两岸,至少自明正德以后应是如此,但其集市的主体在横沥以西,即十六保,因弘治《上海志》巳提到闵行的黄浦渡在十六保,而此渡口在兵防中很早就是府城松江到柘林、青村、南汇三堡的重要通衢,所传的秦皇驰道就在此处过黄浦江。
㈢ 闵行区的历史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为4000多年前村落遗址,考古学界据此把上海成陆史上推2000年。
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建区之前,闵行区全境属上海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时,在上海县长人乡范围内。 先后属苏南行署区和江苏省松江专区。
清嘉庆年间在长人乡十六保十八、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二、三十三.八、四十二、二十七、东四十四五、西四十四五、四十六、四十七九、五十一、五十二、三十九图,十八保十三、二十七八、二十九、三十一图,二十一保头图、五、十三、九十一、六九、五十四五图。
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闵行、塘湾、曹行等乡自治区。
民国18年(1929年)地跨上海县第一、二区所属部分地区。民国35年属上海县闵行镇及莺寿、紫冈、荷溪、乐道、双溪、关曹等乡。
1949年5月解放初,属上海县第一、第二两乡联合办事处及闵行镇办事处辖。1949年9月分属江苏省上海县第一、第三区及闵行镇。
1958年10月属上海市上海县闵行镇及勤丰、群力人民公社。
1959年8月属上海县闵行镇及塘湾、曹行、马桥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上海市从上海县划出闵行、吴泾地区,建立闵行区,1964年5月闵行区撤销。
1981年2月闵行区恢复,1993年3月撤销闵行区,与同时撤销的上海县合并为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
㈣ 江湖救急!各位高手们,我想知道上海的闵行区浦江镇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浦锦路和江栀路来源等!
http://ke..com/view/322573.htm#2
浦江镇抄的网络
江栀路(姜志) 来自人名
浦锦路查不到。。。不好意思了
㈤ 上海闵行区的古老历史以及人文景观,文化关于它 您有什么记忆
闵行区位于整个上海的西南部,位于整个上海版图的中心,诞生过马桥古文化,有着版4000年悠久历史权,现有面积371.68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约31.5公里,西北-东南狭长,人口180.47万,黄浦江纵贯其南北,分区为浦东、浦西两部分。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座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马桥古文化遗址的第四层被考古界视为太湖地区(包括杭州湾地区)的一个典型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考古界认为,马桥文化可能是起源于良渚文化而接受了南方印纹陶和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
㈥ minhangdelish 闵行区的历史博物馆有哪些
闵行区没有历史博物馆,但有个上海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位于闵行区江川西路,距市中专心约属25公里,紧邻黄浦江上游的取水口。博物园是上海市郊区的重点旅游项目,也是靠近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最近的一座生态园。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是2003年7月动工兴建,整体规划面积约2100亩,由古生态园区、古文化园区和乡村文化休闲区组成。古生态园区占地400亩,古文化园区占地800亩,乡村文化休闲区占地900亩。博物园静静地卧在浦江岸边,仿佛向人们诉说千年历史故事,展示民族文化辉煌,营造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美丽与和谐,形成一个以旅游、观光、科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
㈦ 闵行区有那些历史建筑
闵行6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沪闵路321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始建回于1935年,原为普慈疗养院;
七宝答镇南街50号的七宝天主堂,始建于1867年;
江川路1800号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4年,1962年建造了国内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江川路 555号的上海电机厂,始建于1949年;
七莘路2678号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内的斗姆阁,始建于1911年;
七莘路2678号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内的四面厅,始建于1911年。
㈧ 闵行有哪些文化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座落在一道被称内为“竹冈”的贝沙容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距今5500年,马桥遗址已经形成陆地。从菘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至夏商时期,成为环湖地区面积最大、最具有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总面积超过150000平方米。春秋战国至唐、宋、元时期,这里一直是先民们的定居地。1982年,马桥遗址被考古界定名为“马桥文化”。
马桥遗址于1959年发现,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数次挖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马桥遗址的发掘为论断上海的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断上海的成陆提供了珍贵史实。
㈨ 老闵行的历史
“闵行”一词已成为今日闵行区的简称,而“老闵行”一词也被世人约定俗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闵行老镇,地处古冈身地带,无水旱之患,有三千年文明积淀。黄浦江闵行义渡在元代已设立,明代初又设立巡检司署,使这里成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因而农商云集,逐步形成黄浦江中游的重要市镇。又历经四百年沧桑岁月,人口日增,经贸活跃,建起了大小街巷和连片宅院,于明末清初正式被官府确立为建制镇,并以重镇载入史册。以后的三百年间,这里五方杂处,群贤毕至,书香传世,人才辈出,被誉为上海城郊首镇。上海市县分治和沪闵路开通后,闵行老镇更显繁盛,人文日益荟萃,使上海西南地区成为沪郊显赫之地。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在这里崛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这里起步,一系列工业奇迹先后诞生,地区面貌随之发生巨变。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经贸市面繁华,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国企摇篮,工业新城”等地域特点,因此人称“小上海”。“老闵行”的发展过程,是人口迁徙聚集的过程,是区域地貌转变的过程,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因此是典型的区域性城市化的过程。城镇的兴旺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而工业化的兴起又使城镇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镇文化的扩散和渗透,影响着“镇上人”和“乡下人”的一切,提高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从而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老闵行”在城市化过程中,持续地吸引众多外来户在此落地生根,海纳百川,形成五方杂处的局面,而且互相包容,逐渐混合一体,构成了新型的地域文化。同时,这里众多的本土人士勇于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闯荡上海滩,努力打拼,且有所作为。他们的成功,给家乡引入时代新风,使这里与上海城市文脉产生了种种联系。他们及他们开辟的内河航运线和修筑的老沪闵路,成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结合和城乡交流的纽带,使这里别具一格地充满着都市近郊城镇的独特气度。
闵行老街”延续数百年的建城史和影响力,能在江南地区城镇群中脱颖而出,确实可称之为“大上海的缩影”。其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史研究者的关注,必将有助于上海地方史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闵行老镇的改造和开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岌岌可危。人们发觉,失忆者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会失去共同的精神家园。摘自《老闵行记忆》一书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㈩ 闵行区有哪些农村
历史沿革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设在莘庄镇。
原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民国7年(1918年),上海县属江苏省。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上海县地区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县复原。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先后属苏南区、江苏省。
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设闵行区。1964年6月闵行区撤销并入徐汇区,并改为闵行、吴泾两个街道。1981年2月恢复闵行区。
地理位置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地域腹部,形似一把“钥匙”。北纬31.05度,东经121.25度。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南汇区相接;南靠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虹桥国际机场位于区境边沿。吴淞江流经北境,黄浦江纵贯南北,分区界为浦东、浦西两部分。闵行是上海市主要对外交通枢纽,是西南地区主要工业基地、科技及航天新区。
气候条件
闵行区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行政区划
闵行区现有9个镇、3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共161个村民委员会和331个居民委员会。区政府设在上海地铁1号、5号线地铁终点站—莘庄镇。
人口状况
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84.57万人。户籍人口88.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80万人。
期望寿命
2007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6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财政收入
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27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荣誉集锦
2001年“国家园林城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2年“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003年“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区”
2004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
2005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2006年“国家生态区”
2007年“全国绿化模范城区”、 “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区“、
“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区县20强”、 “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城市”
产业结构
闵行区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7,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2:69.9:29.9,第二产业的工业占67.1%。与上年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近年来最高。
所有制结构
2007年,在闵行区税收收入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税收128.6亿元,占50.3%:内资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完成税收127亿元,占49.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0.1%:私营企业占7.0%:国有和集体企业占3.8%
就业结构
2007年末,全区城镇职工人数达1 5.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 2.5万人.集体单位职工0.6万人.其他单位职工1 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