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华北大历史原来个是个什么学校名字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
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首次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1898年6月,清朝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同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大学,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终于初具规模。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十年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1)北大历史学院在哪里扩展阅读
论历史发展,北京大学更加悠久。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 原名京师大学堂,是光绪皇帝“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而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虽然清华大学的历史不如北京大学悠久,但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发展齐头并进。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最著名的二所大学,在国际上有很高的排名,是中国重点大学的名片。在学术研究中各有特点。清华大学擅长自动化、机械、土木、电子、水利、电机等工程专业,颇有建树。而北京大学擅长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法学、经济、医学、社会等文科。
❷ 北大历史学系在哪个校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位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5号楼,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建于清代皇家园林镜春园之上,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区。
❸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历史沿革
历史学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 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成系。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学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在各条战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历史学系毕业的学生中,成长出一批批著名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在历史学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陈寅恪、陈翰笙、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烺、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楩、邵循正、苏秉琦等杰出的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
❹ 120年历史的北大有哪些校区
封面新闻记者代睿
日前,有微信公众号曝出北大将在原吉利大学校址建设新校区,而吉利大学将迁往成都的消息。
封面新闻记者从北大方面了解到,2017年12月28日,北大发布了《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在这部方案中,北大提出将推动怀柔校区、吉利校区建设。
记者注意到,2017年9月,北京吉利学院的校长霍伟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学院将整体搬迁到成都,建成一所以理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并举的综合性大学,高度契合四川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吉利大学现址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昌平园区内,学校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
这一校址距离目前北京大学校本部——燕园距离约30多公里,不堵车的时候需要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北京大学资料图
据北京日报报道,去年3月,北大校长林建华曾提到,燕园承载的师生规模、建筑、宿舍楼等都超标40%。为此,学校将做适当的空间调整,计划将北京吉利学院作为北大疏解的备用空间。
而北大将在怀柔建设新校区的消息此前也曾有媒体进行过报道,2016年12月,北大校长林建华一行曾赴怀柔,对北大入驻怀柔科学城进行实地调研。
2017年3月,林建华在一个座谈会上透露了怀柔校区的部分规划,包括借助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把生物成像、医学研究等一些队伍放到怀柔。
120年历史的北大:从红楼到燕园
燕园,作为北大校本部所在地,因博雅塔和未名湖等标志性建筑闻名于世。上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北京西郊买下前清亲王的赐园,邀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进行设计,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1926年燕京大学正式迁入燕园。
燕京大学资料图
1952年,在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销,燕园由北京大学接收,从此北京大学成为燕园的主人并延续至今。
那么,成立于1898年,至今已有120年校史的北京大学此前的校址在哪里呢?记者了解到,辛亥革命之后的1916年,北京大学在毗邻景山的沙滩大街新建校舍,为四层大楼,地下一层。因大楼的墙体大多用红砖砌成,所以称为“红楼”。
1952年北大迁往燕园后,红楼由北京政法学院接管,此后作为国家文物局的办公楼。如今,北大红楼已作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外开放。
北大红楼资料图
昌平、大兴、无锡、深圳这些地方都有北大的校区
在北大将建设吉利校区的消息公布后,不少昌平本地微信公众号一片欢呼之声。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大学在昌平一直都有一个校区。
1959年,北京大学上报的总体规划中,提出由于北大燕园校区受到周边限制,不利于尖端学科的保密,要另觅建设理科新校址。在当时中共北京市委领导建议下,经中央批准,选定在昌平十三陵西山口建立北大理科新校址,因工程代号为60-200#,又称昌平200号。
北大昌平校区图据网络
这个校区在昌平城区西北4公里的天寿山脚下,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
2008年年底,学校成立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把昌平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
此外,北大在北京还拥有医学部校区和大兴校区。北大医学部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医科大学,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其校址位于学府林立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
北京大学大兴校区成立于2006年,位于大兴工业开发区金苑路,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
而在北京之外,北大还在深圳、无锡拥有自己的校区。其中无锡校区是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北大深圳校区资料图
北大深圳校区也是北大近年来新设立的校区之一,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
在签约仪式上,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的朱善璐表示,双方将深化合作办学,将北大人才、学科与科研的优势与深圳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相结合,不仅能为深圳乃至广东提升高等教育、医学前沿研究和医疗服务水平提供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也将使得北大深圳校区成为北大及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试验区,成为北大开放合作办学的窗口与创新平台。
❺ 北大的历史
有110年了。我国最早的大学。
★ 京师大学堂
1898年,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
★ 国立北京大学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复员北京,于1946年10月正式复校,胡适出任校长,整合了北平大学医学院、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
★ 合并后的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❻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历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 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系。
历经110都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屠寄、王舟瑶、李大钊、朱希祖、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寅恪、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师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精华汇入本学科,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阅尽古今中外的历史沧桑,我系几代教师所崇尚的准则是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所力行的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所认可的学术标准是发前人未发,贵精不贵多。在此学术氛围下,大家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对学术标准有高度的认同和执著的追求。对学生有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毕业生中不断涌现一些有出色成就的带头人。对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教师们树立了“争上游、创一流”的奋斗意识,科研成果不仅数量上升,更可喜的是质量明显提高。在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一流学术刊物上,我系教师的论文发表量显著上升。我系近几年来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8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
我系教师近些年来紧扣重大问题开展的研究课题有:世界现代化进程比较,全球化进程研究,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研究,盛唐研究,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互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国际互动与冷战时代的中外关系,都市与军事历史地理,东亚的巨变和重新崛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化历程,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等。
❼ 北京大学历史
大学堂匾额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北京大学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5],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北大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别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列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居52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二位。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09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10年中国大学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时被评为中国六星级大学。[15]
北京大学西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夕阳下的博雅塔与未名湖,美不胜收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14]。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亚洲第一的北大图书馆
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
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回立史学高答等教育机构。该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❾ 北京大学建立的历史
1898年,北京大学诞生,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终于初具规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 。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
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
文革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2017年9月,北京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9)北大历史学院在哪里扩展阅读:
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 、亚洲大学联盟 、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