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教研主题有哪些

历史教研主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2-27 02:06:15

⑴ 历史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方式有哪些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回交往、答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历史学科特点、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主要形式大致分为(1)读书阅读类活动
(2)历史创作类活动
(3)艺术表现类活动
(4)技能展示类活动
(5)社会实践类活动

⑵ 谁能给几个政治历史地理教研组的活动主题,比如“如何提高学生政史地学习兴趣”

学习好政史地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学习好政史地能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力有推动作用吗?

⑶ 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学校整体提高办专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属的关键,历史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教师成长、教育教学效果和学校学科发展。通过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树立老师们科学的人生观、学科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研究小课题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现实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历史教师撑起一片天。

⑷ 政治历史地理教研组的活动主题有什么

政治教研组的活动主题:如何提高政治学科课堂讨论有效性

通过“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当下政治课堂讨论呈现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用好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提高其有效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变得发散而流畅,能变通而有独创,避免观点、目的、心理和方法的定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对教学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积极展开课外的活动。如组织研究性课题的展开,选择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相关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养成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如开设地理学科讲座,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⑸ 如何设置高中历史的教学主题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⑹ 历史系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有哪些

1、林则徐“制夷”思想研究
2、洪秀全神权思想研究
3、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4、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
5、近代的绅权与官权
6、戊戌变化与近代中国
7、太平天国与中国人口的变化
8、平天国与江南城市的崛起
10、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1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2、"洋务意识"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1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逻辑关系
14、:戊戌变法失败新论
15、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正名:"后传统化社会"
16、西学东渐的历史流变和逻辑关系
17、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
19、:晚清改革的递进和反复
20、胡适研究的热点问题
21、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教育
2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团研究
23、:民国初年的政体之变
24、近代民众心理研究
25、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
26、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27、严复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启蒙
28、李鸿章与左宗棠战和观之比较
29、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
30、晚清中国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
31、:晚清五次侵华战争的原因比较
32、再探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33、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
34、: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性缺失
35、问题与主义论战结果的影响
36、: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动机和条件
37、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
38、梁漱溟与西化思潮
39、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
40、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41、论1928年的东北易帜
42、国民政府时期的“开发西北”运动
43、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44、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45、民国时期陕西的水利开发
46、于右任思想研究
47、杨虎城与张学良西安事变后不同命运研究
48、近代的灾荒与红十字会的兴起
49、1928——1931年西北大灾荒研究
50、陕南红色政权研究
51、李仪祉与陕西的水利事业
52、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53、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的变迁
54、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
55、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
56、论抗战文艺及其社会教育意义
57、抗日战后日本战争赔款问题研究
58、战后台湾法律地位与美国对台湾政策
59、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60、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
61、汪精卫叛国投敌心理探析
62、皖南事变时期的中间党派——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
63、关于百团大战的评价问题
64、台儿庄战役的历史价值
65、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央军与地方军关系问题研究
66、土改对乡村社会伦理的影响
67、土改中的农村心态
68、土改的意义
69、毛泽东时代的地富分子
70、改造中的右派分子
71、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集体检讨的原因
7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层运作
73、关于土改的宣传
74、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宣传
75、关于人民公社的宣传
76、新中国宣传中的资产阶级形象
77、三年困难时期群众渡灾的途径
78、农村基层干部研究
79、大跃进运动中的群众歌咏运动(即新民歌运动)
80、大跃进浮夸心态探源
81、文革中的红卫兵
82、新中国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83、新中国的妇女解放
84、新中国的基础教育观
85、新中国的婚恋观
86、知青问题研究
87、当代三农问题
88、:"三化一改"的总路线厄运的后果
89、:两次"以苏为鉴"的成败得失
90、"文革"起源的传统性因素
91、中国"后传统化"社会的根本缺陷
92、中国改革的实际走向:市场化?计划化?
93、甲午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变化
94、战后台湾问题演化的政党性因素
95、国民党主政的台湾土地改革
96、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97、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98、台湾问题走向的几个可能性
99、台湾问题的实质
100、义务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免费教育
101、义务教育: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学生和家长的权利
102、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学校教育误区
103、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
104、现实中历史教育的异化
105、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气象
106、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障碍
107、高新技术设备的教育教学化
10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代化
109、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110、历史课堂教学互动的可能性
111、基教改革语境中的教学课程新理念
112、基教改革语境中的教学新观念
113、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实际现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114、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潜在效能和实际作用
115、历史上中日关系及未来中日关系走向
116、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
117、农民工问题研究
118、近代流民问题研究

⑺ 关于文言文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调查,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就有了必要.特别在新课标下,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这里是指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华民族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性修养意义的古诗文典籍以及具有地方特点的客家文化传统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3)“新课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2、理论假设
(1)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文化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1)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但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文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当今的古诗文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人将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还缺乏一种关键性意识,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2)据许多史料证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的诞辰地,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称石城是客家摇篮的中转站.石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开发研究.
2、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以下认识:
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研究,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传统文化学习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有效教育形式和工作载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精神状态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实施传统文化研究,是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和培养民族精神有效途径.
三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克服了阅读的价值功利化,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以提升学生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为新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价值.同样,通过客家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动.可以让学生找到精神家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它首先应该是“新课程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地方客家文化特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挽救一度遭贬,慢慢地被排挤出了文学正宗之外的古诗词,中华诗词学会联合各部门,开展了振兴古典诗词的一系列活动:1999年9月23日至27日,由中华诗词学会、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 2000年9月24日至28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提出了让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中心议题.其目的是振兴中华诗词,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民的人文素质教育.
2、石城中学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也是江西省现代技术示范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大型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有与全国各地兄弟学校建立的庞大的教学信息网,有可以容纳300多个老师查找资料的互联网……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倡导教学内容要与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大力提倡教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克服学科课程的不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学校领导也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重视科研工作,对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在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本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参加过省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其他成员都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平时都能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并且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善于总结经验,经常撰写教学经验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教师的论文分别在国家、市、县级获奖,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已具备了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
4、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的诞辰地,有着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并且,课题组特聘请石城县作家协会会长温涌泉同志当研究顾问.温老师对客家文化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深厚的的古诗文功底.他随时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课题组中熊佳勤、黄媛、肖进权3人加入了县作家协会,是县客家文化研究小组成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有关客家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如“石城客家民俗文化调查探究”、 “闽粤通衢的历史地位探究”、 “宝福塔的由来”、 “永宁桥在石城历史上的地位”、等等.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石城的历史,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客家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⑻ 什么叫历史主题式教研

主题,是指来文艺作品中自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

语出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每个演员都极卖力气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戏剧的主题与效果。”

⑼ 初中历史有哪些主题值得课堂教学研究

一般来说 有中国近代史 什么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等等。。。。

⑽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阅读全文

与历史教研主题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