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如何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如何导入新课

发布时间:2021-02-04 20:52:27

❶ 初中历史导入新课的几点做法

我们根据历史学科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要做到导入新课时就用有趣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件难事。以下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法
复习旧知导入法是历史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指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通常复习先前的内容,进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将旧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系统化。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进而“知新”。例如: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复习了上一节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质疑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法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像一根魔术棒,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精神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的目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巧妙的设计出让学生感到惊奇而疑惑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强烈好奇,从而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历史思维,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情景中,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比如《宋代的城市生活》一课,还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宋代人很会生活,特别是娱乐方面的活动,很多一直保存到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请跟随老师一起学习,然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在引入宋代的历史时,我把之前在一本书上看见的一段话作为引入语,留给学生大大的悬念。“远远看去,宋代就像一团乱麻。乱到什么程度?我想用一句俏皮话来表述,乱到连最不怕乱的历史学家也越讲越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讲乱更不知道如何来摆脱乱。”为什么会这样呢?请随着老师学习宋代的历史,你就会有深刻的体会的。学生们先是一脸的微笑,接着是一脸的疑惑,从学的角度看,提问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淘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设问法
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设问一般有二种情况: 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关。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同学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你们都知道奥运会,但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里?我国亚运会开幕式的场馆可坐十万人,但你是否知道在1900多年前的古罗马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呢?”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四、引入图片、歌曲、影视资料等,直观导入
图片导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从图片的内容看,可以呈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遗迹等等,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用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前,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大改造》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以往相对单调的复习导入,以历史人物荣毅仁导入本课,使得本课内容更具人情味。在新课开始时,我以幻灯片呈现了荣毅仁的图片,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位人物是谁吗?他就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这样既将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使学生对三大改造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荣毅仁这一历史人物,并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爱国情怀,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样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运用歌曲导入的方法也是司空见惯的,例如学习抗日战争时,可以用《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导入;学习抗美援朝战争时,可以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学习《民族团结》,可以用《爱我中华》导入;学习港澳回归时,可以用《七子之歌•澳门》导入;在学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时,通常会用《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导入。当然除了这些历史题材的歌曲外,当下的一些流行歌曲也可以巧妙运用,例如魏勇老师在教授《戊戌变法》时,就巧妙运用了迪克牛仔的歌,而且寓意深刻。他是这样导入的:“迪克牛仔曾唱到‘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那些往事已成沧海,可不可以重头再来?’这首歌唱出了世事的变幻,人间的沧桑,如果一个民族可以重来,我想我们也许会选择1898年作为重来的起点,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我们没有好好把握,最终让强国之梦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咀嚼这一段历史。”,这样的导入,在新课开始时,就使得学生对戊戌变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们对这段历史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影视资料导入,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导入方式大多形象直观,而且学生能够获取一些课外知识,提高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自我理解和历史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
总之,各种精彩有趣的新课导入,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们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互动。因此,设计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❷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做法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教学艺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 悬念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又如在教《秦的统一》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等问题。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 视听导入法。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 谈话导入法。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❸ 浅析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出现,犹如一夜春风,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或所谓的模式,都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因为无论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还是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史料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对连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教学就显得更难开展,然而没有史料的历史教学,肯定是空洞的、无力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重视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运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弱水三千”,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谈一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变化多样,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课堂绚丽多彩,听者目不暇接。然而无论怎样运用史料,必须要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学的运用必须紧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果是教师带领学生行驶的一艘木船的话,那么它最终航行的目的就是到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教学方法的春风再温暖舒适,也不能脱离核心素养这个目的,纵然风再大,也只能在“芦花浅水边”。所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必须体现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果史料教学中体现不了这些素养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再绚丽,也只是“绣花的小船”,行之不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史料教学,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经济大危机》这一课中,要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就需要合理恰当的运用史料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图片史料,展示“美国汽车长龙” 、“交易所前的拥挤人群”等图片史料,让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社会状况,用图片史料让学生感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美国社会的状况,利用直观的图片史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然后教师结合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谓“繁荣”的背后蕴藏的危机,在此基础上,展示“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图表史料和“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的照片史料,让学生讨论思考,从这些史料中分析危机爆发前,那种所谓的“繁荣”其实是虚假繁荣,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此基础上再次展示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母女的“对话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国贫富分化,以及各阶层工资比例的两段文字史料,然后同学生一同探讨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让学生利用历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同时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当然除了这些素养外,要让本课主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需要利用史料渗透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所以这一课,可以展示罗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对经济危机所应对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罗斯福在美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让学生们意识到只有把个人的价值同祖国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让学生们对历史事实、人物的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从而在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学的运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有的放矢,始终要围绕着历史核心素养这个目的,只有这样,在“芦花浅水边”的这艘课堂教学的木船才会行的稳,驶的远。
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都知道,史料教学的运用必须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需要慎重的选择史料了,可以说史料选择的类型和角度,直接关系到一堂历史课教学的成败,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我们如何选择,如何把选择的史料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扎实专业的素养,和敏锐的史料意识。而这种素养和意识不仅来自专业的学习,更源自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同仁都会感到,往往一堂课的知识点,都会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们一上某一课,要用史料教学时,第一时间也会想到这些“经典”的史料,可以说在这些
“经典”史料运用后,往往课堂教学效率高、气氛好,事半功倍,让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师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再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经济大危机》为例,如果让你用史料表现经济大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那么课本上的“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的照片、“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片、“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图表,这些史料虽然直接来自课本,但它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经济大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表现出的危机。相信只要上这一节课的教师,运用到史料教学,都绕不开这三个史料,它们就是《经济大危机》这一课的经典史料,所以一堂历史课史料的运用,不在于史料多么与众不同、多么标新立异,而在于是否符合一堂课的主旨和教学目的最佳完成,从一节的实际出发,这些史料就在我们身边,它往往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沧海”和“巫山”。关键我们要学会选择,这个选择,这个“曾经”和“除却”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学经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三、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正确合理的选择了史料后,不意味着就一劳永逸了,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基础、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史料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面对班级全体学生,采取不同的史料教学方法。而这个目的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史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实现。再以《经济大危机》一课为例,面对“后进生”,我们可以用“浅种稻”的方式,展示经济大危机下的图片史料,让他们回答经济大危机下,究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既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和其他同学一起探究后面的历史知识。面对“中等生”,我们可以用“不深不浅种荷花”方式,出示有关经济大危机原因方面的史料,让他们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经济爆发的原因,既可以把他们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又可以利用“中等生”这一班级最大的群体,中间带两头,活跃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用“深处种菱”的方式了,展示罗斯福本人以及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有关史料,让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并让他们学会评价罗斯福,这种史料的运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真正的“余力”,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通过不同史料的运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运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课堂的“湖面”上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慎重的选择史料,并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让史料教学的方法发挥到最大的限度。让教师和学生经过“种菱、种稻、种荷花”的耕耘后,经历了“沧海”和“巫山”,能在“芦花浅水边”欣赏课堂最美的风景!

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史料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❺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适当合理地运用史料,不仅可以减少学习课程中的枯燥感,同时还可以借古论今,引发人们对现代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史料引申到课程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史料知识 历史课堂 初中教学
史料是历史课程的灵魂,历史这门学科在史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没有真实的史料,历史课如同空壳一般,无法真正发挥教育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案例,更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并在课程中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一)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师都知道该将史料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然而,在“用多少”“怎么用”上却没有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师为了给学生多讲解些知识,往往选用大篇幅的史料内容,而忽视了与教材间的平衡性,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另一些教师则是把重点完全放在教材上,对史料的提及并不多,甚至是没有,致使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提不起兴趣,从而耽误了学习。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当
历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门科目,因此很多教师都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引用史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往往都是单方面口述的方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合理运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初中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当注意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史料都是由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组成,含有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学起来充满趣味性。同时,当学生对一件历史事件感兴趣时,会自发寻找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到武则天创造的大唐盛世时,很多同学都会产生疑问:武则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经历过什么?又是凭借着哪些能力,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师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也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就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历史、接受历史,并要从中领悟历史经验教给我们哪些道理。如,当教师讲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于昏庸无能,被列强逼迫着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时,学生就应该联想到,现如今的祖国虽已足够强大,但是还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每一个国人都应为祖国富强而作出努力,让丧权辱国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同样,当学生了解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样的历史故事时,也要学着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及经验,古学今用,这是学习历史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是传承而来,每一部分看似独立,却也是由之前的历史故事延伸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后续历史的铺垫。学生阅读课外史料,对历史会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课内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如,当学生学习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由于生性残暴,迫害了很多无辜百姓,致使秦国很快灭国时,就会很自然地理解为何汉高祖刘邦在治国时如此重视百姓之基。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鉴,才使得汉朝统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从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将史料合理运用到课程中的实施要素
(一)运用鲜活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史料的选择应当以课本教材为载体,在难度和内容上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符合教学目标,顺应新课改的发展。例如当教师讲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时,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那个时期的战役、谋略、人物等。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尽可能详细了解自己最喜欢的一场战役或一个人物,用一堂自习课的时间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扩大学生知识面。
(二)根据教材选择内容
史料不仅在内容上要进行仔细斟酌,在课程引入时也要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材内容晦涩难懂,通过史料来帮助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历史课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能还会带给学生更大压力,加重负担。
(三)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处于智力发育阶段,更易接受直观的、表面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材料时,应尽量避免直接从名著典籍中摘选,如《史记》《左传》就超出了中学生的能力范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选材料时应偏向语言直白的文章、图片或者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重自身对史料的积累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作为教学路上的引导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可以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在备课时对所教授的内容做好充足准备,更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课程中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爱读史、会读史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课程中也应当注意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史料既不会过多,破坏了教材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太少,使其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选择上,也需要教师多费功夫,不能晦涩难懂,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而且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史料,能大大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❻ 略谈初中历史课堂新课导入的几种方式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教学艺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 悬念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又如在教《秦的统一》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等问题.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 视听导入法.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 谈话导入法.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因为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不能安定下来,一些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之学生自身对历史不重视,还有家长的因素,因此对历史老师来说,采用适当的精彩的导入,比如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我平常上课采用的最多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一: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例二: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吗?我们这节课就学《秦朝的统治》。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再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来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这样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讲的内容上。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就是上课前把相关的历史图片出示给学生来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例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四课我是先出示美国的国旗,让学生观察图案有特点?上面的星星的横条各代表什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带象征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50颗小星星象征美国现在的50个州,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然后设问,如今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呢?通过这样导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下面的内容,自然有着兴趣。
四、故事导入法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有时候我就利用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
有时候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作为导入的材料。例如:用“一鸣惊人”导出楚庄王问鼎中原,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朝秦暮楚”导入“合纵与连横”。在讲到赤壁之战时,我用成语“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导入,请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讲到淝水之战,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来导入。这些成语故事虽然为学生所熟知,但是究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故利用成语导入,颇有新鲜感,而且饶有兴味,可以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
五、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导入法在课前一般由教师准备好录音带、音频、视频。如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课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歌颂了哪一项英明政策?”学生回答:“邓小平对外开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师可顺势导入本节的学习;在讲“九·一八”事变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如泣如诉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教师提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就可以接着过渡到“九·一八”事变的学习。
六、影视音乐导入
影视音乐导入就是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音乐,引导学生观察、聆听,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切入到本课教学,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从情绪上和思想上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前不久电视热映新版三国,我想到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但是对战役不感兴趣,如何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我就从网上下了一些三国的图片和三国的主题曲,把三国的图片制成影集连续放映,并播放主题曲,学生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如痴如醉,把学生带入到遥远的三国时期,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要求发言。可以说这节课的导入是相当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诗歌导入法
一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学生能齐读,效果更佳,可以振奋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里的内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进行导入,让学生齐读这首词,回答:秦皇汉武指的是谁?你对他们了解多少?学生很喜欢这首词,加深了对他们的文学熏陶,也引入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比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的认识和实践,在运用材料设置情境的导入方式中,有用于渲染烘托气氛,已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当然有些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总之,引之有法,引无定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设计导入,一定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如何导入新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