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构建趣味性带动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不要谈什么“高效课堂”,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收获的多就是高效!其他都是免谈,不要一味的杜郎口,孔子还说过因材施教呢!
❷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
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历史,上课能自主地去探究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关键所在
❸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
历史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通宵古今,还能够以史为鉴来让他们明白,现代生活当中的一切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出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对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师的所探寻的重要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作出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实现对学生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地位
历史学科是各个学科当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其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其被安排在义务教育的初中教学阶段。然而,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容通通记在脑海中,所以其在中考的考试形式当中是开卷。开卷考试形式的设置,使得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都会对历史学科产生错误认识,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中,“语数外”是三大主科,闭卷考试,最为重要;物理、化学是副科,闭卷考试,所以也很重要;历史、政治学科为开卷考试科目,开卷好得分,重要程度最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悲剧,教学水平越高的高中其录取分数也越高,这使得学生、家长都过分重视分数,在历史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情况出现。试想一下这样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实现高效?有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呢?因此,想要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校课堂,就必须要提高历史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地位,改变学生、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这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只有激发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主动地去吸收和接纳知识,历史学科亦是如此。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展开的。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因此学生根本提不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连对历史学科的正确学习态度都逐渐丧失。尽管教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很难与教师的辛勤付出形成正比,就更不用提高效教学了。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缺乏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历史学科中考的考试形式是开卷,相对而言难度较低;其次,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再次,教师教学方法死板,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失自然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想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就应该在备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为学生准备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构建起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
其实,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而开展的。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准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他们的历史知识教育。笔者以三个小的教学案例为基础,来阐述一下笔者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
案例一:故事教学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故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笔者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深刻的将相关历史知识记到了脑海里,笔者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话剧教学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要历史活动改编成了话剧,并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话剧当中来,性格外向喜欢表演的学生让他们演出,性格内向的学生笔者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进行话剧筹备。话剧演出时,笔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来观看,使他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而学生们则是在愉快的氛围内完成了话剧演出,并将相关历史知识牢牢的记在脑海里,总体来说此次教学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开放教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所以笔者在进行该主题的教学活动中以开放教学方法来进行的。在教学之处,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抗日战争资料,可以是一个抗日战争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抗日战争歌曲,总之是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都可以。之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们收集的抗日战争资料为线索,来进行了相关内容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没有收集到的资料笔者则是加以补充。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的认识到日本踏我国土、毁我家园的罪行,对于一些勇敢的烈士,他们为其落泪。对于日本军队一些罪孽深重的行为,他们表示出了愤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深刻感觉到学生们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去参观了抗日纪念馆,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此次教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阶段,只有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历史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会给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监理带来阻碍。所以教师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调动课堂教学起凡,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辩证角度来审视历史事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为以后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历史知识学习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❹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我们可将目标设置为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情感,通过对图片、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逼真感人的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让学生这种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动作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锢了学子的思想,既损害了儒学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秦的统一》时,设计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秦统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你最欣赏哪项措施?并说明理由。2、秦统一的各项措施有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现在还在起作用?这种开门见山,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教学便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鉴赏并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
❺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高果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这种备课方法,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级,同一节课要讲几遍,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得并不会完全一样的,两三遍后基本这个课是最精华的,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过来。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依赖于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学会了取水这一技能,也就不会依赖于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
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学生总说对课文、书本不熟,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了一下,每堂课预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让课代表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二,时间长了,课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强化训练,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目前对复习课来说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最快的途径。
应该坚持听校内外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或常规课,同学年的教师互相听课。各级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课堂要随时开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络这个研讨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发表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学方法,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学习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课堂的实效。
四、加强课堂上的管理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因为糟糕的纪律之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听到很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 迫使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说:“不要讲话”‘“要注意听讲”等。有时我们老师讲课就跟唱催眠曲一样,下午上课经常睡着一片。因此如果学生有溜号、睡觉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比如讲试卷的时候,念完题目后可以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让大家就一起回答。象这种情况让学生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让他们埋着头听课。要让学生的眼睛看着黑板、看着老师,耳朵注意听,手要在书上做记号、口要大声朗读、记忆。就像打麻将。麻将是我国国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谓“看着手里的,盯着锅里的”,两只眼睛肯定不闲着;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样样都要动手,有的人连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么牌了,这也是一种本事;口到,打麻将就图个热闹,一边打一边埋怨手气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见面,有什么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说了,玩麻将反而成了一种形式;有人开口就有人听,耳到自然不在话下。最后,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么是生张什么是熟张那是一定要计算清楚的,不然自己听了牌胡不了,还光给人家点炮就损失惨重了。有了这“五到”,你看有几个人打麻将不专心致志的?不仅专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个通宵都不成问题。人感到精神劳累,往往不是由于工作时间长,而是由于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将一样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难感到劳累。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虽然用打麻将来跟听课做对比有些不伦不类,但它们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实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调动起来,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想要成绩,你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什么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学生能学到东西就行。
②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尽量不让他们拉后腿。最好是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想办法不让他们在考试中落队。其实所谓的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堂堂清,我们要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拉的机会:例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检查或者抽查,发现完成情况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给予处罚。这种处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还要让他们挺难受,挺累的,让他们感到还不如写题了,下回就不想再受这种折磨了,当然,如果我们做不过来还可以请班主任配合,但是千万不要打和骂,别跟他们对着干,要讲法和艺术。其次他们的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想提高成绩还是让他们回归课本,课本是法宝,让他们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先决条件,绝对没有什么捷经可走,这些东西记不好,就学不好历史。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即课文中划符号,课文旁写评或注,还有课堂笔记。学生在听讲的同时,需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学会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既可以使学生听讲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从而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学习效果。
可是很多学生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同学,笔记记得非常认真,还拿一个非常好看的本子记,你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讲义还规范。但他们的成绩却不见得好。原因很简单,课堂上认真听课才是核心,笔记只是辅助手段。笔记应该记得比较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边听讲一边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东西全记在纸上,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这样本末倒置,学习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记笔记应该只记重点要点,要争取在心里把它弄明白,老师一边讲,要一边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如果是我们老师要求记的,最好给学生时间。这里我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笔记还是抄录在书里比较好,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在考试中方便查找和分析,与基本知识点相对应更准确,进而不失分。
五、无论怎样高效,最直接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试卷上。要答出一份满意试卷,培养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选择题重在正确率,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所占分值比重大。从近年的试卷看,选择题的难度值低,避免这部分的失分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解题时,须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
材料解析题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几个步骤: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读懂读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按设问要求结合教材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时,读懂发问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则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托已知材料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答案基本在书上。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列举题重在仔细,答案要准确、完整。适当运用目录、大事年表或归纳的资料。
这里还要注意应努力避免“两不”问题
所谓的“两不”,就是学生尤其是好学生易犯的错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有的学生基础都不错,拿到一道题目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确,最后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叫“会而不对”;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落四,不把话写完整,这叫“对而不全”。例如写错别字、不写单位名称等丢分现象。因此,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们培养高分的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考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快起来,说得实际一点就是做题的速度能够快起来。但这种心理造成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结果慌里慌张,前面的题还没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错得越多,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连原本会做的也做错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快脑不等于着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由不会到学会”是一个过程,再由“学会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为细致艰辛的劳动,考试的成败就看这些细节,要想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完成得完美,关键不是考试时的仔细、认真,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较真,对平时练习中的失误,要小题大做,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让他们将这些失误记录在错题本上,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再三反思,保证下次不再出错,不能让他们用“粗心”二字一带而过。书写要规范,答案要准确精炼,要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学生在考试中“会而对”。
六、养成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最好在好学生中提倡)
错题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说要贯彻“三个本”的概念:就是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用来理清知识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错题本用来理清解题思路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用一个错题本来整理错题。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认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题思路。中考中的题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绝大部分题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数知识点也是练习过的基础知识,只要我们复习好了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去思考就知道怎么做了,节约大量的时间来检查。整理错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总结中前进,没有总结,只能停滞不前。整理出有价值的错题好题,总结出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最后我再特别说一下初三的复习,怎么做效果更好一点。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鉴于初一、初二师资力量缺乏,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甚少,在这个复习阶段更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重点内容一节课仍上一课书,必要时当堂消化落实,非重点内容则上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节课再接着上。上课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要盯住学生,随时检查学生书上划书记笔记和课后练习及知识的巩固情况。也可以让班主任配合,决不能让学生落下,或学夹生了。
第二阶段,主题(单元)归类复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落实。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要么以单元为单位定期自出试卷,通过练题、讲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要么将重点知识具体化,分主题(单元)让学生熟读、记忆,逐人、逐题落实;理清线索,让同学结合学校自编资料跟着一起复习一遍,主要是已考过、经常考、以后可能会考的基础、重点知识,书本由“厚”变“薄”,知识跃然脑海中。这时期采用上当教学法挺有用的。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错,不要处处不放心,老是抱着、扶着学生走。要给学生思维冲击,在出试题时有意设计点小陷阱,诱发出学生易犯的错误,不要在练习前去指导、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练习后的讲评环节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的错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实际上就能显露了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再通过讲评纠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扎实了。
第三阶段,关注焦点、时政热点和重大周年纪念,小专题、针对性复习。
为了把教材学活、用活,还需要打破体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同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现世问题。近年中考试题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是关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启发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不可不记,也不能全部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必须要“死”去“活”来。有些知识点,只能“死”记。考试时,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记往的知识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翻饼烙饼”。学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❻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一、及时复习
脑科学研究认为,复习是有时效限制的,也就是说,抓住时效进行复习可以延长记忆的时间。反复进行几次复习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淀。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二天、一周之后和一个月之后是三个最佳的复习时间。
因此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每周的第一节课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周学过的主要内容,每月用一节到两节课的时间复习本月所学的内容。从教学实践看,及时复习的效果是很显著的。
二、确定目标
课堂上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所以在上新课前,老师要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老师设计的问题,这里展示的问题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自主探究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因此要指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要把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书上做适当的标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❼ 如何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技巧: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我们可将目标设置为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情感,通过对图片、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逼真感人的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让学生这种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动作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锢了学子的思想,既损害了儒学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秦的统一》时,设计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秦统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你最欣赏哪项措施?并说明理由。2、秦统一的各项措施有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现在还在起作用?这种开门见山,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教学便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鉴赏并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
❽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的论文
一. 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历史,上课能自主地去探究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一):用新颖多样的导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我常常采用如下方式:(1)用故事导入。例如,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讲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夫妇的故事导入。(2)用诗歌导入。例如,教《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用惠特曼歌颂林肯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导入。(3)用歌曲导入。如,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可以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4)创设情境导入。比如,教《全国大动乱》(即文化大革命)时,老师可以描述红卫兵批斗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学生给老师写大字报的场景导入。此外还有用谜语导入、用图示导入、用典故导入、用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导入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组织辩论赛激趣
我认为,展开历史辩论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的能力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如“辩论题一:有人认为,秦始皇功不可没,是千古一帝;有人认为,秦始皇过失巨大,是个暴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辩论题二:假如你是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一名朝廷官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修筑万里长城?请说出理由。” “辩论题三:有人说,改革比战争好;有人说,战争比改革好;还有人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战争并无好坏之分。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辩论题四: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出你的理由。”等等。
(三)表演课本剧激趣
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表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表演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不妨让学生多多表演课本剧。例如,学“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时,可以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秦孝公和商鞅,让他们用对话的形式阐述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学完“诸子百家”后,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情境题: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六人跨越时空聚到了一起,对自己及自己的主张进行了介绍,请同学们表演出来。我相信学生兴趣高涨,还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然后再表演。课堂上的笑声应该不断吧?
(四)讲名人故事激趣
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名人故事。平时上课,只要那篇课文中出现了名人,就要讲一两个那个名人的故事给学生听。例如,讲华盛顿诚实的故事,讲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讲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讲孙中山破除迷信、拯救中国人民的故事,讲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故事,讲曹雪芹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红楼梦》的故事,等等。名人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其实历史老师可以坚持每节课讲个名人故事给学生听了,一年之后,厌学的学生肯定会少很多!
(五)创设问题激趣
有时,我们可以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解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就设置了这么三个问题:(1)老师的弟弟大学毕业后,想去外面的城市找工作,你建议他去哪里?请说明理由。(2)老师读书时,曾看到这么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可老师今年春节去上海游玩时,却发现浦东比浦西繁华得多,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吗?(3)同学们发现,娄底有肯德基、麦当劳,涟源有开心汤姆,能让自己一饱口福。肯德基店、麦当劳店、开心汤姆店在中国的出现与21世纪初中国所做的哪件重大事件有关?这三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都认认真真地去阅读课文,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学生。找到答案后,就争先恐后地回答。综合多个学生的答案,就完全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堂课,正是因为老师设置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自主地探究、获取知识,老师只要稍作点拨就行了。
(六)开展各种活动激趣
历史活动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堂上,可以组织抢答赛、挑战赛、评价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故事会等。例如,学完春秋战国的历史后,就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讲与历史有关的成语故事;又如,学了三国的历史后,就可开展“我讲三国”的故事会。学完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复习,就可用抢答赛、挑战赛来激励学生认真复习和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另一类是课外,可以举办“历史手抄报”比赛、可以带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影片、可以
❾ 课改下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
一、精心备课,打实高效课堂基础
1.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①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②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项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基本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这一矛盾核心,这样我们都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 ③ 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进意义。
2.认真分析学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需要
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判断,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二、认真组织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1.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解释变法失败的原因,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⑴有皇帝撑腰,并得到部分读书人支持的变法是否成功?⑵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光绪帝支持的变法会失败?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这一信息。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2.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历史教材《大变革的时代》,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意义是什么?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变革的对象是谁?变革的动力是什么?变革具备了哪些条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曾经听过一堂年轻教师上的《张骞通西域》公开课,里面有个情节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前往西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几个表演的学生又是忙换装,又是忙看词,上讲台后由于地小人多,“汉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拢嘴。这样的课组织的不紧凑,看似热闹,实际是混乱,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这种“表演”,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帮助不大,学生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耽误了教学进度,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充实有效,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师要敢于“放手”,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我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作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