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课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历史课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21-02-26 19:43:54

①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② 如何有效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

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目标是灵魂,制定目标类似旅游地点定位,定位得准就;还要兼顾到以后的人生需求,“怎样摘到更好的果子”;教学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

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石。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普遍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注重了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学目标从预设到生成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燃烧,能力在教学过程形成,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目标最终要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能力目标着力于解决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培养的应该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现象,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目标是灵魂,制定目标类似旅游地点定位,定位得准就容易实现,否则将走向另一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坚持“准、实、细、远”的原则。准,即准确有度,出游首先要选所去远近适宜、适合自己的景点,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太大,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小,高大不易实现,低小不易产生动力,要考虑全面,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定位恰当准确;实,即实事求是,出游景点的确定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一些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要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学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细,即具体明确,体现不同的侧重点,从三个维度去展开,过程与方法是策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远,即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目标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
还要兼顾到以后的人生需求,“怎样摘到更好的果子”,以保持可持续性地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基础和现有学习水平,结合教学实情,做到以生为本、提升信息素养,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预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类似于自家出游的路线图,有目标、有环节、有时序等。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过程类似旅游,对应“景点、导游和游客”三个基本元素为“学科内容、教师和学生”,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达成后就有了结果,结果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在实施教学中,既重视结果,更关注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落实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
知识目标一般都是属于对一些概念的掌握,这些概念一般包括名词解释、算法描述、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计算机常识,属于学生应知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们各自有不同的方法,多数老师采用课程结束前复习提问小结的方法,也有的教师则是发放统计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实填写掌握情况。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复习提问小结的不足在于只能掌握个别同学的学习情况,不能关注全体;而统计调查表虽然可以体现体同学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也不能兼顾个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调查表方法把希望寄予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自觉性和对知识点理解的偏差都会造成调查表统计结果的不准确性。基于以上论断,对知识目标掌握情况的检验比较适宜采用在线小测验的方法,可以根据学习的进度组卷,每个孩子被赋于一个测试帐户,登录后可以看到自己以往的测试成绩,并参加
新的测试。每个孩子的考卷是随机抽取的,这样就提高了测验的客观性和测评结果的科学性。
2.落实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能力目标属于操作范畴,它是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出了要求。对能力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操作是否正确、熟练。但是学生要从不会操作到操作的正确和熟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技能目标的达成也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对学生的技能的评价,继而激励学生努力掌握操作技能。比如学生的汉字打字训练。常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到两种输入法,然后课上找篇文章让学生打几遍,根据学生的打字速度给出成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通过打字技能关,它是今后学生后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而打字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的,仅仅靠课上这种抱佛脚的方式就判断学生的打字能力并给出分数,说这节课学生已经完成了技能目标其实是个幌子,实质上是教师完成了这节课的技能培训任务。
3.落实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都遇到过这样令人辛酸的场景:某教师要求学生为班级制作电子板报,或者为某个研究性学习制作一个电子幻灯片。学生的热情度很高,但是当他们真的坐在计算机面前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一脸茫然。尽管相关的软件知识老师已教过,甚至于已经考试过,但学生活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却显得极为低下,制作的作品即使是外行人看来也很一般。在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机器的奴隶,而是要培养机器的主人和驾驭者,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独立人,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能力,才会将信息能力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所以说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技能目标的高级阶段,落实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标是航标,师生要以目标为导向,一起享受教与学过程。过程重在体验,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以阳光的心态启动学习,朝着目标奋进;过程关注创造,在基于真实的前提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并不断超越预设目标而重新生成和创造,以自信的心态创新学习;过程体现交互,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丰富性,学习目标的多维性,更适合学生与学习信息、计算机、教师、伙伴之间的多元交互、和谐共进,以主动探究的心态深刻学习;过程蕴含道德教育,教学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教学过程是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的,让学生以先成人后成才的心态面对学习;过程注重效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生成性如何,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让学生以科学求是、不断超越的心态去追求过程的精彩。
任何学科的教学,从最理想角度看我们往往是可以站在人类的发展需求角度来看问题的,在此发展需求的视野下产生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学习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等,都是一项项技术得以创新、发展的根本。因为技术的目的就是发展人、解放人、保护人,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之前,都要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技术,学习这些技术有什么价值与意义。然后,才是学习这些技术应掌握哪些软件功能和操作技巧。如果我们细细地品味,就不难发现作为需求的定位是针对“实际”的需要,它不是问题假设而是真实应用,它不是情景设计而是过程所用。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论教授什么内容,也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在课堂上就要有学习的目标。至少,目前的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依赖于目标的预设和相应的过程的设计。有时,很多教师也在想,能不能大体给学习指定一个范围,学生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比如网络,需要开发网站就发展网站,愿意电子商务就电子商务,或者一堂课,或者几堂课,到时你能够拿出个真实的成果来,它所起到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但是,我们的课标不允许啊,因为教学的基本衡量由它来决定,目前商业化的竞争已经突破了上世纪中期那样人可以自由发展的原始状态。所以,我
们不得经常不放下理想面对现实,一步一环节地去追求“有效课堂”,由此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然有很多局限,但是它可以产生效益,能够让学生更快速、更大容量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
总之,不论我们面对我们的现实课堂,不论发展我们的学科课程,我们都不要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既不能丢下理想也不能过于超脱,我们至少不断追求两者的结合点,寻找更多个性化、人文化、人本化的学与教的方式方法,让学习技术也是发展人、解放人、保护人,而不是反而为之。

③ 谈谈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四边形的认识 《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436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所以要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以下三点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三、通过情景图的教学,以及围一围各种四边形的设计,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其次,把握好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最后,解决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例1图、例2图、水彩笔、钉子板、纸剪的图形,七巧板。 一、找一找,说一说主题图。①问你看到图形了吗?(同桌互相交流并汇报。)因为我们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场景引入,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能培养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地引入课题。②点明主题。 二、涂一涂例1,(1)先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涂上喜欢的颜色。(通过学生动脑判断、动手涂色,使学生对四边形能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2)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涂好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归纳出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4)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几何图形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是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特别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四边形的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三、分一分(例2)。①给每两个同学发装着图形的信封,要求两人一组,把信封里的四边形分一分。(通过合作、动手、想象,使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四、围一围。(1)首先探索长方形的特点。 a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b并提出问题:谁围的四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观察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c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其次,探索正方形的特点。a问:你能把长方形的边变得都相等吗?b引导所有的学生围一个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c学生总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D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3)任意围四边形,并互相欣赏。(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采用先放再引的方法。先让学生任意围一个四边形,再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围四边形的过程中,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拼一拼。以小组为单位,任意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并帖出展示。 以上是我对四边形教学的一些思路,在设想中,我主要依据以下两条理念,提供给大家共同学习。 一、 教学中要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四边形后,要排的教学环节是给每个两人小组一些图形,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展开了,出现了许多分类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一举两得。

④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四、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⑤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看这篇论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1 世纪,随 着 信息 化、全 球 化时 代 的 到 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
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1997 年 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 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国际经济 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OECD)从 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 题研究。 2005年 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2002 年 3 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 ”
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 OECD 核心素养的框架。 尽管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 OECD 用胜任力,美国用 21 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参照国际组 织与其他各 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 终 身发 展 和 社 会发 展 所 需 要的“必 备”品 格 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
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学 习、可 培 养、可塑 造、可 测评的。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

⑥ 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制订和落实教学目标

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版的同教权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⑦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上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转载以下文章供你参考: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
华实高中 高芬华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尤其三维目标设定上的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盲点,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些现状的同时寻求一定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策略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 “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二、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 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但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问题却集中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重手段,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矫枉过正式的“以学生为本”培养模式,多数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诸如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等,什么火了就用什么,因材施教考虑的少。此外,过高、过空的思想教育灌输现象根深蒂固、屡见不鲜,“生硬联系”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于教师史学专业功底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欠缺。
而长期依赖教师已然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教师忽然之间的放手,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力不从心。
于是,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
课改理念下,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因为对三维目标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教学设计上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观。
三、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
1、整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认为这三者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何成刚 、秦立富 等纷纷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三维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等观点。这确实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思维。
笔者在第三分册《青铜时代与商朝》一课教学设计中,就曾出现过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割裂的现象。本课既要完成“是什么”——掌握商朝的历史概貌,同时还需要理解“为什么”——通过两重证据法在此课中的实际运用,体会商朝历史是怎样成为“信史”的。但在教学设计上先讲商朝历史概貌;接着讲授两重证据法,两者处理上泾渭分明,所谓的两张皮现象由此出现。
其实,三维目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借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过程与方法,需要借助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更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支撑”。
鉴于此,第五分册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关于中共成立这一目的三维目标,笔者初步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共的早期组织;知道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主要内容。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细节分析、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来的,深化了解国情,培养对党的感情。
整合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为:通过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细节分析识记中共早期组织和有关领导人物;通过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识记中共一大、二大主要内容,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及重大意义;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培养对党的感情。
2、技能目标要落实
“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好全忘记”,这一顺口溜形象地将历史课堂知识目标过重、技能目标不足的现象揭示。在所有的历史知识遗忘后,技能将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有力支持。
具体而言,历史学科涉及的技能有:“把整体表述的史实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把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归纳和比较史实,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如,第五分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就可以“近代中国各阶级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为主题,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让学生思考、概括,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事串起来,最后学生总结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历程。这样的知识梳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宏观的历史思维也大有裨益。
3、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到位
张汉林先生曾就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上一论、二论、直至三论,集中进行了阐述,指出“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与方法才是目标”, 明确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
因此,就文字表述而言,目标的撰写主语词是学生,可采用动宾结构,动词前可适当添加表示程度的副词。如:有老师在改革开放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设定为“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内容上稍显空洞,而且其表述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依然回归到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模式。反映出的是教学理念上的模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两者概念间的混淆。同样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老师设计为“通过思考、叙述自己家乡的对外开放成果,能将所学联系实际的意识。”主体为学生的意识就比较强。
4、情感目标要切实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育人始终应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叶澜老师在评述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件好课,第一标准就确定为“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见,这三维目标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这一问题上,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第六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分析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时,有同学提出:“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话语中满是对此判断的不屑和反感。历史课堂上长期呈现的单调的知识灌输,只注意“人事”不关注“人心”,如今已然是问题严重了。
此外,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是第一层次,简单说即为情绪。态度:“是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1是第二层次,即为稳定的情绪。价值观:则强调的是底线,决断时的标准。“当代价值观方面的一种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显示出多样性。”1
而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现状做调整。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在学生的情感体验未曾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刻意提升就容易出现前文中所述的学生的不认同。因为情感、态度、进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教师可就学生情况将目标分层,如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情感目标之一:对岳飞的爱、对秦桧的恨;态度目标:对为国为民的人积极肯定,对误国误民的人唾弃鞭笞;价值观目标:形成明确的善恶褒贬,是非决断。
综上所述,正如聂幼犁教授所言:“三维是一种观念上的透视方式,教学上它们依然是浑然一体的。”因此,课堂教学怎样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入探讨。但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执著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周仕德,《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历史教学》2004.12
②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基础教育》(沪)2004.7
③庞卓恒,《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教学》2003.1
④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⑤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⑥张晓华,《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试教通讯》2003.1
⑦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论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7
⑧何成刚,《历史课题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⑨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
⑩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

阅读全文

与历史课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