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十里埋伏是哪个历史场景

十里埋伏是哪个历史场景

发布时间:2021-02-26 10:59:02

❶ 十里埋伏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十里埋伏抄』是根据公元前二零二袭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里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❷ 长城抗战的历史场景对抗战有何影响,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版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权部分。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华民国与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而29路军也在此战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日寇闻之大刀队胆寒。

❸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项羽指挥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3)十里埋伏是哪个历史场景扩展阅读

1、刘邦

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项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❹ 十里埋伏是什么意思

就是十面埋伏.
顾名思义“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这场战争。

汉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使者命韩信、彭越与自己在固陵会师,联合追击项羽。此后的作战形势,基本上构成了对项羽军“十面埋伏”的战略包围。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五、六十万汉军重重包围,项羽十万楚军节节败退,退至距彭城东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时,就寸步难行了。

通过三年多的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终于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城厢。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有人认为,“十面埋伏”功归韩信,因为中国的那支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叫《淮阴平楚》。无论如何,这“十面埋伏” 都是对楚汉决战的历史再现。因为,《十面埋伏》 的琵琶曲又名《楚汉》,就是表现的 “楚汉战争”。

战争结束了,胜利者与失败者都已化为黄土,功过是非,荣耀屈辱也都过去。留下的只有后人的感叹:善用人者得天下;刚愎自用者只能落得悲剧的命运了!

❺ 十里埋伏是根据哪个历史故事创作的

出自楚汉相争这场战争。
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项羽的兵主要是楚地来的,所以在项羽的营寨四周吹奏楚国音乐,扰乱军心,又产生了成语“四面楚歌”,打败了项羽之后,刘邦军士回朝。

❻ 什么是十里埋伏

顾名思义“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这场战争。

汉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使者命韩信、彭越与自己在固陵会师,联合追击项羽。此后的作战形势,基本上构成了对项羽军“十面埋伏”的战略包围。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五、六十万汉军重重包围,项羽十万楚军节节败退,退至距彭城东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时,就寸步难行了。

通过三年多的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终于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城厢。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有人认为,“十面埋伏”功归韩信,因为中国的那支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叫《淮阴平楚》。无论如何,这“十面埋伏” 都是对楚汉决战的历史再现。因为,《十面埋伏》 的琵琶曲又名《楚汉》,就是表现的 “楚汉战争”。

战争结束了,胜利者与失败者都已化为黄土,功过是非,荣耀屈辱也都过去。留下的只有后人的感叹:善用人者得天下;刚愎自用者只能落得悲剧的命运了!

❼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哪个战役的情景

楚汉战争垓下决战。

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内战。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容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中起决定性的战役,垓下之战,刘邦胜利,项项羽乌江自刎,至此以后刘邦开始了汉王朝的统治。

(7)十里埋伏是哪个历史场景扩展阅读:

刘邦违背“鸿沟和议”,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垓下之战随之开始。项羽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阅读全文

与十里埋伏是哪个历史场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