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有那几课
14.钢铁长城
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6.外交事业的发展
Ⅱ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讲解类教辅书哪本好
我高二了物理一直用
《教材解读》讲解详细.例题特别典型,难度中等,物理老师也给我们介绍过
Ⅲ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是到第几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书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5课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37 第8课 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课 “走向创业年代的英雄”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课 “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第22课 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第25课 世界古代科学魅力的报告会
附录: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2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约500万年前至15世纪)
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有几单元,每单元有几课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回最可爱的人》
3课《土地改革》
第二单答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社会调研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
Ⅳ 八下历史详细目录(北师大版)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P1)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或参加第一届政协的54个政治团体,或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P9)
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
3、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参阅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
2、英雄人物: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称号:最可爱的人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参阅P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影”图)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书P20)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况: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到公私合营过渡
第5课 学习探究(一)
1、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P26)
2、5个民族自治区,最早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参阅书P28“自治区成立时间表”)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P31)
1、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地位: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P32)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失误的表现
(1)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3、失误的结果:是党在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失误的原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经验教训: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多积累发展经济的景仰。
三、国民经济复苏: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底开始复苏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P37-39)
一、发动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2、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3、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4、1966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形成林彪(1971年坠机死亡)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影响):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3、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有科学客观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1964年10月:原子弹 (参阅P42“原子弹爆炸成功”图)
(2)1966年10月:导弹,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氢弹(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4)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参阅P43“东方红1号”图)
(5)1949年:海军和空军
(6)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通常被成为“二炮”的部队是导弹部队)
(7)“两弹一星”精神(P45每课一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参阅P47“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图):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现在,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参见P49“历史性的握手”图)
第10课 学习探究(二)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P59)(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联系歌〈春天的故事〉)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开始,最早在安徽、四川两省)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外开放(参见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先开放经济特区,再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接着发展到开放经济开放区,最后逐渐向内地发展成现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优惠政策。
3、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4、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5、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P65)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参见P65“袁隆平在田间工作”图)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参阅P66“邓小平题词”)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世界冠军。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
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
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P76)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后又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2、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中国1991年加入。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书P79)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2、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重点知识汇总
学历史的关键是记忆,就是看书没别的办法。我建议你,一边看书,一边用铅笔划书,再用不同的笔,多划几遍。熟能生巧。祝你学习进步啊!
Ⅶ 八年级上历史北师大课本一共多少课
28
Ⅷ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
这就要去书店找了..
Ⅸ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考试科目有哪几课
呵呵,打算考研,这些最基本的信息都可以在北师大研招网上了解到啊版。历史属于统权考科目,你需要准备政治,英语一和专业课就好了。
网上也可以查到往年的公共课和专业课考试大纲,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登陆我们网站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