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照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急啊`~~)
在网上打上日照历史文化就能查到,我也是日照的,我的以经写完了,老师还很满意.
2. 日照的习俗
1、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烧门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4、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5、人胜节
《岁占》收录的古俗中认为初七是人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 日照历史
05年末全市总人口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10.44,死亡率千分之4.62,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5.82。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夏、商(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称东夷,周、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时为莒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
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史记》亦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西周到战国前期,日照地属于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徒都琅琊(今胶县县南),日照归越。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日照又属楚,后属齐。公元前284年(周郝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齐王奔莒,莒人立齐王子法章为襄王。公元前270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齐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日照仍属齐。公元前255年,楚又北侵,取鲁,封鲁君于莒。日照亦为楚国所占。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日照又归秦国。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日照为莒县之东境,属琅琊郡。
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西汉元帝时,封城阳荒王子光为昆山侯。日照之西半境(今五莲县)属昆山侯国。东汉时,废昆山国,日照更名为西海县。三国魏时,废西海县,并入莒,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初年,沿魏制。宋明帝失淮北,日照地区随莒县归北魏南青州东莞郡。公元529年置梁乡县,故址今东港区两城镇,属胶州东武郡。北周改南青州为莒州,郡县仍旧。隋代日照地属琅琊郡莒县。
唐代,日照地随莒县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因之。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仍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元代,日照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莒州。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日照属沂州府。1742年(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
1913年2月,日照隶属胶东道。1925年冬,改属琅琊道。1928年撤道制直属于山东省政府。1936年2月,隶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仍隶属该公署。1940年3月16日,中共领导下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1月,隶属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后四县联合办事处改为滨海各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日照隶属滨海专员公署。1944年6月隶属滨海区滨中行署(三行署)。1945年4月,滨海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46年7月,滨海行政公署改为滨海行政专员公署,日照属该署。1948年8月,日照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六专署,次年7月改称滨海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53年8月,又划归胶州专署。1956年5月,改属临沂专署。1984年4月,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建立。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仍隶属临沂行署,5月正式办公。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对外正式办公。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设区带县,将原属临沂地区的莒县和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同时成立东港区。1993年5月29日设立岚山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8月20日,成立日照开发区。1995年9月12日,省政府批复设立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重要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主要有中华武祖、周朝丞相——姜太公,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国民党中央常委——丁惟汾,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丁肇中,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等。
4. 日照有哪些历史遗迹
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丹土遗址、陵阳河遗址、齐长城遗址、莒国故城、刘勰故居、定林寺、五莲山光明寺。
5. 日照有多少年的历史
日照历史源远流长。夏、商时期属东夷.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周灭版商后,封少昊权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宋元祐二年(公园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谢谢采纳
6. 日照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姜子牙 姜尚,即春秋、东周时期的太公望吕尚(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避纣乱,曾隐居“东吕乡”(今日照丝山、石臼一带)。
姜姓,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
出生地: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门中:名门,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
出生年代:B.C.1211年,殷朝殷王庚丁八年己酉年八月初三日
岁寿:139岁,卒B.C.1072年戊辰年,周代初康王六年,周首都镐京死亡,陵冢位置,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km ;衣冠冢,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官职:周代天子国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
刘勰 《文心雕龙》的作者
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永嘉之乱,其先人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入梁出仕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间较久,后世因称他为刘舍人
王尽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始人。
丁肇中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祖籍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
许翰 日照县清代举人,著名书法家、朴学者。
许瀚,字印林,日照县虎山大河坞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中举。
尹相杰:歌手。祖籍在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前马庄一村。他于1969年2月15日出生在天津宝坻县。他的父辈兄弟六人,父亲尹德政是老大。
宋平: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日照市莒县大罗庄人。
还有很多,我觉得这些名气还比较大。
7. 日照为何而得名
日照历史源远流长。夏、商时期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
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金(南宋)翰林日照状元张行简在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到:
"大定二十四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喜不自胜,欣然命笔。
《山海经》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纪年》亦云:“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 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日照历史悠久,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属东夷,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设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民国时期,先后属胶州道和琅琊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40年3月,中共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隶属滨海专员公署。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9年6月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陶文化源远流长。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缕孔。如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遗址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绝,系珍贵文物。
日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
据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日照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上的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大羿陵、老祖象、东方神龙、老母庙、石鸡、石椅、石磨、日晷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遗迹。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一、历史故事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相传,古时没有日照城,现今日照城石臼所以东广大海面,原来是一大片陆地,石河县就设在那里。石河县所处的地域,渔有阔水,耕有沃土,是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县的人却为富不仁,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偷盗劫掠随处可见,拐骗杀戮俯拾皆是。
陆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龙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并提议:淹了石河县,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听,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东海龙王执行。
东海龙王奉旨来到石河县城。这一天,时逢石河县大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东海龙王便化作一个卖油的老头,设摊叫卖:“卖油啦,一葫芦头半斤,二葫芦头四两。”他这么一喊,马上围上一大群人。
这时一个小孩走过来说:“老爷爷,你这样卖不折本了吗?”东海龙王心想:石河县还是有好人的。龙王此时收了摊子,把那个小孩叫到身边说:“孩子,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告诉你一件事,三日内,这里将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见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眼红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记住了,千万不要回头。”孩子听了,很吃惊,他把龙王的话记住了,天天到县衙前看那石狮子。
再说东海龙王把到石河县考察的情况向玉皇大帝做了汇报,玉帝听说石河县好人坏人都有,不知如何处置。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议玉帝降旨,让石河县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县善良的人家查访清楚,然后托梦给他们,让这些好人避开水祸,把坏人都淹死。
这天夜里,石河县善良诚实的人家同时做了一个梦,让他们三天之后跟着一个小孩跑。大家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各自做了准备。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县衙门前,见那对石狮子眼睛红了,便按照卖油老头说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听后面狂风呼啸,海浪咆哮,电闪雷鸣,就像在屁股后面追赶他一样,他也不敢回头拼命地往西北跑。
当跑到一个山岭上时候,风停了,浪静了,他回头一看,偌大的个石河县不见了,成了一片汪洋。大家聚拢在山顶,往东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大地。大家对着红日欢呼雀跃,庆幸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这些人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变迁兴废,建立了一个新城。因为大难以后,时逢红日东升,人们就把这个新城叫做“日照城”。
二、历史名人
1、姜太公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2、吕母
吕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作为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率领大军打破县城,杀死贪官。天凤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义军归附“赤眉军”。
三、历史古迹
1、孙膑书院
孙膑书院亦称九仙书院,靴谷书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览区内,仓敖岭西麓抱犊峰下,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此为齐国军事家孙膑聚徒讲学之处。
2、定林寺
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约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现已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