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如何渗透

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如何渗透

发布时间:2021-02-26 05:12:09

⑴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全世界兴起“国学热”。“国学”一度成为传统美德的代名词。对于“什么是国学”,目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来看,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由于对国学的普及和推崇,如何发挥历史课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学教育,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是我们历史教师迫切思考的问题。教材是历史课教学的主线,许多优秀的国学思想都渗透在历史教材当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
一、民族气节,荡气回肠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繁衍生息,逐渐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古人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来就崇尚气节的高尚与坚贞。每当人们谈论起气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置生死于不顾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们,因为正是一代又一代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而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高风亮节和英勇行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如战国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离歌,走向刺秦不归之路;西汉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果赫赫;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气概,打击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宋代岳飞,精忠报国,面对国土的沦丧,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屡战疆场,大败金兵;明代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祖国的海疆边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
二、天下为公,死而后已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不懈的追求,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公而忘私。“天下为公”是孕育民族魂的精髓,是缔造两个文明的基础,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支柱,是创造大同世界的前提。中国要和谐富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与国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一心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康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心忧天下的“天下为公”的精神,正是我们时时应当践行的。
如:三国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诸葛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勤俭持家,廉正公明
常言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轨奢”。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以勤劳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常言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代无极知县郭允礼“居官座右铭”一则。廉正公明是为吏之道的底线,是社会公平的砝码,“包青天”是百姓对廉政公明的真切期盼,社会呼唤公平,社会需要清廉。
如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俭廉正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的于谦,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始终保持节俭,廉洁的美德为世人所崇敬,他在延安担任教育厅长及自然科学院长时无任何特殊化,建国后已年逾七十,衣着仍是补了又穿,穿了又补,饮食仍是小米玉面为主,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洁美德得到升华。
四、修身知礼、仪达天下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华民族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人民自古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⑵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课题实施方案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交流,运用。而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场合中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⑶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

看这篇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如果不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育的这种应试性很难改变。
二、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说文》:“文,错画也。”王筠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也。”“匕,变也,从倒人。”甲骨文(化),从人一正一倒,有倒人为正,二人相顺不背之意。即变正相顺,含有教化的意思。文化构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这种情景,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传统之演进”)
(2)博大精深。
比如学术上有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都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具有世界影响。诗歌创作上,周代就有了《诗经》,后来有了《楚辞》,以后有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不断创新。小说方面,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戏曲方面,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还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尤其是关汉卿一生写了杂剧63种,比写过36个剧本被称为世界大戏剧家的莎士比亚还要早300年。绘画方面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稀世珍品。雕塑方面有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雕刻。有秦始皇兵马俑。书法方面,有东晋“书圣”王羲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圣”张旭、创立颜体的颜真卿、柳体的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创“瘦金体”,元代赵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响深远。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领5000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诗书礼乐、百工技艺。随后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国的丝绸、生铁炼铸技术以及农产品、手工业品,便沿着这条商路源源不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地。之后,四大发明也通过阿拉伯人逐渐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特产瓷器、茶叶、草药等不断输往南洋、南亚和非洲国家。日本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初,大规模输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日本的文字则是在东汉中国文字输入后,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唐代日本先后派120多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我国,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回去传播使用。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也受我国古代文化影响很深。迄今在世界各国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占素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根文.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孟长玲.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7-38.
[5]汪霞萍. 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D].苏州大学,2011.
[6]逯成武. 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李爱真,曲爱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J]. 神州,2011,26:180.
[8]陈志刚.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1:46-51.
[9]张洪潮. 西学东渐下的自我观照——梁启超的传统文化观浅析[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02:36-40.

⑷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如何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当中 (一)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通过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主观思想把历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其实这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教师缺失了创新意识,思想老旧,方式老套,不能把历史文化知识的精髓真正地教给学生,造成学生对历史文化丧失学习兴趣,对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教学义务,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通过多种自由开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耐心与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学好历史文化,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历史知识中,深度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内涵,引用各种历史典故,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向学生讲述传统美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积极学习传统美德。此外,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启发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例如,化解同学纷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消除矛盾,分辨是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深度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之后,教师还应该找准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机智,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时,教师可以借此发挥,为学生讲解一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然后借此告诉学生荆轲具有一种忠义、执着、不畏强暴、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再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刻意强调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这可以展现出我国明朝初期强盛的综合国力和航海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热情。 (四)采取合适的手段与方法
在找准切入点,认准恰当的时机之后,教师还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不断地增强传统美德的渗透效果。
1.史论结合,触动学生的心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传统美德的渗透,首先应该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单调的说教。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某一历史事件反映出哪些问题,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说话,以此引出相应的美德或传统,进而渗透到学生的脑中。例如,我们前面讲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断尝试新的治水方法,表现出他有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敢于打破传统与权威等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做到启发学生,有时学生并不是不能理解某一问题,只是缺乏老师的点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就算记住也不能真正理解,而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自发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情况,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质疑,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不同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在问到是否应该无条件的尊崇长辈的意见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要理性对待,不能盲目地崇拜与遵从。
2.评价历史人物:在进行完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讲解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在学生可以深度理解、感悟这一人物事件时,品评此历史人物,让学生判断分析历史人物所具有精神品质,以此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其道德修养。又如,在学习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列举出黄继光、董存瑞等多位民族英雄,让学生感受舍己为人的民族情结与爱国精神。总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历史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入到历史教学中,为我国传统美德教育做出新贡献~

⑸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就不好鉴别,不好东西是占大多数,应该是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理念的东西做为标准。比如独立思考,崇尚科学,反对各种形式的迷信。

⑹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这个说难也不难说易更不易,毕竟中华传统文化被XX党革命了,而且还反反复复地被破坏,但每位中国人的生命深处还埋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上古时期女娲补天泥土造人的神话依旧流传至今,《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名著依然印在大众的记忆中,
然而要想在课堂上参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知道传统文化源于何处,以下的粗浅阐述还需你的思想观念有个颠覆性的认识。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在神的护佑下,由历代明君圣主开创历史,奠定铺路,历经几千年延绵不绝流传至今,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带来辉煌。
中国对佛、道、神的传统信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的传统信仰是神建立的,文化是神传给人的,这是不可改变不可扭曲的事实,因此佛家、道家、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告诉世人什么是佛、什么是道、怎样做人,使人的道德水准不至于下滑得太快。
要想在历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升起对佛、道、神的正信,破除无神论狭隘的邪说,这是关键,然而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在社会里,人心糜烂、浮躁恶毒、冷漠自私......在这样的氛围里去说神真的存在,讲神传的文化,他们会怎么看待呢?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神的护佑,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使命和安排,为了在最后这糜烂的社会,没有了对神佛的正信,使人们疯狂的追求金钱、物欲,酗酒、吸毒、赌博、乱性、沉溺网络游戏、迷恋小说,宗教魔变,道德大滑坡......这末法末劫之时救世主来到人间拯救那些还能称得上是人的善良之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让人守住心底的善良,读懂救世主来世救人的真机,而非人的高级动物便是随着红色恶龙被打入无生门在地狱之下偿还业债永永远远永无复出

⑺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提出几点供商榷: 教师要有较好的古代文学的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是个人能力。 2、教内师要有鉴别传容统文化的优良特质的能力。这是个人素养。 3、历史教材要涵有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历史教学,教材是根本。 4、引导课外阅读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国人最缺少阅读,爱好文化快餐。而优良传统文化往往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5、借助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生诞纪念日、传统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等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如何渗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