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典故里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专冠.
所以是蔺相如。属
怒发冲冠
nùfàchōngguān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 大发雷霆 怒形于色 怒火中烧
[反义] 喜不自胜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用法] 多指激于义愤。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2. 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哪个典故
出自《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典故:陈圆圆曾入宫,后为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弘遇所得,又转赠给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妾。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陈圆圆被俘。吴三桂出于私恨,遂引清兵入关,反攻北京,复得陈圆圆。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全诗巧妙地将吴三桂、陈圆圆同吴王夫差、西施联系起来,同时又运用不少史书典故入诗,从而使诗篇笼罩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节选)如下: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译文如下:
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
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
像闪电般扫荡黄巾平定黑山.哭毕君王和老父亲再和她相见。
《圆圆曲》是长篇叙事诗,全诗组织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照应,多用曲笔,叙事、抒情、议论交织在了一起,虽以陈圆圆、吴三桂的离合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也揉合进了明末清初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为开头八句,写明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吴三桂勾结清兵攻占北京,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句切中吴三桂要害,并以此句为全诗的主旨。指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陈圆圆而降清的。
诗一开篇就借“鼎湖当日弃人间”代指崇祯之死,然后就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破敌收京下玉关”,极斩截利落。兴兵的名义是为崇祯报仇,然而骨子里却另有怀恨。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之妙,一在于对仗精整,以众形独,以素形红;二在于下句“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它不是靠夸张取胜,而是一针见血以事实胜雄辩,“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实是吴三桂本人也不敢正视的。
为一已私情牺牲民族大节及全家性命,其行径比较《史记》中为护璧冲冠一怒的蔺相如和将行剌秦王“怒发上指冠”的荆轲,毕竟太卑微,出以吴三桂口吻的“红颜流落非吾恋”,辩解显得无力,“哭罢君亲再相见”的举止于是显得做作虚伪。
3. 怒发冲冠的成语典故
怒发冲冠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ù fà chōng guān,意思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这时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示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沙汀《闯关》:“他怒发冲冠,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儒林外史》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4. 怒发冲冠的故事
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很珍贵的国宝一一和氏璧,就写信给赵惠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与之交换。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把璧献给秦王后,发现秦王根本就没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就假说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趁机从秦王手中收回璧。
这时蔺相如靠近殿柱,愤怒得头发都竖直了,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他告诉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头就和这璧玉一起碰碎在这柱子上!后来,蔺相如终于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了赵国。
(4)怒发冲冠是哪个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怒发冲冠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ù fà chōng guān,意思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沙汀《闯关》:“他怒发冲冠,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怒发冲冠的近义词:
1、大发雷霆
大发雷霆是成语,拼音dà fā léi tíng,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例句:对这种少有的拖延,他大发雷霆;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
示例:考试没考好,爸爸大发雷霆,打了我一顿。
2、火冒三丈
火冒三丈,读音huǒ mào sān zhàng,汉语词语,指火势大,也形容愤怒到极点,怒气特别大。
出自:出自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示例: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3、怒火中烧
怒火中烧,读音是nù huǒ zhōng shāo,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自:古龙《长干行》:“这时见四个师弟非欲置自己和师父于死地,不由怒火中烧。”
示例:一见到伪劣商品,人们就怒火中烧。
4、怒形于色
怒形于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nù xíng yú sè,解释为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示例: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
5. "怒发冲冠"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蔺相如
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 释 冠:帽子。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示 例 沙汀《闯关》:“他~,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近义词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典故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6. 成语大全:怒发冲冠的历史人物是谁
怒发冲冠的历史人物是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内)
【成语】:容怒发冲冠
【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示例】:~,凭栏处,潇潇雨歇。 ★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词】: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7.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典故里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所以是蔺相如
8.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说谁的典故
原文:
京师陷落。
李自成大军入占京都。
吴三桂恰似无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飘荡。就在这无所沉浮的波涛中,他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儿,一想到她的命运,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圆圆难道真的要出事?不,不会……还是先别猜,说不定没人能找到她,她命大……
破天荒头一遭,吴三桂在大军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下,竟然不去想如何进退,而是一脑子陈圆圆,他甚至没有想到母亲与家族会如何……
相约如梦,誓言如风。
梦已逝,风已去,人却依然活在心中。
吴三桂不能没有陈圆圆,若圆圆有个三长两短,我将……我将怎么办呢?
吴三桂依然在想着陈圆圆。
三天后,细作从北京带回了父亲的书信。
三桂我儿:大顺军陷城,为父与众臣已归降。家中无事,陈圆圆亦平安无事。儿可准备投降大顺,但须观大顺如何待明室降将。
吴三桂轻松地出了一口长气。“圆圆平安无事”最是令人快意了。
降李自成?如果李自成真有天子气像,那自然要降,否则我吴三桂还能到关外降清?我或当梁山好汉不成?
他对投降大顺并无反感。改朝换代的事,谁又扭转得了?良臣择明主,飞鸟择良木。万一将来李自成不信任我了,我就与圆圆遨游山林去,这打仗还能当日子过……?
吴三桂的心松驰下来,他在静候佳音。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家中又来了一封信,短极了,字迹亦潦草颤抖:
三桂吾儿:父事大顺,勿忧,儿保重。陈圆圆单骑奔辽东寻你。
父字
奇怪的是,大信封中竟有一方丝巾,内含一绺青丝——圆圆的头发!
她既然来找我,为什么要留此青丝!?
这种男女永决式的剪青丝为念,吴三桂感到大惑大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吴三桂立即伏案回书:
父鉴:降顺儿甚赞同。父信中说圆圆只身匹马奔辽东。何曾见其踪迹?如此轻年少女,岂可匹马出门,父亲怎么能如此失算?儿实不放心,盼再告。
实际上,这是吴襄骗儿子的。
他想让儿子对圆圆死了心,就当圆圆死在乱兵路上了。大顺李自成、刘宗敏抢走圆圆,能说吗?况将来三桂还要投降大顺,这君臣关系怎么处?父受刑掠,也不能说……如今只有用言语安慰一些,盼到太平时日再说吧!
谁知次日即三月二十六日,吴府管事吴禄深夜逃出吴府,听说吴三桂的军马就在丰润时,他即连夜奔丰润而来。
来到吴三挂帅府,吴禄即刻求见吴三桂。
吴三桂听说是家中管事吴禄,立刻召见。
吴禄带来的消息使吴三桂目瞪口呆!
家产被李自成籍没!
家父被刘宗敏严刑拷打拘执!
家族人被软禁!
最为让吴三桂受不了的是:
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
吴三桂一下子失去了反应——他感到大地颠覆于一日之间,究竟是怎么了?
圆圆、家父、财产、家族……
他觉得一股热血骤然冲上头顶,几乎要倒下去了……他强扶起书案站定,他满脸通红,一直红到发根,鼻窦由于内心激动张得大大的,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条深深的皱纹从紧咬着的嘴唇向气势汹汹的下巴伸展过去……他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这样的目光使身边的侍从们大为惊慌,都害怕起来。
吴三桂牙齿咬得咔咔直响。骤然间,他转过身抽出兵器架上的斩将刀,突然发出一声只有听到过一只受伤的狮子的吼声的人才能想像得出的喊叫:
“李自成——!刘宗敏——!”
一刀劈下,书案即一声巨响被从中劈开。
众将闻声,哗然聚来……吴三桂只觉嗓子眼儿发甜,一口鲜血吐了出来,跄踉几步躺倒在地上。
众将纷纷围上来:
屋子里一片慌乱。
良久,吴三桂才悠悠醒来,他没有滴一滴眼泪,但眼珠红丝遍布,血充瞳仁,他见众将围在自己身边,向他们挥一挥手:
“各回营帐,容我思虑片刻,两个时辰后大帐议事”。
“那将军您……”
“我没事!”
众将纷纷走了。
吴三桂闭眼沉思:怎么办?进,李自成军已驻山海关。退,往哪里退?投降李自成?不,绝不能!我的圆圆,我的爱妾,我的美人,当初我为什么没把你带上随军出征,为什么让你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家门,如今贼人进入京城,圆圆已身陷魔爪,被李自成蹂躏,她那娇弱之躯,怎禁得住这帮贼人的践踏,李自成,刘宗敏,你们这帮猪狗!
吴三桂由陈圆圆发展到对李自成大军的全面仇恨,夺我爱妾——刑我家父——籍我家产——毁我皇室——逼杀皇上……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到李自成、刘宗敏身上,和这样的贼匪怎么能共事——那么,肯定要与李自成为敌了?是的,肯定为敌了!
如果与李自成为敌,那么就要赶快摆脱丰润这个危险地带。大军出京,丰润即日可下,这个地方地势平平,无险可守,明明是坐以待毙……当务之急,是必须先找个立足点,再图复仇根本,杀死仇家!
“传参军方献廷、胡守亮两位大人。”
吴三桂向书房外喊话,他需要这两位参军为他谋划一处立足点。
“方献廷,胡守亮参见将军!”
话音刚落,二人推门而入。
噫!来得如此之快?吴三桂看了他们一眼。
“参见将军!”
“二位请坐!”
“谢将军。”二人坐定说道,“我二人并未离开,我们一直守在营帐书房外面,只等将军商议大事。”
这真是两个见事极快的高明参军。
方献廷是原辽东巡府的公子,与吴三桂意气相投,其父死后他不做别的官,专门赶来为吴三桂作高级参谋,吴三桂甚为欣赏此人见多识广,二人无事不谈。
胡宗亮是军中谋士出身,也是吴三桂的作战参谋。他精通满语,足智多谋,尤其在实际战争中会随机应变,常有奇谋妙计。
吴三桂非常高兴,向二人一拱手:
“方、胡两位兄台:方今大势已明,我与李自成、刘宗敏不共戴天!但急需找一处地方驻扎屯兵,目下之计,不知二位有何高见?”
“吴将军所言极是,我二人早已想到一处地方——”
“什么地方?”
“山海关!”
吴三桂手一劈道:“我也如此想!刻不容缓,连夜回师北上,一切到山海关再议!”
一个时辰后,众将聚集营中。
吴三桂手捧尚方宝剑,脸色肃然,在营帐中来回走了几步,正色宣誓:
“诸位将军,这是大明先帝赐我的镇辽尚方宝剑!而今我军回师勤王后未几,闯贼已攻克帝京,灭我泉社,逼杀皇上,刑戮大臣,焚掠皇宫……我父被刑,家产被抄,爱妾被夺!国仇家恨,今日集于一身!我誓与闯贼李自成、刘宗敏周旋到底,不杀此贼,誓不为人!请将凡愿跟随我报此国仇家恨者,留!凡不愿复仇者,走!”
满帐一声吼:“愿随将军复仇!”
“好!我军连夜北进山海关,攻取山海关,再作计议!”吴三桂立即分派了行军次序。
一个时辰后,八万大军开出丰润。
这支大军在黑夜中无声无息向山海关扑去。
9. 怒发冲冠的历史人物是谁
怒发冲冠的历史人物是蔺相如。
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专度愤怒。
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属赵国有一块很珍贵的国宝一一和氏璧,就写信给赵惠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与之交换。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把璧献给秦王后,发现秦王根本就没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就假说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趁机从秦王手中收回璧。
这时蔺相如靠近殿柱,愤怒得头发都竖直了,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他告诉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头就和这璧玉一起碰碎在这柱子上!
后来,蔺相如终于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了赵国。
10. 怒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这时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