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错别字历史有哪些

错别字历史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2-25 21:35:18

⑴ 错字来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字的来历和演变可谓是渊源流长回,字的含义更是惟答妙惟肖,而在今天,大街上的文字写得五花八门,好多成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这不,今天的语文作业就是——在生活中找错别字,还没出门,就有发现:方便面包装袋上写的广告词“美食美客”(每时每刻),看着像错别字,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出了家门发现一家理发店的门牌上写着“顶头上丝”(顶头上司)本来这个词的意思是直接管人的领导,这一来却变成了头顶上的发丝,让人哭笑不得。继续寻找,又发现一个小吃店上写着“无饿不坐”(无恶不作),原来是一个饭店为了吸引顾客,故意把字写错,如果不看字,真难以想象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多远,又发现一个精品店上写着“隔墙有尔”(隔墙有耳),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笑话:说一个招牌上写着“北京欢迎您”,可能做工不好,过了几天,“您”下面的心字底没了,变成了“北京欢迎你”,又过了几天,“你”字旁边的立人没了,又变成了“北京欢迎尔”,一查字典,在古代,尔就是你的意思,你能说它是错别字吗......

⑵ 历史上有哪些用错别字造成重大失误的故事

1930年来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联源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尔后,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很快就拟定了一份调动部队的紧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昼夜兼程,直插沁阳,与阎锡山部会师……..”
谁知这个撰写命令的作战参谋官,做事粗心大意,把沁阳的“沁”字,多写了一撇,写成了“泌”字,这样一来,集结地点“沁阳”就成了“泌阳”。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阳”这个地名,这泌阳却在河南省的南部,离湖北省只有几十公里路程。当时湖北省还是蒋介石重兵驻防之地,在那里集结当然对冯阎联军不利。冯玉祥这支奉调集结参战的部队长官,接到奉调军令后,非常惊讶,怎么到泌阳与阎锡山部会师?但是因为冯玉祥平时治军颇严,军令如山,故他不再向总部询问,立即带领部队星夜赶赴离真正会师地点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阳。
阎锡山部队按预定时间赶到沁阳,左等右等,眼看会师时间已过,还是看不到冯玉祥部队的影子。立即打电报询问冯玉祥,才知道奉调的部队已经奉命挥师南下,背道而驰,赶去泌阳了。而蒋介石的部队却已经在湖北集结,这里离泌阳很近,眼看就要被蒋介石部队重兵包围。冯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战计划已经来不及了。

⑶ 中国从古以来,地方有哪些错别字和简易字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还有比较新的错别字:
例如:前三版人民币,贰角贰圆把“贰”都写错了;家乐福牌匾中,“家”少了一撇;

⑷ 史上最著名的五大错别字:谁还没有写错字的时候

天下第一错别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别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别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别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⑸ 错别字古代故事

历史上五大最著名错别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错别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别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别字——“流”
错别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现最多的错别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别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最令人叫绝的错别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别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别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别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别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⑹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错别字

曾经展品被游客偷窃,警方破案神速,被领导赠与一面旗子,其中捍卫的捍写版了“撼”,其实权撼字特别容易出错,很多高考生也常因为这个字失分

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康熙为何多写了一横呢?有导游忽悠说康熙当时寓意他的江山更加稳当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图为花港观鱼,据说康熙与乾隆一样喜欢到处留字,特别是错字,他们写错后让知识渊博的人作出解释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图片显示为“此山?太祖之墓”皇帝爱写错别字,黄陵上也有错别字,很多书法家也喜欢写错别字,特别是“?”这个字

最具有哲理的错别字--“流”图片中“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原来是任督刘坤为了营造气氛。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这是一幅对联,亮点就在于富字和章字,“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出头,表示文章通天

图片中流字少一点反而在字上多一点,专家猜测刘坤寓意欧阳修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碑林——“碑”字少一撇,出自林则徐之手,有人猜测林则徐知道禁烟运动之后乌纱帽就没了,所以写下此字。

⑺ 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小明做错了作业,因为他把做作业写成了做做业

1.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殡仪馆?老师一直都不知道…
(仪 容)

2.昨晚左眼皮跳个不停,当时就觉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夹被扒走了
师评:孩子,你已经这么大了吗?
(凶兆)

3.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
师评:一字之差,养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该赶快去养牡蛎?会赚到翻哦…
(致癌)

4.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师评:好吃吗?鸡粪?
(鸡块一份)

5 .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夹到,真倒霉
师评:老师很好奇——谁的肛门这么大…?
(钢门)

6.逛完花市后,我花钱买下「贱男」,准备带回家过年。
师评:发音正确一点,「剑兰」会哭的…

7.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
师评:历史老师要我转告你「等下上历史课,皮给我绷紧一点。
(凶)

8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
(优)

9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康庄大道」上,我们要坚定方向…
师评:此路可继世界八大奇迹兵马俑之后,登上第九大奇迹。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1、)“再往后!”县官叫道,犯人就往后走了一步。“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再往后!本官问你为何不答!”“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了公堂了。”
2、)三个犯人站在县官面前,县官对第一个犯人说道:“你!翻斤斗!”第一个犯人愕然,只得翻了个斤斗,县官大怒,吩咐左右打其15大板;这时师爷小声说道:老爷,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县官又叫第2个女犯人道:你!也氏!女犯人无奈,也翻了个斤斗,县官又生气的打了她15 大板,师爷又说:老爷,应该是叫乜氏。县官道:早说嘛!呵呵。他刚准备问第3个犯人时,师爷说道:老爷,此犯人名叫新釜。县官道:哈哈,幸亏你提醒,我刚才差点把他叫做亲爹了呢!

有一位中学生老喜欢写错别字。放暑假他去农村体验生活,住在房东老大娘家,老大娘十分关心他。有一天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爸爸妈妈,我现在住在房东老大狼家,和老大狼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都把我咬醒……

⑻ 错别字形成的历史原因

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中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以必穷之数也,古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⑴孙氏这段文字,讲了三点:假借产生的原因、假借的运行机制和假借的效能。
关于假借产生的原因,时贤也颇多说法,列举几种如下:
经本植先生认为:“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⑵
冯振先生认为:“然声音之变至繁,文字之数有限,故能宣之于声音语言者,未必能一一造字以代之。则势必有但有其音而无其字者,此有音无字者,若始终但宣之于口,则亦已矣,有时而必欲笔之于书,则其势又不能不借声音相同之字以代之,此假借所由起也。”⑶
许威汉先生认为:“通假字的产生,是表意制汉字同它自身的基本职能相矛盾所决定了的。汉字同它自身的基本职能的矛盾是通假字产生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⑷
徐侃先生认为:“假借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二:(一)汉字是象形的方块字,上古造字之初,无论据会意、象形、指事、形声造字,都是有形可象的(后世学者一致认识到,六书中的假借、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这里置之不论)。而有些事物或概念则无形可象,造不出,有音无字,就只有假借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意义。(二)上古字义,为捡便宜而借。”⑸
周祖谟先生说:“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象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⑹
孙氏、经氏和冯氏主要从汉字和所指事物的对应关系上来考虑假借产生的因素,他们认为如果按照字和所指对象一一对应这种逻辑来考虑,文字总有穷尽的时候。而许、徐、周三位则是从汉字的性质以及汉字的造字机制上来考虑假借产生的原因,认为“有些事物或概念则无形可象”,“只有假借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意义”。
我们认为,关于假借产生的原因,以上几家的说法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是还不够。我们认为探讨假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还应该从汉语的记录方式上去着眼,从中得出假借产生的理据并对假借和通假这一汉字学的现象做一下重新的估价。
我们知道,词和字是不一样的。词的本质是概念,“义”是语词的本体,即是“我”(这个“我”是认知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普遍情况下指群体)根据对该事物(此事物既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思维活动等)的认识而作出的对该事物的一种指证性的判断,这个判断是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其实就是词义。这个“义”不言不书,只在我心,无声无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义”的存在。这个“义”要想彰显出来,或借口耳以相传,口耳是诉诸听觉的,是靠声音的发出和接收来完成这一运作的。这个时候,这个“义”是靠我们的声音来显现,声音是它的记录方式;或口耳不足以明,欲诉诸书面,也就是借助人的视觉系统来明晰这个“义”,这就要靠书写,状其形、摹其意以明之。这个时候,形象、形体就是它的记录方式。因此,语词有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以音记词和以形记词。
生民之初,不立文字,传谕授受,有赖口耳,闻声以知义。也就是说,语词的最初彰显和明辨方式是音,语音是语词的最初形式。因声而知义,闻声以辨义,意义的表达和区辨都是通过语音完成的,并且通过语音也能够完成,这也是先民之所以能够“不立文字”的一个重要前提。语音成了语词最初的记录方式和明辨方式,因声显义,以声别义。这也是汉字产生之后假借能够确立和运用的一个最根本因素。
后来物类日繁,交际日广,或地域殊隔、或年月久远而须有寄,于是文字不得不生。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从文字学的一些著作看,一般把文字的产生归因于语言记录功能和交际功能的需求,如裘锡圭先生即认为:“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记录语言的时候,如果有关条件都已具备,文字就会出现”。⑺王凤阳先生在其《汉字学》一书中也作如是观。这些原因无疑是文字产生的重要因素,但我们认为并不全面。我们认为文字之所以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人们感觉到单纯靠语音已无法满足凸显和辨别语义的需要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新事物必然促使新语词的产生,可新词未必一定有新音,在社会发展、新的词汇不断产生的状态下,同音现象就会越来越多,从而使得“因声显义,以声别义”这一区分方法不能再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在“因声显义,以声别义”这一语言的记录方式无法单独承担其职能的前提下,文字应运而生。
生民造字,象形以示事,这个“形”可以是具体的形象,如“日”、“月”、“水”、“火”、“山”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标示,如“二”、“三”、“上”、“下”等;还可以是会意的,如“休”、“闻”等。其形如其象,其形如其事,其形如其意。如果我们给汉字的产生历程大致划分阶段的话,,那么在汉字产生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们充分运用了“因形知义”、“以形别义”这一方法原则,即由口耳相传时代的单纯靠语音来明晰和辨别语词语义一下子转为单纯靠字形来明晰和辨别语词语义了。在汉字产生的这一阶段中,因汉字形体的显象功能而使得“以音别义”这一语言的记录和明辨方式被弃置不用。因语词的不十分发达,“以形别义”这一记录和明辨方式暂时取得了字词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字有定词,词有定字,因为语词在口耳相传时代已经是音义结合了,这就使得这一阶段,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义。应该说在这一阶段里,汉语的字词完全二合一了,字就是词,词就是字。直到今天汉语的字词一体观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于此。
可事实正象上述几位先生说的那样,“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例如一些事物名称,象鱼、鸟可以据形造字,以形示义。可该物类中的具体物种,我们是无法据形造字以明之的,还有一些语气词、心理动作词等等,这些词汇或者无形可象因而无形可拟,或有形可象而无法以象明义,“单纯靠字形来明晰和辨别语义词汇”无法彰显它的功能。
出于区别和明晰语词语义的需要,人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阶段即口耳相传的阶段,如上所说,在这个阶段是“单纯靠语音来明晰和辨别语义词汇”的。而在汉字产生的第一个阶段里,汉字不仅起到了“以形别义”的作用,而且字词合一了,字词合一证明着字与词都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口耳相传是一种口头的诉诸听觉的表达方式,书面的表达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表达方式,为了更好的在书面中明辨和凸显语词语义,就将口语中的语音辨义原则运用到了书面表达中使之成为一种记录语词的辅助方式来弥补单纯靠字形记录和明辨语言的不足。这样,汉字产生第一阶段里有定音的字也就变成了单纯的记音符号,也就是孙诒让所说的“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传统文字学或汉字学就将这一现象叫做“假借”。梁东汉先生说:“假借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这一点出发的,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可以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⑻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假借的出现是明辨和凸显语词语义的需要,是语言两种记录方式交互作用下的一种结果,其运作机制正象孙诒让说的那样:“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这样,以音记词在被弃置不用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了并且一直和以形记词共同承担着记录汉语语词的职能。由于汉字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以形示义的视觉符号系统,表意是汉字的主要职能。形声字的大量产生一方面是汉字本身表意职能所决定了的,另一方面也是以音记词和以形记词这两种记录方式共同参与汉语记录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进一步彰显了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特性,“使汉字集中地走向表意兼表音”。⑼
古人在记录汉语语词上,表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语言记录方式的一种深刻的认知和运用。在汉字研究中,一直有“通假”和“假借”的分合,一般认为假借是造字,通假是用字。其实这种说法是汉语字词一体观的影响,以词为字,以字代词。无论用字假借还是造字假借,它们都是运用了以音记词这种记录方式来凸显和辨别汉语语词语义的。假借造的字和通假用字都是纯记音符号。有人认为通假是古人写错别字,有人认为是古人刻意存古,王海根认为:“在古代,明明是本有其字,而著书立说者偏偏不用,却去假借一个音同字或音近字(包括双声韵彼此联系着的字)来代替,即是说他并非有意无意之间写了错别字,只能说刻意存古罢了。” ⑽杨春霖则说:“先秦时代的人,使用汉字极不严禁,完全从语言出发,竟把表意的字当作纯粹的记音工具。” ⑾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使用文字是为了更好地记录语言,当然是从语言出发了,不以语言为依据的文字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了。正是因为汉字不断地修正本身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它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不是古人的刻意存古和不严谨,而是古人对语言和文字关系以及怎样更明晰地记录语言的深刻认知。
从这个角度上讲,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是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的。而之所以有假借这样的名称的存在,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否认了汉字可以作为记音符号这一根本的事实,而假借这一现象存在本身却正向我们昭示了汉字其实也可以作为记音符号这一事实。不管是通假还是假借,借和被借之间,都是同音或者音近,没有语音不同而能相通的例子。采用有定音的文字作为记音符号能够凸显和明辨汉语语词语义。
运用文字作为记音符号,“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起到了“节制汉字无限制地发展” ⑿的作用。但也如郑玄所说:“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⒀

【注释】
⑴孙诒让《籀庼述林》卷十,转引自龙异腾《基础汉字学》[M],巴蜀书社2002年11月版,118页。
⑵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20页
⑶冯振《说文解字讲记》,冯振文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365——366页
⑷许威汉《“通假”质疑》,马天祥、萧嘉祉合编《古汉语通假字论文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103页
⑸徐侃《“假借”与“通假”初探》,马天祥、萧嘉祉合编《古汉语通假字论文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13页
⑹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M],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225页b
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版,2页
⑻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版,121页
⑼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版,153页
⑽王海根《试论古汉语通假》,马天祥、萧嘉祉合编《古汉语通假字论文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04页
⑾杨春霖《古汉语通假新论》,马天祥、萧嘉祉合编《古汉语通假字论文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111页
⑿陆宗达,说文解字概论[M],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版,64页
⒀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132页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研 541004)

⑼ 历史上有哪些很著名的错别字哪些景点又有哪些错别字呢

比如说康熙曾亲笔题名“避暑山庄”,却在“避”字里面多加了一笔。

阅读全文

与错别字历史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