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知道额鲁特蒙古族的历史
准噶尔汗国成立后,准噶尔、辉特部人口锐减,几近灭亡。由于清朝的缘故,余生的准噶尔不敢称自己为准噶尔,而称厄鲁特,久而久之。便忘了原来的准噶尔之名。今日额鲁特主要分布在今伊犁昭苏、尼勒克两县,以及塔城额敏县。
一,在准噶尔汗国死亡前夕,准噶尔汗国大台吉达什达瓦在内乱中被杀,其妻带领部众归附清朝,清将其安置在热河,即今天河北承德一带。1764年,清调迁其官兵五百名,安置于今天伊犁昭苏县,编为左翼设三旗,被称为上三旗,后每旗又分为2个苏木。他们便是今天昭苏县六苏木额鲁特蒙古。
二,清灭准噶尔战争,准噶尔部众四处逃亡。后来,清朝开始招抚他们。陆续归附的准噶尔人被安置在今天伊犁尼勒克县,编为右翼,设五旗,被称为下五旗,后划为十个苏木,他们是今天尼勒克县十苏木额鲁特的祖先。
三,清另外又在塔尔巴哈台安置十苏木额鲁特,他们主要有四部分人组成,即明嘎特、巴尔鲁克、察哈尔、哈斯古特。塔尔巴哈台山地区原为辉特明嘎特部的领地。其部众大部分在战争中被杀害,遗众被清朝编为二个苏木。1765年从乌鲁木齐调迁准噶尔大台吉噶尔藏多尔济部众一千户额鲁特到塔尔巴哈台,编为四个苏木(噶尔藏多尔济参与了反清的战争,后在内乱中被杀)。又将陆续归附的柯尔克孜人,编为一个苏木,被称为哈斯克特苏木(现为第十苏木)。再加上前面讲过的察哈尔苏木(现为第九苏木),被称为额鲁特八苏木。后来八苏木额鲁特又被重新划分为十个苏木,史称十苏木额鲁特。其中1,2,3,4,7这几个苏木被称为明嘎特蒙古,他们是辉特明噶特人的后裔。而5,6,8苏木被称为巴尔鲁克蒙古,他们是准噶尔人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1865年,由于战乱,厄鲁特人大部分一度迁居阿勒泰,其中有三苏木留居牧地,在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躲藏起来,故称巴尔鲁克蒙古)。这部分蒙古人成为今额敏、塔城、托里一带蒙古族的祖先。历史上由于战争等缘故,十苏木额鲁特一部分迁居它地,故在今阿勒泰和乌苏等地都有额鲁特人的少量分布。
㈡ 清朝历史中爱新觉罗*额敏身世如何请回笞
没有这个人吧。 爱新觉罗·媚,2001年02月01日生于北京,中英混血儿,中国新声代优秀毕业生。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㈢ 托里县的历史人物是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山区,东至内塔城市,西连裕容民县,南与乌苏县相望, 西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与额敏县交界,地处东经82°28′一85°20′、北纬44°58′一46°24′之间,东西最长180公里,南北最宽162公里,总面积21300平方公里。
托里县地势中间高,边缘低。有达尔布特河、乌尔雪勒特河、恰勒盖河、苏吾尔河等河流。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多风雪。
㈣ 新疆有哪些历史名人
1、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版人,中国汉权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细君公主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她先后嫁给爷孙两辈乌孙王,语言不通,胡俗难耐,思乡不已,刘细君的一曲《黄鹄歌》唱的连汉武帝都“闻而怜之”,因隔年遣使厚赠慰问。后人创作的汉曲大都以细君公主的琵琶曲为哀怨基调,可谓和亲公主的千古绝唱。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细君公主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便去世了。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把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军须靡。
㈤ 我的家乡在额敏,需要一篇写家乡美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额敏
我的家乡—额敏,是新疆西北一个边陲小县城,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喧闹,但也有许多迷人的风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还是美丽的额敏广场。
春天的时候,花儿们绽开了可爱的笑脸,花园里姹紫嫣红,颜色应有尽有:吉祥色—红、如意色—黄、还有洁净的白、心旷神怡的紫……品种繁多,各式各样:有艳丽夺目的步步高,火红的串串红、娇嫩的美人蕉……整个广场绚丽多彩,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
到了炎热的夏天,柳树、榆树、杨树枝叶繁茂。杨树笔直笔直的,像一个个哨兵似的在保护着美丽的额敏广场;柳树低垂的柳枝,像一个个小姑娘柔顺的长发;榆树,近看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远看像一个个绿色的大蘑菇,三三俩俩的人们在大树底下休闲的聊天、乘凉,可舒服哩!草地绿茸茸的,远远望去像大块大块的绿鹅绒地毯。到了晚上,广场灯火通明,各种彩灯闪闪发光,整个广场更加热闹和迷人,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大人们伴随着广场舞池中的音乐在翩翩起舞。
秋天的时候,小草渐渐换上了黄衣,杨柳脱去绿衣裳,穿上了朴素的黄裙子,秋风轻轻吹过,金黄色的树叶随风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上下飞舞,之后,投入到大地妈妈的怀抱。此时广场的花池里更加光彩夺目:菊花开得非常诱人、“仙人舞剑”精神抖擞、洋芋花雍容华贵……他们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冬天的广场更是景色宜人,小草悄悄地钻进大地妈妈温暖舒适的怀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洁白珍珠毯”。雪花在天空中纷纷飞舞,像一只只洁白的小蝴蝶。小朋友欢快的玩耍,有的开心地打雪仗,你追我赶,有的在专心致志的堆雪人……。这一幕幕快乐的情景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广场周围的树木都穿上了雪白的外套,小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欢快地唱这一首冬天的赞歌。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美丽的额敏广场,我长大如果能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愿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㈥ 额敏和卓是在苏公塔里吗听说1993年他复活了!怎么回事
按现在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人死而复生的
额敏和卓,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是吐鲁番历史上的统治者和精神领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他生于公元1694年,去世于乾隆42年(1777年),享年83岁,吐鲁番阿斯塔那人。曾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因供被封为郡王。
额敏和卓世代居住在鲁克沁。原来臣属于准噶尔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清军西征准噶尔
额敏和卓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脱离准噶尔部,率众投归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在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后,于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
现在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南2千米处的开阔台地上的苏公塔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1793年任协办大臣,加恩赏戴三眼花翎,先后三次去北京朝觐,乾隆、嘉庆皇帝赐宴款待,赏赐黄缰,优礼有加,享获殊荣。额敏和卓病故后,次子苏莱曼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
额敏和卓在晚年与次子苏莱曼修塔立碑(额敏塔)。“以垂永远,可以名教”。其目的如碑文所说的:
苏公塔[2]
是为了感谢清政府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真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
额敏和卓晚年安居在家时,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就萌发了塔的念头,以表示自己万世不渝的念头。花费白银7000两修建。塔建成以后,额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分别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刻下了碑记,表达他们对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
㈦ 跪求新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15个
高昌抄王阚伯周
准噶尔部葛袭尓丹
土尔扈特人首领渥巴锡
盛唐诗人李白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大辞典》作者麻赫默德·喀什噶里
喀喇汗朝时期著名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十五世纪杰出维吾尔族女诗人、音乐家阿曼尼莎汗
清代名将准噶尔部人阿玉锡
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精神领袖额敏和卓
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小和卓
晚清宗教领袖、史学家毛拉木沙·赛拉米
哈密回部首领哈密王额贝都拉
爱国民主人士,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建人包尔汉
宗教知名人士哈孜·艾买提
差不多了吧,有十六个了,够数了
㈧ 额敏县的历史沿革
秦代,额敏县境及附近一带属塞人和呼揭等部的游牧地,皆隶属匈奴。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汉、晋、南北朝时代,额敏先后属乌孙、柔然、高车势力范围。
西魏至隋代,西突厥汗国建立。
唐王朝时期,设瑶池都督府,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额敏境内设匐延都督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宋朝时代为西辽统治。辽国贵族耶律大石1130年率部来到叶密里(额敏)河流域,建都叶密里城。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建立政权—西辽王朝,称哈喇契丹。
1218年,成吉思汗灭西辽。
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三子窝阔台占领有也密里河流域、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其都城就建在额敏河上游(今也木勒牧场的格生村),以河定名为“也迷里城”。
明朝末年,准噶尔部游牧范围扩展至额尔齐斯河流域。
乾隆二十年(1755),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1918年,新疆都督杨增新上书北京政府,在塔城县额敏河上游增设县治,以额敏河定名为额敏县。
1945年7月29日,三区军队攻克额敏县城,成立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结束了国民党在额敏县的统治。额敏县政府隶属于塔城专区行政公署。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额敏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0年4月1日,改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为额敏县人民政府,同时废除千户长制。
1952年5月,托里牧业中心区从额敏划出,成立托里县。
1954年3月,额敏县人民政府改为额敏县人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