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试举例说明: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人物
第一,要充分了解事件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内下,是不一样的.
第二容,分析写历史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依据当时社会的感官去写某件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物.
第三,充分比较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辨别真伪.
⑵ 怎样理解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超越现象与五种社会形态演进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一,社会形态的发展回规律具有普遍性:答①社会形态的性质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对应性;②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递进性(从低级到高级)。
第二,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具有特殊性:①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形态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殊性;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形态的演进道路各有其特殊性。
日耳曼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鄂温克人: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⑶ 历史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历史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因而具有与哲学认识等其他认识过程的共性;
同时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是人类历史而非其他,因此它又有特殊性,相对哲学认识而言,它又是一种特殊认识,具有特殊的认识规律。
一般说来,造成历史认识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原因,主要并不在于主体方面,而在于客体的特殊性。 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历史认识的客体不能直接呈现在主体面前,供后者直接观察、解剖、实验,以获得对客体性质、特征的认识,而只能通过对史料这一形式客体的认识去尽可能地接近原本客体即历史本体。
这个特殊性就导致历史认识只能是相对的,即无法求得绝对的客观真实,即使是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获得比较准确的答案。
这个特殊性还导致历史认识必须经由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价值性认识等阶段,或说历史认识过程。由上述部分构成,即首先要对史料进行批判考证、去伪存真,对所获得的相对正确的事实进行一般描述,然后再深入前述历史表象,探讨深层的因果关系即历史规律,从特殊中抽象出一般,最后给予揭示出来的历史现象及深层结构以评价,这是一个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不仅是史学主体之历史认识的基本顺序,也是人类历史认识史的几个顺序阶段。
⑷ 如何理解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历史的概念
历史是什么呢?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处在相异时空环境下的人会给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一词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难,似乎超过了其他任何语汇。直到今天,围绕这一概念的讨论,仍然处于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状况。从学理上讲,这种现象实属正常,恰如歌德所说,“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会随着怀疑一起增长。”
A.历史一词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国内比较权威的史学理论著作认为,历史一词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它指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研习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
第二,它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过程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
第三,它指历史学这门学科,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页。)
如果将这三个层次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的话,可以认为,历史包含着两个基本要素,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和人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这也就牵涉到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2.西方史家论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学认识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以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著称的人,他不轻信传闻,力求使自己的叙述与事实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历史学家一样,他也将历史学的道德垂训功能摆在历史写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篇,修昔底德阐明了自己写书的目的,“我的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8页。)看来,作者是想借记述雅典国家的兴衰成败来劝戒后人,以史为鉴。比如,他经常以当事者的口吻创作长篇演说辞,实则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脍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修昔底德极力赞颂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兰克的史学认识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兰克所创建的“兰克学派”以客观主义史学著称。他们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就怎样去记述它。在兰克所处的时代,历史学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后人称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当时的历史学家往往对自己的学科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受过严格历史学专业训练的学者认为,只要通过一端时间的整理过去遗留下来的史料的科学工作,历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彻底、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兰克和他的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等传世之作。表面上看,兰克学派似乎作到了将个人的主观因素完全排出了历史写作,而在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兰克一方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却历史具有规律性。他以一种典型的精英史观向世人宣称,整个历史都是上帝的手笔,在神意的导引下,帝王将相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了历史。所以,兰克学派历史学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关乎社会上层人物的一举一动,底层人物则被排除于他们的历史视野之外。尽管在形式上,兰克学派遵循的是客观的科学的制史方法,但从根本上讲,这些全都是服务于其“精英史观”、贯彻其主体意识的。
C.克罗奇的史学认识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奇是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闻名。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相反,不依赖主体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历史是不存在的。(克罗奇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页。)在克罗奇看来,认识者通过主观感知和个人需要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
(克罗奇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第14页。)而其他多余的、游离于其视野之外的历史则是虚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这里,相对于客观历史而言,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D.柯林武德的史学认识
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历史哲学上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决定了他的行动、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运动。“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柯林武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所以,历史学家必须研究人类行动背后是思想。继克罗奇之后,柯林武德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总体来看,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历史学科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动。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而历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又必须依赖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出具体而深入的解释。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绝对排斥人的主体活动,这在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大显著特性。将历史学科建设成类似纯自然科学的模式,似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规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才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没有必要那样做,从现实的角度看,处在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要求具有批判意识的历史学家根据以往的所谓客观史实重新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彩阐释。
4.历史认识的相对性
A.历史认识的相对性的含义
历史认识就本质而言是相对的,相对性的含义在于认识对象比其他科学认识对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选择性、非重复性和非直观性;历史认识主体处于历史普遍联系的总过程中,对历史客体的认识活动不能纯客观地超出自己具体的、时代的思想水平,倾向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历史认识的绝对性只存在于某些关于具体史实的单称判断,或者代表着人类历史认识无限发展的承继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历史认识相对性的基础上才可能深入探讨历史认识与其他科学认识的共性,客观地谋求各门科学间的借鉴与结合。
B.对历史研究者的要求
历史研究者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潜在意识、知识特性和其他思想观念倾向在何种程度和意义上映射在自身的历史认识的结果中,以及如何对待这种成分,进而,需以更大的关切注意史料中渗入的他人的主观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极影响。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认识结论时,注重追寻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论性前提本身的特设性和假设成分。最后,对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历史认识,放弃认识已经终结的意识,在现实的基点上随时准备投入历史的再认识。(以上参阅赵轶峰:《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⑸ 正确的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何为正视历史,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历史事件,有些事情是历史的必然,没必要过关争论,也许史书的不一定对,因为历史毕竟是有胜利者所书写的,但是有一条“以史为镜、传承文明”才应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很多人都仇日,我也不理外,可是当我们真正用历史来衡量的话小日本还不够格,就以民族为例:元朝时期,当局对汉族实行三不存二的屠杀;清朝初期,当局对汉族也是三六九等;再看五胡乱华,汉民更是十不存三。同样对外战争中又有多少民族在战火中灰飞烟灭。没有人知道,我们之所以仇日,因为我们这段历史理我太近,更因为书写那段历史得是我们的先祖!滚滚的历史长河,在永不停息的流淌。不要去批判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说话的权利。对待历史事件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综合的评定。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要怎么做。有人说你这是在和稀泥。对就是对,错就错。问题是我们谁都说不清那段故事,在争论有意义嘛?争论不如总结,学习和总结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现在的问题!过去的和未知的不是靠争论能解决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古兴亡后人评。真正关注历史的人从不争论历史。
再此给大家提个建议,观看他人的历史论贴时不要过于激动和愤怒,以为那些只是我们个人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所发表的,因为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不同,有分歧是必然的!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才能增加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⑹ 怎样回答历史特点,特征和意义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⑺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被改编的现象
历史人物改编有利有弊,
好处在于,它宣扬了中国古代各类历史人物,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大家了解历史的兴趣。
“我们这一代人玩着《三国志》《真三国无双》长大,这些游戏剧情与历史典故相关却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培养了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来自一家IT公司的高越说道。
⑻ 怎么了解历史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版当下时代的权映射。
3、学会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物,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⑼ 你是如何看待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取向。一个是周王朝的没落,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制度的改变。周内王朝是奴隶容社会,而春秋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最显著的是奴隶地位的上升,鲁国有条政令就是鲁国人要是遇到鲁国人沦落为奴隶,一定要买下来,回来政府报销。还有孔子的“始作俑者”,正是说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用人俑代替奴隶殉葬的现象。一方面是人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神权的减弱。
除此之外,还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打破了之前的旧贵族阶层。包括后来的商鞅变法,让秦国产生了大量的新贵族。
总而言之,由神权过渡到人权,有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正是春秋争霸的主要原因。而中央集权只是一个原因,却并非是决定因素。
用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⑽ 如何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现象
落后就复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制这是中国历史学家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的得出的经验教训。纵观中国历史,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这里说的“落后”不能仅仅指经济落后,他应该包括全方位的落后,除经济落后外,在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民族意识、文化价值取向等等各个方面均为落后。
如果仅仅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落后就会挨打,是不全面的,也是立不住脚的。
(10)如何理解历史现象扩展阅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人民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建设还非常落后。但是,我们依然进行了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是一场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17个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联合国军队;
与军事装备相对落后的中朝两国军队作战,但是,尽管我们经济落后、装备落后,我们却打赢了这场战争,打出了军威国威,这一仗一下子打出了中国六十多年的和平。
从此后,尽管我们的经济建设还落后,但再也没有挨过西方列强的打。美国有人给出了答案,他们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