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品德历史题材如何教学

品德历史题材如何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25 15:04:48

A. 品德与社会 历史类活动怎样设计

查、现、联: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组织教学三步曲
历史是“永恒且具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高年级的品社教材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出现,这打破了原有的学科逻辑,而且由于历史知识的既往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儿童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那教师在课堂上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将久远的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从而完成品社课的德育目标?在积极的实践及反思后,笔者认为,在品社教学中组织好“历史题材”的教学,达成德育目标,必须处理好三步曲:一查,课前相关资料细搜查;二现,运用媒体显现课程内涵;三联,体现为要联系生活与整合知识。
一、查,课前相关资料细搜查是组织好“历史题材”教学的基础。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这种“今人看古人”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执教《新国家 新气象》这一课题时,我本想直截了当地播放录像片断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或是运用典型的人物事例介绍来培植孩子的爱国情怀。但最终我都摈弃了这些教学设计,因为我想给孩子一把“车钥匙”,让他们自已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用他们自身的智慧来点亮我们的历史课堂。于是,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去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应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①收集前,分工好,要指导。“要指导”,是指收集渠道和方法的指导。学生往往把收集信息误解成网上查查,书里翻翻,像我校有一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如果统一布置学生上网查找信息,可能把学生引向网吧等不安全的地方,造成家长甚至学校不必要的负担。查找资料既要有效又要安全,真正有效的信息是往往来自学生身边的人、事、物,教师应据此紧扣学生可以触摸到的生活进行指导。可利用回家路上进行观察,如“新旧对比,你发现路边的建筑物有什么不同?”;可在家附近采访,“爷爷、奶奶以前的生活怎样?”,尽可能利用市区的有利条件搜集,如可以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城市展馆等参观,了解晋江的历史与未来。对收集渠道和方法进行了指导,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学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提供了契机。这样得来的信息,不仅真实,而且更有意思,学生更愿意交流分享。②收集时,任务少,自明了。“任务少”,是指教师保证分配到每个学生收集的信息渠道要广,信息量要少而精,少到能够让学生“自明了”的程度,因此要求老师和学生要将有关的资料的大要求细化成小问题,达到把多方面的小信息汇成大资源的效果。③收集后,整理好,有主导。“整理好”,是指教师要对学生收集来的信息有所整理,删繁就简。我们都知道课前充分的指导可以使课堂更具效果,而且搜集、查找、整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教育、养成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
二、现,利用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是“历史题材”教学的重要手段。事情总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走近历史,如何让他们走入历史,被历史人所打动,被历史细节所震撼?媒体技术是重要手段,“纸上得来终觉浅”,利用媒体加强直接性,把一些超越时空界限的事例展现给学生,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如教学《为祖国争气的铁人》时先与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王进喜被称为 ‘铁人’? ‘铁人’这些豪言壮语说明了什么?”后适时播放影片,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成道德认同,进而构筑起个体的品德。教学《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画面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教材上图片的是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对于学生来说是遥远,陌生的,教学时如果单从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感知,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此时利用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的盛况,亲耳听听毛主席那极富感染力的湖南腔,这时历史就活起来了,学生仿佛亲身参加了一次开国大典,不但知道了祖国生日的由来,而且感受到国庆活动的隆重、热烈和喜悦,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老师能再讲讲当时的奇闻逸事,比如在这普天同庆的开国大典的日子里,毛主席穿的却是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更不同了,德育化人走向无声。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它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精彩。

B. 如何在品德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几千年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当前中学生中仍然存着道德观念淡薄、思想行为失控,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丰富教学资源,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探索素质教育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中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如何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从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节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恰当地运用古诗,并配优美的音乐引入新课,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同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下能解,则非师矣。”虽然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其内容却散在于教材具体的章节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粒粒皆辛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做教学的有心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人。“问渠哪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言传身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的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1.运用成语故事,使学生轻松学习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和人们的经典语言,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祖先的聪明才智。运用成语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2.利用名言警句、典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内容是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材内容理论知识有难度,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难,如果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名言警句蕴含智慧,发人深省。人教版教材将恰当的名言、谚语等列出时,特别注意使用了中华传统的格言和古代思想家的名言。据笔者统计,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共收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谚语约90多条,其中,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优秀伦理精神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约40多条,例如在七年级《日新又新我尝新》一课中就列出了5条。名言警句浅显易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光芒。教师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典故等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启迪学生的思维。
3.巧用诗词,使教学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如果能用诗词为载体设计一些练习,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学生已学过不少的名人佳作,教师应善于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例如,讲到维护人格最重要时,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七年级坚强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时,可引用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 如何提高品德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社会生活;备课
我们小时候没有品德与社会课,从一年级起就是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在笔者的记忆里,多是讲述一些品德高尚的人的故事,那些耳熟能详的德育故事有古代的、有近代的、也有当代的,时至今日,笔者还把它们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但站在讲台上,笔者深知: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入,其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授课方法都不可同日而语了。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不能再停留在以前讲故事的单纯状态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切实提升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能力,锻炼自己,让学生更受益,让社会更和谐。
一、德育先行,要重视品社学科
我们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出高度,学校和教师心中就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但有的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不是语数英,不考试,不是重点,动辄挪用品德与社会课做他用,或讲主科,或做自习。长此以往,学生也把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当成了自学的课外阅读读本。学生自由松散的阅读,让许多本应该在学校集中讲授和强调的重要的社会常识就此失去了集中强调的机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社会常识:对灭火器的了解,对法律的认识,对新交规的学习等,这些常识都非常重要,值得认得学习。
让我们重温新课标中的话:“品德与社会是国家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校、老师都应该重视品德与社会课。欲行千里路,德育必先行。
二、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门学科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亦是如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心灵感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所以学生必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质量,除了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紧扣课程标准上课外,还要树立一个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下面以五年级“世界在发展 生活在变化”一课为例,说明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大家都要换上轻便、漂亮的夏装。周末老师看到商场里到处都是货品,琳琅满目,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鞋子、衣服等货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工厂里是怎样制作服装等货品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课件出示】:工人们在生产流水线上加工服装等货品。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
2. 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在蒸汽机问世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发明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48页到51页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发明都是什么。(学生读书)
我们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发明在组内交流。这些发明也许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也许是属于出门交通的,或者是和工厂生产有关的,或者是精神娱乐方面的,让我们抓住一项发明,讨论:这项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如:自行车发明之前,人们坐马车,更多人只能靠步行。自行车发明并普及之后,还是靠两条腿出力,但速度大大加快,而且省力,这就是这项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生小组探究,5分钟组内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和感兴趣的发明,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学生准备全班汇报。)
(1)全班汇报,师生互动。
【课件视频】如:火车的发明、了解爱迪生和电灯。
(2)适时板书,点出重点。(将汇报的各项发明让学生用即时贴贴在黑板上)课件中出示分类:
第一类――家庭生活的变化:电灯、钢笔、吸尘器、电话、罐头
第二类――出门交通的便利: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热气球
第三类――娱乐内容的丰富:电视、电影、无线电
第四类――工厂生产的变革:蒸汽机
(3)科技发明,改变生活。这些发明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明集中的地方,机器集中,工厂也集中,这就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没有工厂,机器很少,相对落后的地方就是乡村和城市里的贫民区。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城市农村落差很大。
(4)城市乡村,新的问题。请同学读50页内容,看49页、51页几幅相关图片,思考工业化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如工业污染、贫富差距大等)。
我们学过灿烂的中国历史,又了解了世界历史中工业化时代的相关内容,(板书:工业化时代)同一时期,东西方相比较,你看出了什么?(中国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
3.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2)拓展延伸:现在是继工业化时代之后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是其重要标志。
4.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告诉家长在今天的小组讨论中学生发表的意见,并听一听他们的看法。预习52、53页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联系生活,小组交流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交流后又全班汇报自己的收获。从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从时间上,学生活动占据1/2以上;从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从教法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学科特点上,学生说出的电灯、电话、自行车、无线电、蒸汽机等是以点带面;从教师角度,教师小结提升是总结升华。
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的备案中多是在预设学生该干什么,学生说得多,老师小结得有高度,基本对这堂课就给了优质的评价。由此我们说,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必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要尊重学生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放开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堂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纵观品德与社会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宽松的谈话氛围让学生放开思路,大胆交流,在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互动中产生甚至阐明自我的看法和观点。由此,谈话式导入便会更多一些。
以上是笔者粗谈教师提高自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能力的几点想法。应该说,提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那么简单,但思考和掌握几点有效的措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成功的课堂将会应运而生。
(编辑:杨 迪)

D. 怎样在历史学科体现道德教育

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因而可以说.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识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意义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礼,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处事做人,笔耕不息。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才能成就大业。 总之。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同样勤学好问。历史名人事迹,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小处入手。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时,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入时代的血液,继续编写《史记》、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历史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要从大处着眼,在一定程度上、集体.文明礼貌的教育、崇拜英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遭受凌辱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 一、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遍尝百草,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见。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智、亲友的关系,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二。学生往往崇拜名人,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奋发向上的教育、同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义、态度、父母、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奋发向上、结合历史资源优势,比如,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到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价值观的差异性,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个人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2、甄别和分析,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总结、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 1,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明辨是非。教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三,过硬的心理素质。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信”的内容,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个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责任,坚忍不拔:“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促进人的发展,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司马迁狱中发奋图强,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自强的民族精神:李时珍跋山涉水,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学会尊重他人,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学生树立自尊。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德育的功能,习善成性,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我们知道历史课是以发现历史美,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指导他们在处理好个人与国家

E. 如何将历史与社会教学与思品教学联系起来

历史与社会: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 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思想品德:在“珍惜初中生活”这一教育主题下,以关爱、自尊、自强、守法为核心概念,本册设计了四个相关的单元:珍爱生命;磨砺意志;法律保护;法不可违。第一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珍爱生命。本单元涉及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讲课。第二单元在学生对自尊自信有了初步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走上自立之路,做自强之人,学会磨砺意志。第三单元法律保护,从四个角度: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谈法律对未成年青少年的保障。为上两个单元的行为实践方面的问题,又为下个单元“法不可违”作了实践上的准备,让学生知道坚强的意志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产生,战胜困难和挫折又需要坚强的意志。第四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明确“法不可违”和“防范于未然”,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F.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我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相通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科教育,同时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义礼智信”,结合现实来诠释,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二、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如单元主题《成长中的我》、《顺境和逆境》让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爱、自信,战胜挫折;《同在阳光下》让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扬帆起航》教育学生爱校;《走进社区》让学生爱家爱社区;《在同一片土地上》让学生爱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声音》教育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学生爱集体;《历史启示录》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财富论坛》、《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让学生更爱自己的祖国,忠于祖国。《学会学习》其实是培养学生的“智”;《跨越代沟》教育学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教育学生人与人相处要讲“仁义信”,讲文明礼貌,宽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诚实守信;《无序与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遥》体现了法律的重要性,作为公民应该守礼,现代最大的礼就是社会的规则,包括心中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三、重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四个主题:一是“成长中的我”,教育学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与他人”,优秀传统文化和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利益,我们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三是“我与社会”,我们要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与国情”,教育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七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社区考察”教学布置 “端午节民俗社会调查”;八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进行“岭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响”和 “侨乡文化”教育;九年级可以结合“民族精神”教学进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结合“小康社会”“两会”教学进行 “国情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配合学校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设置“非遗”校本课程,让学生选修一项地方工艺,如舞狮、茶泡、木偶戏、刺绣等;可以在文化遗产日举行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技艺比赛、对学生普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第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比较优秀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今天,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就要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善用各种资源,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开展活动。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教育学习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责任编辑 袁 妮)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中学(537000) 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论视窗 21

G.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课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司马迁狱中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2.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因而可以说,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责任。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遭受凌辱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甄别和分析,认识到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
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历史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个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识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多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阅读全文

与品德历史题材如何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