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历史时代的特点,被后人称为什么
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
诗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❷ 反映安史之乱的唐诗有哪些
1.
杜甫《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哀江头》、《春望》、《悲陈陶》、《不见》、《兵车行》
2.
李白《古风》
3.
岑参《山房春事》
4.
李华《春行即兴》
5.
韦应物《寄畅当》
❸ 哪一首诗反应了安史之乱这一事件
悲陈陶
杜甫
孟东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❹ 杜甫《悲陈陶》中房琯的军事能力怎样,最终结局如何
我觉得杜甫《悲陈陶》中房琯的军事能力一般,他最后是在赴京任职途中不幸回患病死去的。
房琯字答次律,是河南人,是正谏大夫房融的孩子,曾做过唐朝的宰相。房琯年轻的时候非常好学,风仪沉稳,生性淡泊,有不错的政治才能深受百姓爱戴。
他采用了春秋时期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但叛军却借着天时,扬尘纵火,取得了胜利。唐军大败后,只有部分士兵逃了出来。 后来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失败。
我觉得就从这次事件里面就可以看出房琯的军事才能不太好,不过房琯最后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❺ 悲陈陶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专两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属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房琯“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车战之法,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❻ 杜甫的《悲陈陶》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是怎样运用对比抒发情感的简要分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❼ 杜甫的悲陈陶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
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❽ 杜甫的《悲陈陶》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杜诗“群胡来归来血洗箭,源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猖狂之态,写出了对叛军的仇恨;最后两句写到百姓北向而哭,表现了百姓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写出了诗人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简析: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后肃穆沉重的氛围;后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后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
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回梦里人。
【注解答】: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韵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❿ 古诗《悲陈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此诗简析: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回德元载(756年)答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后肃穆沉重的氛围;后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后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