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镇起义是哪六镇 六镇起义有什么影响
六镇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道武帝时开始在北部边境(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地区)设置。
1、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迁至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2、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
3、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
4、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5、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6、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 。这种排斥鲜卑武人的政策在当时京城洛阳也能看到,以致造成在禁军产生叛变。
尔朱荣在六镇之乱时候,镇守晋阳。凭借着镇压六镇之乱,壮大了自己势力,拥有极多雄兵。孝明帝因与胡太后不和,下诏尔朱荣入京。尔朱荣行至半路,却又被下诏停止行程。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党羽杀死孝明帝。尔朱荣借口为孝明帝报仇,发兵攻陷洛阳,杀死大臣王公等两千余人,并将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这就是河阴之变。改立元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却在此时返回晋阳,以大丞相之位遥控朝政。
永安三年(530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当年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起义军二十余万众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这二十多万之众的六镇兵民,遂成为日后高欢起家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永熙元年(532年)三月,尔朱兆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高欢。高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重创尔朱军,乘胜进据魏都洛阳,成为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这年的七月,高欢攻克晋阳,彻底铲除尔朱势力。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晋阳遥控朝政。从此,高欢及后来的北齐历代帝王,刻意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代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欢傀儡,高欢兵进洛阳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另一军阀宇文泰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亦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遂告消亡。
2. 武川镇曾是北魏军事要塞,现在怎么样了
北魏军事要塞——武川镇,如今不过是位于内蒙的一片荒凉静寂的沙漠,但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荒凉的地方曾经也有过不可一世的辉煌,是几代王朝皇室的起源之地,左右了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历史。
尔朱荣控制住北魏政权,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人十分迷信,因无法铸成金人,不敢称帝,放弃了大好机会,后为傀儡皇帝所杀。
以尔朱荣为首六镇军事集团产生分裂,一方以高欢为首,是为日后东魏的拱卫力量;一方以宇文泰为首,大部分人来自于武川镇,成为西魏的政权基础,后来开创了北周、隋以及唐的基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一切都将成为尘埃,谁能想到曾经辉煌过得武川军镇,如今不过是一片看不到边的荒漠?但纵使它已成为了历史,哪里出现过的人与事,都将被永远铭记。
3. 六镇的概况
天兴元年(398),魏复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制。当时,在蒙古草原上,有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柔然的骑兵经常侵入北魏境内,平城的安全受到威胁。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记载不详。广阳王元深曾说:“昔皇始(道武帝年号,396~398)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北魏边镇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的治所。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至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六镇”之称,始见于记载。
4. 英国、南非、朝鲜、伊拉克、加拿大、蒙古、法国、德国、瑞士的基本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经济)
蒙古国
子王旗现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久远,史实纷繁。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生息繁衍。旗境内红格尔苏木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和江岸二队等地发现的单纯石器地层、出土的原始船形石核,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为山戎、荤粥之地。夏商时期为淳维、鬼方、猃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林胡、楼烦。秦汉时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西汉时,匈奴在今天的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氏鲜卑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四子王旗地域又为鲜卑所有。北魏帝国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新崛起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柔然汗国的南侵,沿边建立了一些军镇。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其中之一的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四子部落的游牧地曾包括武川北部),抚冥镇位于今四子王旗境内。这六镇在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士强马壮。据考证,花木兰从军就在北魏时期的四子王旗境南一带。但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逐渐沦为荒凉的边陲,数百年间再无当权者问津(近代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中,曾发现北魏时期的青砖及绳纹砖、板瓦、兽面纹瓦当等,与中原同时期的形制基本相似。另在乌兰不浪的古城遗址,也发现板瓦和筒瓦,尤以瓦当最多,且风格与云冈山顶出土的同类文物十分相似,据考证,这里即是北魏时期武川镇古城旧址)。旗南部为北魏抚冥镇辖区,北部则是继匈奴后兴起的柔然族牧地。隋唐为东突厥据地,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对周边地区进行管辖。唐朝时隶属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辽代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设天山县辖今旗境。金代属西京路,为守卫金堑壕汪古部牧地。金代的净州治所在今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治所在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元朝时期,今旗辖区隶属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部,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元朝后期归属于察汗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明朝时期,净州废弃。明廷势力未达本旗辖区,没有行政建置。阴山北麓部分地区由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辖。唐朝之后历代以来,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汪古部游牧部落(景教教徒)、女真、鞑靼、瓦刺(厄鲁特蒙古)、蒙古四子部落相继生息之地。金代为防御北方各部所修建的长城曾东西横贯四子王旗境,但今日陈迹已少见。历史上四子王旗拥有“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时四子王旗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5. 北朝时期的军镇是什么意思、河朔是现在的那里
军镇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当时,北方各政权版将军事权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辖区称“军镇”,长官称“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北魏时期,南北边界均设军镇,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 以北的地区。见《宋史·地理志》:“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夷无险阻。”
6. 北魏六镇指的是哪些
这些北部军镇,从西向东,顺序为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版古黄河权沙洲上)、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原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之土城)、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抚夷镇(今河北赤城北)。所谓的北魏六镇,指的就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它们分布于今内蒙古的中部区域。
7. 六镇起义发生哪个朝代
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动的农民起义。
8.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8)历史上抚冥镇在哪里扩展阅读: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
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2、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阴之变
9. 六镇的地理方位
1、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专古杭锦旗北属。正始元年(504),又迁至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2、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
3、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
4、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5、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6、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
10. 元朝时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是谁的封地
四子王旗(杜尔伯特)历史
四子王旗现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久远,史实纷繁。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生息繁衍。旗境内红格尔苏木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和江岸二队等地发现的单纯石器地层、出土的原始船形石核,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为山戎、荤粥之地。夏商时期为淳维、鬼方、猃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林胡、楼烦。秦汉时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西汉时,匈奴在今天的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氏鲜卑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四子王旗地域又为鲜卑所有。北魏帝国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新崛起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柔然汗国的南侵,沿边建立了一些军镇。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其中之一的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四子部落的游牧地曾包括武川北部),抚冥镇位于今四子王旗境内。这六镇在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士强马壮。据考证,花木兰从军就在北魏时期的四子王旗境南一带。但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逐渐沦为荒凉的边陲,数百年间再无当权者问津(近代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中,曾发现北魏时期的青砖及绳纹砖、板瓦、兽面纹瓦当等,与中原同时期的形制基本相似。另在乌兰不浪的古城遗址,也发现板瓦和筒瓦,尤以瓦当最多,且风格与云冈山顶出土的同类文物十分相似,据考证,这里即是北魏时期武川镇古城旧址)。旗南部为北魏抚冥镇辖区,北部则是继匈奴后兴起的柔然族牧地。隋唐为东突厥据地,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对周边地区进行管辖。唐朝时隶属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辽代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设天山县辖今旗境。金代属西京路,为守卫金堑壕汪古部牧地。金代的净州治所在今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治所在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元朝时期,今旗辖区隶属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部,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元朝后期归属于察汗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明朝时期,净州废弃。明廷势力未达本旗辖区,没有行政建置。阴山北麓部分地区由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