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郑和是云南哪里人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专宁昆阳街道)宝属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Ⅱ 郑和是怎么样的历史人物
郑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第五子的长子。后来,郑和的祖父从母姓,改姓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另据,《郑和家谱》中的“马公墓志铬”,系永乐三年(1405年),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写。铭文从郑和曾祖拜颜始叙其世系,祖父、父亲姓“马”,名哈只,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长文铭,次郑和,另有姊妹四人。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 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派遣一支船队进入麦加朝觐。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Ⅲ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人。
郑和(1371年 - 1433年 ),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一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3)历史人物郑和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郑和的主要成就
1、和平外交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2、军事成就
郑和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即有体现。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3、开拓航路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Ⅳ 历史人物郑和故居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北京有一条东起德胜门大街,西至棉花胡同的三不老胡同,传说这里曾是郑和在北京的居住地。它在明代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三保老爹胡同”;在同代沈榜的《宛署杂记》里叫“三宝胡同”。而在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上已讹写为“三伯老胡同”;清末又进而讹称“三不老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郑和本姓马,旧名“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因追随明成祖朱棣并屡立战功,故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日被赐姓“郑”。他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曾奉命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历经亚非三十余国,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是我国在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
据传《郑氏家谱》里记载: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被皇帝敕封“三保太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著作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距郑和下西洋最后年份1433年,也不过一百余年,书中称“三保老爹胡同”,这“三保”二字,当指“三保太监”无疑。而“老爹”则是当时对有权势的人或长者的尊称。此外,《宛署杂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书内称“三宝胡同”。一般认为“三宝”即“三保”,其作者沈榜和郑和又是同一朝代的人,所记的事,通常不会有大出入。当然,在“三保”与“三宝”的来历问题上,也有不同说法,就不再赘述。至于清代讹称“三伯老胡同”或“三不老胡同”,与前两书比,虽然字不同,但音相近,明眼人不难看出是同指郑和这位人物的。而在清代潘荣陛著《北京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里,有一句“什物珍奇,三不老带来西域”,是目前可查到的一条将“三不老”与郑和挂钩的文字记载。
如今,经时代变迁,在三不老胡同里,当年郑和府第的遗址全貌已毁。解放后,此处已改建为某单位宿舍楼。从外观上看,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胡同。但它的来历不凡,尤其是胡同名称演绎有趣。
Ⅳ 郑和哪里人
郑和(1371年? [1] - 1433年? [2] ),回族, [3-6] 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版 [7-9] (又作“三宝太监” [10] ),云权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 [11-12] )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Ⅵ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那时的皇帝叫什么
郑和是中国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郑和开拓航路的贡献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1.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2.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3.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Ⅶ 郑和是那里人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版昆阳州(今云权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为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一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5]一说部分遗骨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
Ⅷ 郑和是哪一族人
色目人(即回族)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专家。1381年(洪属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Ⅸ 郑和是哪里人
出生地:抄 云南昆阳
原名袭: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Ⅹ 明朝郑和是哪里人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1]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2]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3]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4]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5] ,法名福吉祥[6]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7]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是个色目人,就是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老家在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当时住在云南。元朝的色目人很多,应该是那时候留下来的。而且郑和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有人说最后一次下西洋郑和没有死,而是偷偷去了伊斯兰教的圣城加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