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曹植,字子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母卞氏,与曹丕、曹彰为同母兄弟。曹操共有二十五男,曹植同母兄弟仅有以上二人。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四十一岁。在相隔十余载后,曹植、曹睿叔侄终于相见。不过此时的曹植已属将死之人了。这一点曹植本人并不放在心上,他仍希望能与明帝“别见独谈,幸翼试用。”然而明帝对这位亲叔叔的身体状况已十分担忧了。《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载有魏明帝于此次见面后给曹植的手诏其中写道:“王颜色瘦弱何意邪?腹中调和不?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下此诏后,明帝又赐给了曹植一些食物。
就在这一年,曹植带着深深的焦虑和忧伤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贰』 七步之才,八斗之才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七步之才,八斗之才都和曹植有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回东阿王答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登位后,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 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内做出诗。 曹丕也受此诗所感,放了曹植。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叁』 七步成诗有关一个历史人物
七步诗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肆』 七步诗的主要人物是谁
曹植,曹丕
『伍』 七步之才的那个历史人物是谁
古代所谓七步之才的人,古代有很多,最出名的是以下几位!七步之才是一句成语。形容才思敏捷。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除了李白还有一位。就是唐史青的人,据说他五步就能成诗,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当然古代这样的才子很多,不过许多才子的诗词散落在民间,导致了无法流传下来的确可惜啊。
『陆』 历史上七步成诗的人说的人是谁
历史来上七步成诗的人说源的人是曹植 。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柒』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七步之才复的历史人物是曹操的儿子制曹植。
东汉时期整个社会动荡,虽然后来三国归晋,才总算是结束了这种战乱,但是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尽管出身于军阀世家,可是他并不留恋于权利,反而是醉心于文学,府中更是养了一大批的文人,这也使得称帝后的曹丕很不满,他害怕曹植会与自己为敌人。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这对于才高八斗的曹植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
(7)七步诗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捌』 七步之才是关于哪个历史人物
曹植
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内不成者行容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五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
『玖』 “七步成诗”里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
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才思敏捷,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
『拾』 世说新语中著名的七步诗,是谁写给谁的
南朝宋·刘来义庆《世说新源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