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评价吴三桂的历史抉择呢
就在这一年正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从陕西的西安杀到了北京城下。而就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时,崇祯皇帝留下了那句经典的“皆诸臣误朕”的感慨,随后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尽管在此前,崇祯皇帝已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全部领地和据点,火速驰援北京。只是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这120公里,足足走了14天,如此缓慢的行军可以说是坐视了北京城的沦陷,明朝的覆亡。而在吴三桂听到北京城被攻破的消息之后,也没有再向北京进发,而是折返回了山海关做着新的打算。
再次,投降李自成,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往南最不合实际,不仅仅是因为南方消息全无,并不能够接应协同,相当于踏上了一条未知之路,同时,冲破李自成的重重防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他的军队数量也极为有限,并不具备硬拼的实力。
投降清朝,从吴三桂所接受的“华夷之辩”传统教育上,让其难以接受,况且吴三桂与清朝之间征战多年,双方结怨已深,这时的吴三桂必然对于投降清朝有所排斥。
而投降李自成,先不说此前吴三桂并没有与李自成相接触与对抗,至少政权的班底是中原汉族王朝,没有“华夷之辩”这层芥蒂。当然,实际上,李自成严格意义来说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不算是正统的中原汉族。
B. 为什么历史学家对吴三桂的评价都是一边低为主
吴三桂一生当二八开,两分功,八分过。
吴三桂清军入关,给满清当狗腿子残害反清义士,残忍地杀害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终结了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明朝。这是他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不管怎么解释,怎么美化,卖国求荣的肮脏,永远都洗不掉,永远都掩盖不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况国之大将乎?“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第十三《正始》。)明亡清兴,实为亡天下。
吴三桂不知保天下,反而助纣为虐,祸乱天下,双手不知沾满了多少汉人同胞的献血,真是罪恶滔天。英雄需要衬托,与吴三桂相比,李定国才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他本是农民起义军将领,是大明的反贼、流寇。只为民族大义、天下兴亡,他尽心辅佐永历帝对抗清朝,死而后已。不管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李定国都无愧于英雄之称。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说了吴三桂的八分过,我们再来谈谈吴三桂的二分功。
晚年的吴三桂幡然悔改,起兵反清(“三藩之乱”)。在历史上,他是在战场上消灭罪恶清军最多的汉人,这是他的第一分功。
吴三桂的第二分功,是在西南。如果没有他,西南云贵,就是清朝的第二个哈密,第二个青藏高原。贵州百姓也还得给奢家安家顶礼膜拜,树碑纪念。不得不说,吴三桂在开发西南上有大功,这也是他这罪恶一生的第二分功。
忠孝仁义,百善孝为先,首先吴三桂是一个孝子。十三岁的吴三桂闯阵救父,“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然后说忠,吴三桂守卫山海关二十年,独守五年,这么多年,他都不降满清,直到崇祯身死,这是忠。如果没有后来的引清军入关,他完全算得上是个大明忠臣,而他引清军入关也是情有可原,其目的是为崇祯报仇。
然后说仁,满清入关,四大汉奸王中,只有吴三桂没有为满清屠杀过汉人城池,这是仁。最后说义,吴三桂善待家人部下,遵信守诺,“冲冠一怒为红颜”,算得上有情有义。吴三桂也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禽兽。
吴三桂啊,吴三桂,若不是你的突然去世,大周朝后继无人(其孙即位,年幼),大周与大清的胜负还很难说呢,可惜了。但这也许正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吧!上天警示人们:汉奸是没有好下场的!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C. 怎么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是汉奸,卖国贼!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点。
但是这几年我读了些书,开始自己想点儿事儿了,就对以前那些想当然的事儿产生了怀疑。
现在历史学界几乎普遍的认可清朝的历史贡献。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既然吴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现在狼都受到褒奖了,为什么吴三桂还在挨骂呢?那个五十三骑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我无意给他翻案,我只是觉得说不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认为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事吗?
看人看本质,我们说他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这也太戏剧化了,他的本意是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包括他后来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呢?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
D. 历史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上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说到吴三桂,很多人认为他是明朝的叛徒,如果他在李自成进攻京城时,及时的率兵勤王想必大明江山还会继续存在,如果他没将清军引入中原,也许大明的江山还会由汉人继承,如果他没有投靠清廷也许清朝不会如此的大闹中原。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汉人的救星,毕竟他当年也曾起兵反清,如果他真的获得了胜利那么清朝就会重新回到关外,也许还有很多个如果……那么历史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上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吴三桂
不过他后来投靠清朝让其身败名裂,虽然获得了王爷的封号,但他再次叛清使其又称为了人人得儿诛之的人物,可以说吴三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他曾镇守辽东,有功,也曾背叛明朝,有过。又曾有恩于清朝,也曾背叛了清朝,这样一个人物真的是一言难尽。
E.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吴三桂这个人
吴三桂是个难得的将才,可惜生不逢时,如果生逢盛世明君,必然是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内大英雄,容遇乱世昏君,就只能冤枉戴上汉奸帽,几百年不能平反。甚至后来他起兵反清也被人批评。反正他做什么都错,以至于他前半生抗击清兵的辉煌战功也没人提。历史对像他这样的人历来不公,要想客观评价他是不可能的,汪精卫也一样。
F. 如何评价吴三桂
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庭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明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的坚决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人质,另一方面当与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三、促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由于明史清修,清朝基于自身是异族统治的关系,对明史多有篡改,又大兴文字狱,并禁止了自周朝以来一直未曾间断的民间史书的修撰,将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后世史家对明朝的评价多有误会和不公之处。 自04年长篇白话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大红大紫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史热”,为明朝正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间史学界多认为吴三桂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于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叩关,相对于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册封过的建州女真部(后金)反而是自己人。联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当时看来再合理不过。明末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强烈,只要统治者的治国方式可以让汉人接受,汉人对异族统治也并不排斥。这也是无论是北魏的鲜卑,抑或是西夏、辽、金直至元、清时期,异族在建国的初始阶段通常并没有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满清以大明臣属的名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的人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G. 历史对吴三桂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吴三桂是汉奸,卖国贼!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点。
但是这几年我读了些书,开始自己想点儿事儿了,就对以前那些想当然的事儿产生了怀疑。
现在历史学界几乎普遍的认可清朝的历史贡献。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既然吴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现在狼都受到褒奖了,为什么吴三桂还在挨骂呢?那个五十三骑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我无意给他翻案,我只是觉得说不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认为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事吗?
看人看本质,我们说他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这也太戏剧化了,他的本意是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包括他后来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呢?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
H. 吴三桂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於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藩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明档》: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吴三桂纪略》: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平西王吴三桂传》:“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
皇太极: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朱由崧:雪耻除凶,功在社稷。
朱由榔: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军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朱舜水:吴三桂愚騃竖子,失于较计。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康熙帝: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
谢四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
孙旭: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为章: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胍绝南蛮。擒人即是人擒路,谁道天公不好还。行营历历草凄凄,铜柱摩崖手自题。虎豹无晴威尚在,老军犹说旧平西。
佘一元: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
李治亭: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
王妍:众所周知,吴三桂反清,被清朝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
I. 怎样客观的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内震主;后容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吴三桂这个人,在明叛明,在清叛清,因其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而备受人们谴责。然而明清之际的历史相当复杂,他处在这个历史大环境中,又有着那样特殊的经历,所以在思想上也不可能那么单一明了。
从康熙时代开始,一直把这场战争的责任全推到吴三桂身上,这有违历史事实,是不公道的。而康熙又因这次事变而全部抹杀吴三桂前期所做的贡献,同样是不公正的,倒是他的孙子乾隆颇有点求实精神,他对吴三桂的评价是:“功者功之,罪者罪之”。
J. 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是汉奸,卖国贼!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点。
但是这几年我读了些书,开始自己想点儿事儿了,就对以前那些想当然的事儿产生了怀疑。
现在历史学界几乎普遍的认可清朝的历史贡献。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既然吴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现在狼都受到褒奖了,为什么吴三桂还在挨骂呢?那个五十三骑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我无意给他翻案,我只是觉得说不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认为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事吗?
看人看本质,我们说他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这也太戏剧化了,他的本意是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包括他后来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呢?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