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制作简易历史纪录片(就自己用会声会影10做的)
用会声会影10制作复简易历史纪制录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策划你要做的纪录片的内容,编写制作纲要,并写出解说词;根据这个策划进行相应的准备,主要是素材准备----网上下载,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当然有些视频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才能使用,可以配合用格式工厂软件进行。有些素材可以自己制作,如拍照片、录制视频等。
第二阶段为制作阶段,首先将解说词用录音软件录制出来,(推荐用cooledit软件)并进行适当的编辑修改,对音频进行美化。然后用会声会影10进行视音频素材的编辑制作,可以根据音频的长度来控制视频素材的长度,或用其他方法,具体可以参考会声会影10软件的使用说明。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在字幕通道加上各种字幕。当然适当的转场效果也要考虑。编辑完成后在音频通道要加上配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最后检查修改完成后,可刻录成光碟输出。
大体过程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祝你创作出好的作品。
2. 关于纪录片创作
1如果只谈记录来片本身,那么它没有源任何意义!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了什么。也许只有把影片播放出来,它仿佛才有了生命。但无论怎样,一个影片的真正现实意义应该是留给观众的。好的纪录片则是给人启迪或发人深思的。
2故事性与记录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故事性的纪录片才更加好看,更加吸人眼球。
但纪录片也绝对不是只讲故事,纪录片还是本着纪实的本质的,具有故事性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容易让观众理解的方式。合理的适当运用故事性,才能是纪录片更加好看,更加富有深意!
3敢问何为 过程型纪录片 ?
3. 在纪录片创作时,进行主要人物采访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包括: 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包括: 策划阶段:从市场调查、采访到题材的确定与拍摄提 策划阶段:从市场调查、采访到题材的确定与拍摄提 纲的撰写。 纲的撰写。 前期拍摄:从现场采访以及图像、音响素材的获得。 前期拍摄:从现场采访以及图像、音响素材的获得。 后期编辑:从剪辑、解说词写作到纪录片做成。 后期编辑:从剪辑、解说词写作到纪录片做成。 在策划阶段: 首先是市场调查。 其次是采访。 最后是技术设备的准备。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一)独立制片 (一)独立制片 也可以称为独立制作人制片。 独立制片与栏目化纪录片的区别: 独立制片与栏目化纪录片的区别: 独立制片的导演要考虑投资者的意图,发挥着较为自 独立制片的导演要考虑投资者的意图,发挥着较为自 由、主观、创造的作用。 由、主观、创造的作用。 栏目化纪录片的导演受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 栏目化纪录片的导演受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 风格的制约。 风格的制约。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二)栏目化纪录片 (二)栏目化纪录片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栏目把纪录片变成 一种商品卖给观众和广告商。栏目化做到一定规模,就是 频道化。 栏目化纪录片不同于独立制片,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 和运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是标准化生产,是流水线生产。 作为一档栏目,要定位、包装。注重收视率和投资。
4. 纪录片后期合成中的创作环节有哪些
纪录片要求具有社会价值、故事性与真实性
一、社会价值包括 人文价值 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经济价值
二、真实性。
1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
2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它体现的是一种“纪实美” 。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不能脱离历史,弄虚作假,不能 用虚假的东西欺骗群众。
3 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一个途径是:纪实手法与“真实再现” 一般来说纪实手法 。 是以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以便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为追求目的。
三、纪录片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在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题材上的、 叙述中的故事特征。 下 面,分别从人物、事件和背景三个方面来阐释纪录片的故事性特征。
1 人物和故事。 纪录片要以表现和反映人为中心, 通过人物的行为、 动作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反映人的生活、人的命运的变化。
2 事件和故事. 事件是电视纪录片故事化不可或缺的又一构件。纪录片的纪实本性要求事件 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对人物所进行的各种事件和情况编排的结果,是处于时 间顺序的各种事件。可以通过细节的描写、悬念的设置等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
3 背景和故事. 纪录片的人物、事件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换句话说, 纪录片故事性的存在离不开背景。背景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的意义以及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
ps:你该不会是雷公吧?
5. 纪录片剧本创作的标准格式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图片。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黄色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图片。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图片、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5)历史纪录片如何进行前期创作扩展阅读: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体现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6. 历史纪录片发行宣传方案大体怎么做
总结此纪录片更贴合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这些点来组成此纪录片宣传的开始,引起观者的兴趣,大体越点式介绍此纪录片,重点宣传此纪录片的中心意义。
7. 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创作影视作品
跟历史沾边的剧,拍得太严肃会没人看,或拍得太娱乐会遭批判,如何在历史的空白处将影视剧作品拍得既遵循史实、又充满趣味性,一直是此类影视创作不断探寻的。新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在夹缝中另辟蹊径,取材温世仁遗著《秦时明月前传》,大胆摘取先秦时代的这段历史并加以改编,从一众仙侠剧中脱颖而出,创作出一幕风起云涌的战国挽歌。电视剧通过艺术畅想填补了历史上秦王嬴政的情感空白,而丽姬与嬴政的爱情线又是在王宫与江湖交织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故事既充满家国情仇的深度,也有儿女情长的温度。
《秦时丽人明月心》论证了一个合理方法:采用半架空的方式在历史的缝隙中创作,不同于奇幻仙侠剧的虚无缥缈,显得沉稳了许多。原著《秦时明月前传》不过区区两百页左右,只是简单描绘了先秦武侠的刀光剑影与爱恨情仇,但在编剧手中,《秦时丽人明月心》却贯穿了数十年的朝堂与江湖:王权阴谋、门派纷争、诸子百家、七国混战……它既发扬了原著的武侠神韵,也映射了真实的战国风云。
武侠巨匠金庸就是这类创作方式的先行者,纵观其小说,《射雕英雄传》时间为宋末元初、《倚天屠龙记》时间为元末明初、《鹿鼎记》又为清朝康熙时代,作为主角的郭靖、张无忌、韦小宝等人无一不怀着家国恩仇,一生传奇,但在小说中他们都影响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却也不妨碍小说本身成为经典。
《秦时丽人明月心》的主角丽姬,出身被秦覆灭的卫国,有着侠骨柔情又关注天下政事,与金庸小说角色多有相似之处。她在入宫成为秦王嬴政的嫔妃后,常常身体力行地参与谋划大事,但熟悉历史者又深知,丽姬改变不了宏伟历史的大事件。因而在观众眼中,丽姬常常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身份,而不是决策者,并不存在颠倒黑白的设定。譬如,秦王为了得到战国末期法家韩非子,派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但韩非的法家思想反而被秦王重用。这些都是有史可依的情节,在《秦时丽人明月心》中得到全貌复原。只不过,丽姬在这部分情节里成为迎韩非入秦的参与者,并且最后屡次帮助韩非,虽未成功,但观众随着丽姬见证到了韩非入秦到遇害这一故事。而在后期秦王率军攻打六国时,丽姬也多有接触,为观众奉献了许多原创有趣的新意情节,丰富了剧的结构与主题,但六国被灭顺序等既定事件未曾改变。
通过在历史缝隙中的大胆改编,《秦时丽人明月心》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生动了起来,为历史化改编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但这种改编,需要经过大量细致考究的前期探索、充分准备,方能游刃有余地创作出守正出奇的新故事,作品中哪些部分可以充分想象,哪些部分不能出格,均要深思熟虑,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改编,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度”字。
8. 浅析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如何使片子更具真实性
一、人物采访与解说的互相配合
二、选用历史文献资料
三、选用历史遗迹
四、模拟性影内像重现
五、现实容时空和历史时空的交替显现
六、增强作品感染力的细节化处理
七、增强作品可视性的故事化叙事
综上所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有着很强的史料价值,而且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总结,完善并补充新的表现手法,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9.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如果因为保持与故事片的距离而丢弃故事性,无疑是为了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