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理解历史的特征

如何理解历史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24 22:07:17

❶ 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主要特征的认识

不是很专业,说个自己的大概吧。华夏有真正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从内殷商开始的(甲骨文)。商、容周,奴隶社会形成成熟时期。商人信鬼神较原始,周公定礼制从此华夏无宗教统治观念,为之后封建社会的繁荣扫清了思想上的阻碍。春秋战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秦汉到宋,封建社会起起伏伏,总体上比西方要繁荣的多。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从此资本主义的萌芽被掐灭,比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早出现500年以上。元,蒙古打断了中国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属于意外插曲,必然中的偶然。明、清,封建专制到了极致,资本主义完全无法抬头,被其强力镇压(文字狱、闭关锁国、特务制度等等)。《红楼梦》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了这种封建制度已到晚期必然灭亡的深刻原因。

❷ 如何回答历史关于特点的题目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❸ 如何理解隋朝历史特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隋的建立;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

2.了解隋朝的建设及其重大意义,说明隋朝的建设及其目的,主观上来说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隋朝的建设项目是隋朝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3.了解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灭亡的关系,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隋统一原因和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局面,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乃至今天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开通运河。

难点:评价隋炀帝。

教学要点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2.隋的统一原因及意义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2.广设仓库

3.开通运河

4.修筑驰道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2.隋的灭亡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制作课件)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

教学过程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层:说明了中世纪的西欧和亚洲的历史特征有明显不同:西欧处于黑暗时期,亚洲生机勃勃。由此可知:亚洲历史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第二层:指出亚洲的生机勃勃主要表现为两个国家,一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特别是阿拉伯帝国主要为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了桥梁作用,使东方文明不断传入西方,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历史的进步。第三层:主要阐述了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位。第四层:进一步指出隋唐在历史上对亚洲,尤其对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由此说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我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讲授新课】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提问: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统一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即今西安)。

提问:杨坚(隋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据《旧唐书·太宗纪》载,有一次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评论隋文帝说:“(隋文帝)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z8,太阳西斜,时已过午)。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皇帝的护卫人员都不能下班,只好要来一些点心充饥)。”

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投影】隋文帝图像: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为“开皇之治”。589年,他派杨广(即隋炀帝)率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灭陈,统一了南北。

隋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日强。隋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

2.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提问:为什么隋朝能统一呢?(教师分条分点指导学生分析主、客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因为士族势力是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士族势力的衰落就削弱了这个基础。这里应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提问:隋的统一,为什么有人说是“重新”统一南北呢?(激疑,进行思维训练,抓住“重新”一词提问,可使学生读书时用心,边读边想,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可提示:请大家想一想,在隋统一以前,有过哪几次统一?(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②公元前280年,西晋为时不长的统一;③隋统一是第三次。故称“重新”统一。通过释疑,学生可以得到前三次统一的综合历史知识

提问:隋朝统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这是隋朝繁荣的前提,同时也为隋朝的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隋朝的建设

隋文帝在立国之初,开始了多项建设。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概括起来,其建设项目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看书回答: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和修筑驰道。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兴建两都。

1.兴建两都

提问:隋初为什么要兴修大兴城,该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原因:长安城始建于西汉,在隋初时已残破不堪,于是文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即今西安),也叫西京。特点:该城市局整齐,街道宽阔。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话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意义: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我国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堪称“世界第一城”。

提问:兴建两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洛阳的兴建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前提条件:隋朝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一定的科技实力。洛阳的兴建说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东都洛阳不仅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而且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质集中的枢纽。由此可知,举世闻名的唐代长安和洛阳,实际营建在隋朝而不在唐代。

2.广设仓库

教师解释:隋朝的仓库主要分仓城和义仓两种。仓城供应国家用粮,义仓设于乡间,备水旱赈济农民。提问:大家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指导学生看《隋朝疆域图》。学生回答:如洛口仓、含嘉仓等。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通典·食货典·丁中》:“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提问:从这段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回答:隋朝农业的发展,仓禀富足。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到广设仓库且仓城粮食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反映了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之下,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而另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

3.开通运河

(投影)《大运河扬州段今貌》提问:这幅画是什么?学生回答:扬州的大运河。扬州隋时叫什么?学生回答:江都。提问:大运河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学生回答:隋时或隋炀帝时。提问:其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社会条件和统治者的要求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①经过西晋南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已开始赶超北方,隋建立后,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便于对江南的掠夺。客观上也反映了南北交流成为历史的要求。②大运河南通余杭,北通涿郡,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也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便于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满足对北方的统治,尤其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总之,大运河的开凿,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巩固统治的要求。

(投影)大运河的概况(请学生看《隋朝疆域图》,了解大运河概况,并与同座合作画出大运河的简图,教师把画得好的、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上展示一下)

提问:大运河经过了哪些省?由北向南沟通了哪几大水系?

学生联系地理知识作答:经过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邗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沟通江淮而开凿的,隋在此基础上疏浚、修整扩大。

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讨论1.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为什么有人说它的开通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隋朝利用大运河搜刮江南,并不顾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开修了其他浩大工程,导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隋炀帝奢侈腐化与发动对高丽的多次战争,百姓无以生存。

讨论2:大运河的开凿对经济有何影响,与政治兴衰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隋大运河开凿后,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唐与北宋经济的兴盛都与之有关。政治根源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也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炀帝虽然开凿了运河,却因此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政权的覆亡。

4.修筑驰道

提问:什么是驰道?学生回答,学生若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解释:专供皇帝驰行的道路。

【投影】《隋朝疆域图》提问:请学生看教材并思考:隋炀帝修驰道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巡游。从图上你能不能找到北方修筑的两条大道?学生回答:一条是自洛阳穿太行山到达并州(即今天太原),另一条自榆林至蓟城(今北京)。

提问:你怎样评价隋炀修筑驰道的客观作用?学生回答:有利于改善北方的交通状况。

(讲完隋朝的建设项目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讨论3:你从隋朝的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①这些建设项目无疑巩固了统一、繁荣了经济。②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尤其是开通运河、兴建两都,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③这些建设项目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大运河、东西两都是隋朝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流淌的是隋朝劳动人民的血和泪!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归纳:①滥用民力;②多次征战高丽;③奢侈腐化;④严刑酷法。

2.隋的灭亡

提问:隋的暴政与隋灭亡有何关系?

学生看教材归纳: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战争。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讨论4:有人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因而对隋炀帝的评价应当全面否定。结合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上述观点不正确。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他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奴役搜刮人民,穷兵黩武。如营建东都、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次征战高丽,劳民伤财;沉重的兵役徭役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但隋炀帝又促进了东都商业的发展,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等,这些都有积极作用。上述观点主张对隋炀帝全盘否定,既不符合史实,也不是科学的史观。隋炀帝是一个有功有过,但过大于功的封建帝王。

教师点评: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呢?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因此,我也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封建皇帝。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史实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的主要史实,举例说明论从史出的观点,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第一,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隋朝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唐统一与繁荣的基础。隋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第二,从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看。隋开创了继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局面。

第三,从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看。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第四,从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及东亚的影响看。隋朝的各项建设措施、创建和改革、律令在中国及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小结】

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1.说一说秦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有哪些相同点。

2.对隋运河的开凿,评论不一,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胡曾曰:“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曰:“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据此请回答:

(1)公元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永济渠→广通渠

C.邗沟→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

D.邗沟→通济渠→广通渠→江南河

(2)胡曾与宗元鼎对于隋亡与运河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你的看法如何?

(3)李敬之与胡曾、宗元鼎在开凿运河评价上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4)皮日休如何评价开凿运河这件事?他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者评价隋朝
只可参考

❹ 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以俄国来布尔什维克源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❺ 如何认识信息组织发展三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质量管理的涵义
关于“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QM)”这一术语的含义有着不尽一致的表述:
•ISO9000“质量管理和版质量保证”标准规定:权“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

❻ 如何理解历史概念

收藏推荐 历史学科的主要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回。“答理解”,主要是对历史概念与结论的理解,又包括三个方面: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现就阐述一下粗浅的看法,希望能给同学们一点帮助。 一、知道历史概念的内容 知道历史概念的内容,应包括对历史概念的全部内容的了解。比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不但要从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含义、核心内容、指导思想、实质、作用诸方面把握其内容,还要进一步联系了解人文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分析《愚人颂》、《乌托邦》等作品所体现的思想,以及布鲁诺、培根等思想家的主张。这样从文学艺术到思想领域,从意大利到欧洲各地,从14世纪到16世纪最终构成了文艺复兴的知识网络,你就全面地理解了“文艺复兴”这个概念。 另外,要适当地拓宽一些知识面。教材上只是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实,也可以称它是一场运动。它是文艺复兴史上的第一批精神产品,是14世纪意大利最为鲜明的特征。它还是~种生活观。人文主义者相信,人类应当设法改善自己在尘世的生活,而不应只求“来世”的升华。

❼ 怎样回答历史特点,特征和意义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❽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❾ 历史题如何区分特点和认识题

这两个其实比较简单
特点一般都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 或者老师总结的知识点
而认识题则是考的综合的内容

❿ 如何理解:“就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根本趋势而言可以说朝鲜古代历史几乎是中国的缩影和翻版。”

首先说,朝鲜在古代是要分开看的,现今朝鲜一代也就是长白山以南的北部地区在古代其实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而长白山以北,或者不准确的说现在的韩国是当地的土著。
历史上,最早的朝鲜政权是商代的殷商贵族,纣王的叔叔萁子建立的萁子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可以看作朝鲜有文化和文明的开端(直至今日朝鲜的白色韩服还是商代人的风俗)。之后萁子朝鲜被燕国人卫满灭了萁子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后来卫氏朝鲜北汉武帝灭掉建立了四个郡,像平壤就是其中一个郡的治所,这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政治上,萁子朝鲜之后无论李氏朝鲜还是什么政权,总之朝鲜一直是以中国的领土或者属国的地位和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一切的政治体制都是按照当时的中国制度来施行的,所以在发展上和中国的政权就很相似。
文化上,真正的朝鲜古代是使用汉语的,现在的韩语直到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李裪时才被创造出来,而创造之后也没有大规模使用,韩语的流行是近代甲午海战之后的事情了。所以说,古代朝鲜是用汉语作为主要文字的,文学等等也是汉语形式进行的。即便是现在的韩语也是有极多发音和汉语是基本一致的。在古代,朝鲜是自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一部分的,并不是强迫,而是自古朝鲜就是源自中华文化,也一直没有脱离中华文化。古代朝鲜的士人是奉行儒家思想的,治国也是本着儒家思想,衣冠文化彬彬不异于中华,可以说,他们只是一群汉语说得不那么标准的古代中国人。
一个国家的发展追根溯源要看其文化,历史,政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它决定了人怎么想,怎么做;而一群人最终造就了国家和民族。朝鲜古代一直是中华文化,那么古代史是中国的缩影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说朝鲜古代史是中华古代史的一部分也不过分,因为华夏是一个文化概念,朝鲜古代一直置身其中。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历史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