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了解地球的历史

如何了解地球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4 15:33:07

A. 关于地球历史资料你知道哪些

以下答案由星蓝海学习网提供:

星云说解释的太阳系的形成



具体参考以下链接-网络:地球历史

B. 了解地球历史的方法有那些

地球(earth)这个名字来源于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球体哲学上“完美性”和数学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这个名称和概念.[2]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神”、“众神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星球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67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从那以后,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臭氧层形成.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地球的内部分为三个部分:最外层是地壳(由岩石组成),中间是地幔(由岩浆组成),里面是地核(由岩浆组成).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地球的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C. 人类是怎么弄清地球历史的

人类是通过地质勘探,逐渐研究地球土壤层结构。

D. 谁知道地球的演化历史给介绍下!

地球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亲。的确,地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那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殖繁衍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总的历史已有46亿年,但人类产生才300万年左右,人类文明史却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人类对漫长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周期系统,因而地球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各种类型的岩石、化石、岩层变形的迹象、岩层或岩体之间关系等地质纪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测定法、氨基酸消旋测定法、古地磁法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探测研究,可把地球演变发展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地球的诞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要认识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变历史,当然离不开探索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恒星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测太阳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颗恒星的演化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力收缩阶段,即弥漫星云间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团团星云;第二阶段为核反应阶段,原始星云间相互碰撞发热,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第三阶段是衰老阶段,即作为核聚变燃料氢和氮等逐步耗尽。
根据恒星演化一般规律,可推测大约在距今50~60亿年以前,一团星云开始集中,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这团星云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阳,开始有了形体,并开始发光。之后,由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时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热。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在一定的进化概率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经过长期不断进化,大约在35亿年前终于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此为生命演化的第一阶段,即非细胞生命阶段,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转变的过程。
地球的童年,从距今46亿年形成时期起,大约延续到距今30亿年左右,一共15.16亿年。当然,对于地球的童年,现在知道的还不多,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二、地球的少年时期
从距今30亿年左右到5.7亿年这段时间,地球进入了少年时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延续时间十分漫长,大气、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发展,可是生物界的进化却很缓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还只是有菌类、藻类和一些低等原生动物、腕足类动物等。这跟寒武纪以后生物界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地球进入少年时期是以最早出现小块陆核作为标志的,后来大陆就是由陆核逐渐扩大而形成的,地球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的小块稳定陆核形成于距今28亿年前,地点在非洲南部。直到25亿年前,各大陆内相继形成若干个小块稳定陆地。后来在距今17亿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有意义的稳定大陆形成事件,稳定大陆的面积在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里大大增加,大陆差不多接近了它现在的规模。但形成的大陆岩石圈(也称原地台)还比较薄弱,保留有相当的活动性,没有达到真正的稳定。
从原地台到地台的转变时期是从距今17亿年到距今14亿年左右,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来看,原地台曾多次被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断被下面涌上来的岩浆物质所胶结,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因此,距今14亿年左右是稳定大陆最终形成时期,地球岩石圈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时期,生物界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原核细胞阶段,这一阶段生命已经有了细胞形态,有真正的细胞膜,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亿年前最为盛行的蓝藻为代表,它能进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早期地球的还原性大气逐步被氧化型大气所替代,其后接着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进化,出现了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进化。

E. 人们通过什么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科学家的抄猜测,并无袭实据。
人类出现了数百万年,是根据古人类的骨骼化石判定的。而人类真正有文字记载和历史记载,不过是五千年前。
最早是非洲的古埃及,有记载的也不到一万年。
地球活了42亿年,人类的历史相比地球的寿命真的微不足道。地球生命很可能是有周期性的轮回,终有一日,人类会与恐龙一样,消失在地球上。
恐龙的灭亡,是气候原因,或是天敌原因,或是陨星撞击缘故。如果人类以后会灭亡,估计也和恐龙灭亡差不多。

F. 科学家怎样知道地球的起源和历史

他通过对古代化石研究的。也就是推测的。。

G. 怎样知道地球的过去

上面概述了地球的生平。大家心中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发生在亿万年以前的往事,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别说亿万年前,千百年乃至几十年前的往事,如不作记载,也容易湮灭无闻。地球形成以后,过了40多亿年才有人出现,有谁去记录它的历史?

是地球自己,地球的历史就记录在那些岩石之中。

几乎在1000年前,中国学者沈括(1031~1095)最早在《梦溪笔谈》中对于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例如,他谈到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推断华北平原表面的泥沙是由西部山区经过河流搬运而堆积下来的;他还根据太行山山崖间所见海生螺蚌化石推断现在距大海约千里的该地在古代曾经是海滨;他是我国首先认识并命名“石油”的人。许多岩石是泥沙在水下堆积形成的,它们被称为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成层出现是沉积岩的特征。那岩石中的螺蚌壳,是地质学中所说的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因为生物死后如果是被泥沙迅速掩埋,并处在水下与氧气隔绝的环境中,便有可能不至于完全腐烂,生物的介壳或骨头被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渗透取代,变得坚固并仍保留原来的形态,成为岩石中特殊的成分———化石(fossil)。

宋朝沈括之后400多年,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亚平宁山脉上发现的海生介壳化石,本是生活在海滨的生物,是河流带来泥土把它们掩埋,并且渗入到它们的内部。他还推论,后来这里的地势升高,所以这些海洋生物的遗体就会出现在山上。沈括和达·芬奇都认识到了今日的山可以是过去的海,山野间的岩层就是地球历史的遗迹。1669年,出生于哥本哈根的斯泰诺(N.Steno,1638~1686)更总结出在这些岩层之间,存在着如下的规律:沉积岩层在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的影响而颠倒原来位置的话,则应该是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保持近于水平的状态,延展到远处才渐渐尖灭。这就叫地层层序律(law of superposition of strata)。它使我们能通过那些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岩层,辨认出地球史册的先后生成次序。岩层在这里有了时间的意义,形成了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地层(stratum)。地层是具有时间意义的岩层或岩层的组合,每一段地层都代表着一定的时间。这里面不仅指成层的沉积岩,而且也包括了一切产出于这段时间的其他岩石。如果没有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认识的观念,就谈不上认识地球的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层,依据其所代表的时间长短,可划分为宇、界、系、统、阶等地层单位,它们与地质时代中的宙、代、纪、世、期的时间上下限相同,即在“宙”这段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宇”,在“代”这段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界”,以此类推。地质年代表(表21),就是时间与空间结合为一体的表现。

“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中国古代贤哲早就有了这种认识,遗憾的是,仅将它用来说明人和事,并不用它去观察山野间的岩石,他们甚至也未想到过需要对自然界做些什么观察。因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因为“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鬼神也与我同体”。这就是说,只要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自己内心找到答案。在西方建立的地质学传来以前,中国的学者再没有人超过沈括的见识。西方后来居上了,英国人赫顿(J.Hutton,1726~1797)根据自己在野外考察的实际经验和前人的认识,把时空统一的地质思维形象地表述为“在地球现在的构造中,可以看到旧世界的废墟”(《地球论》,1785)。他告诉人们,地球上过去的一切变化都是由现存作用的缓慢活动所形成的。后来赫顿的同胞,莱伊尔(C.Lyell,1797~1875)用更丰富的事实论证和阐明了这条被概括为“将今论古”的定律,或称现实主义原理(Actualism),他的名言是:“今天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他的巨著《地质学原理》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登上历史的舞台。现实主义原理是地质学(研究地球演化历史)所特别重视的思维方法。

表2-1 地质年代表

注:此表主要依据,UNESCO&IUGS,2004;国际上有些学者建议把第四纪并入新近纪,此表暂保留之;元古宙的划分按照国内的方案。

有了地质学这个武器,记录在地球自己身上、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便一点一滴地被揭示出来了。地层中岩石的物质组成状况,即它们的岩性和岩相,也可以告诉我们当初所处的环境。今日河流搬运泥沙入海,是从粗到细,由近及远,先后有序地沉积。据此推知,今天地面上同一地区同一组地层中出现的岩石组成物质由粗到细的变化,正勾画出当时沉积时水的深浅和离岸远近。根据今天的变化,可以在岩层中找到过去留下的痕迹,连当初“浪翻湖底、风成沙丘、土地龟裂、雨打沙滩”,都有迹可寻(图2-2)。

不过,仅仅从岩层本身的性质和位置的上下顺序来解读地球的历史,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沉积物在堆积,而且旧的岩层还在受到破坏并被搬走,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多。因此我们在一个地区看到的地层,不可能留下所有时期形成的完整记录,只能将世界各地分布的地层拿来对比,才能拼凑出一个比较连续和完整的地层系列。我们还要看到,在岩层形成以后,还会有变动,而且有时会很强烈。原来近于水平的地层会变得歪歪扭扭,或者发生断裂错动,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图2-2 波痕(A)、风成交错层理(B)、泥裂(C)和雨痕(D)

怎么样才能把这部被搅乱了的地球史册整理清楚呢?化石对于时代相对先后次序的确定,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它独特的优越性。因为生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这被称为生物演化的进步性,同时生物演化还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只要能认出形成化石的生物,就可以同其他地层中的化石比较,以确定其先后次序。自学成才的英国运河工程师史密斯(W.Smith,1769~1832),在开凿运河的过程中获得了大批化石,经过他的整理研究,发现每一地层都有其特定的化石,他据此制定出世界上第一张系统的地层表,不仅使英国地层层序得到科学的整理,而且对欧洲地层的划分也很有参考价值。从此,又多了一个化石层序律(law of fossil of sequence)来帮助我们查考地球的历史。

化石不仅对确定层序有用,而且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环境状况,如现代珊瑚喜欢温暖清澈的海水,寒冷地区的动物长有厚厚的长毛;因此,含有珊瑚化石的地层,不会形成于寒冷地带,披着长毛的犀牛和大象化石的出现,说明它们当时的生存环境不会像今天非洲那样炎热。而古代形成的石灰岩中含有大量藻类化石,有力地证明了这些石灰岩是形成于海洋之中的。海洋中的生物,一般不会跑到陆地上的淡水湖中变成化石;陆地上才有的植物化石,一般也不容易在古海洋地层中找到。

古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为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精通解剖学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D.G.Cuvier,1769~1832)在研究了大量动物器官的构造与机能以后,发现各种形态的动物机体都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每个局部在构造和机能上都是互相适应的,因此了解局部就能推知其整体。居维叶这个“器官相关律”使我们能够就化石保存的动物残骸来推定它的身体结构和习性,重新塑造出它原来的形象,从而对地球历史上的环境与生命的活动得到更多的了解。他也注意到化石与地层的密切关系,认为“如没有这种关系,我们就决不会想到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曾有过前后相继的时期”。他的工作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化石的价值是不可以用金钱来估量的,我国国务院早在1956年4月2日就颁布了法令禁止买卖“龙骨”,即脊椎动物化石,对化石进行保护。近年来又做出了更全面细致的规定。

H.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是球体的 搜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

古时候人们抄认为天圆地方;后袭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I. 地球的历史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那么人们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呢?目前,科学上是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们蜕变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为测定地球年龄的"计时器"。
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特点,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而且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质都有个确切数字。例如,一克铀在一年中有七十四亿分之一克裂变为铅和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样我们就能得知地壳的年龄。有的人算出为30亿年左右。
地壳的年龄还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因为在形成地壳以前,一般地球还要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地质科学家说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方法等。根据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还有一篇更长的

有兴趣的话就看看下面的这个地址中的内容

J.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简单慨括三个部分

是这个吗?不懂你说的意思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趣谈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公元前3世纪,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从此,人们才一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大地是圆球形状,到了16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终止。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呢,是浑圆体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从这个理论出发,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在地球形状上,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到了18世纪30年代,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伏尔泰风趣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的。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阅读全文

与如何了解地球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