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地主阶级如何推动历史

地主阶级如何推动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3 23:29:04

A. 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如何嫌弃救亡图存运动的

地主阶级是当时的旧抄势力,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他们有利,所以以地主阶级为主的救亡图存不存在。只有少量的开明派加入到革命运动中。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工人是主力,学生是先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革命运动。

B. 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大地主小地主,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和地位

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小地主就像乡绅,土豪之类的,他们会雇版佣佃农来种权地,虽然他们自己管事不多,但佃农为增产(交出部分粮给地主,余下自己,不包括缴纳税赋的部分),会极力改进生产工具(铁犁牛耕等),提高生产效率,也即小地主对农业发展起了间接作用
大地主则每朝都不缺,像吕不韦这种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选(秦始皇),虽说大部分大地主都不学无术,但有些却极有才华或能力(比如善书法的王羲之,雄才伟略的隋文帝杨坚代周称皇位统一),大地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当然,一些世家大族也会为祸一方,引发战乱),小地主和大地主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作为封建朝代的主体,他们都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有好有坏)

C. 请详细说明地主阶级如何崛起

地主阶级是抄在战国中期的秦国首先出现。由于长期的战争,奴隶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再加上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使得地主的出现成为必然。而历朝历代的地主,大的是开国功臣,皇亲国戚。小的是地方官员,或乡绅。由于统治阶级需要拉拢或联合世家大族,所以就允许有官职或有功名的人拥有土地。来维持封建统治。故而地主阶级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随着新中国建立,地主阶级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D.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怎样推动历史发展

一方面,剥削需求推动人们奉献大量劳动的同时,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版一方面,阶级矛盾权事实上反映了各种不同地位的人群对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的要求,阶级斗争使生产关系不断得以改善,生产力排除障碍继续发展。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剧烈的阶级斗争直接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革命性要求,也带来整个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我们可以回顾人类整个历史:
原始社会:公有制,没有奴隶和奴役性劳动
奴隶社会:完全的私有制,完全的奴隶劳动,一下子从大公跳到了大私
封建社会:仍然是私有制,但对劳动者人身自由的限制已经放松,农民主要被土地事实上束缚住。
资本主义:仍然私有制,但是从资本主义的启蒙思想你就能读到什么?自由。是的,土地也难以束缚劳动力,今天你可以在家乡的工厂干活,明天真的可以出国旅游。

但是私有制下的劳动力真的完全自由了吗?他们真的可以完全不接受任何低工资不满意的雇佣劳动机会?看看失业率吧,那么这种不接受会打几折

但是你可以看到阶级斗争带来的生产关系改变:从最初的完全剥削彻底奴役,在向给人自由的方向发展。可以想象最后的一步:去私有化?

E. 请从什么是历史的角度分析晚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开放以来

对传统封建旧法来的否定和自对西方列强挑战的积极回应。它在鸦片战争后最初二十年,表现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并抵御西方。在 19世纪 6 0年以后体现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即是以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主 ,以资本主义的科技发明为辅。地主阶级改革派将“借法自强”主张付诸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了解、介绍和宣传西方阶段 ;19世纪 6 0年代初至 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阶段 ;19世纪 70年代至 90年代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阶段。

F. 如何评价地主阶级在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地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压迫和剥削着劳动人民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抵御外来侵略时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组成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G. 对了,面对危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如何应对从中国的近代史前期简述。

地主阶级:开办工厂 发展中国落后的资本主义 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H. 春秋战国的生产力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地主阶级。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权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A地主阶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都不是农民。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都是即将淘汰的历史阶级。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水利技术的提高上。
(1)灌溉技术: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2)池塘:淮河流域著名的芍肢灌溉工程(今安丰塘),是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前598~前591)楚令尹孙叔敖兴建的,位于安徽省寿县南,可以灌溉一万多顷。
(3)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兴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4)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以铁农具的普及为中心,农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飞跃,导致了经济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使我国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地主制社会。在这种制度下,农业劳动者经济上的独立性比之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土地可以私有,经营相当自主,无论自耕农还是佃农,都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比之领主制下的农奴为高。

I. 古代的社是如何受到地主阶级重视的

有些乡社建有社仓以备荒,实际上社仓多由地主富户掌握,成为经济上控制与剥削农民的一内种手段。宋代理学盛行,容讲学之风大盛,科举制发展,农村中读书的人多了起来,利用乡社进行封建教化受到了地主阶级的重视。其做法:①在社的乡规中具体规定修养道德的要求,定期说教检查;②举办或控制社学,传习孔孟之道,摒弃非圣之书,从而加强了乡社的教育与灌输封建道德伦理的职能。

J. 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3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

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
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及境内的穆斯林等起事祸乱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立宪派: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改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清末新政多为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清情绪高涨及革命党开始座大,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愆政策。各省咨议局中的精英,连同回国的留学生,及新军是后来辛亥革命的主要响应者。中国的警察制度是从清末开始发展,民国早年的官僚及国会议员多是清朝已经是各省咨议局中的成员,单靠革命党单薄之力并不能创见民国早年已略具之政党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却普及了民权观念,推动了民间的自省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宣统辛亥年(1911年),是一场推翻了清朝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这场革命最终颠覆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二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又称护国战役、护国运动、反帝制战争;民国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国战争标志着民国成立以后,南北分裂的开始。袁世凯本来是拥有中华民国法统的大总统,但是因为其称帝野心,引致众叛亲离。南方各省军人以军事实力反抗北京政权,但中央已无力制服。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再无足以号令全国的强人政治人物。之后原北洋系军阀互相开战,分裂局面持续到十多年后,经历多场内战,到最后蒋中正在抗战前巩固其权力,才大致得以改变。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由对全国产生重大变化影响的情况来看,护法运动有相当实际显注的效果。也替国民革命军日后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民国时期自1926年至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地区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宣布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中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五卅运动爆发后,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运动的推进以及成功,中国反帝国主义爱国民族运动空前高涨,但是北伐长期造成的国力日渐衰弱和自己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后果,是日本三年后却发动了九一八事件和八年抗战的诱因

无产阶级: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国共内战
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土地革命战争),国军在第五次对中共南方根据地战役中得胜,红军长征至陕西延安。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停战近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随即爆发。结果中共取得中国大陆和多数沿海岛屿,于1949年10月1日 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在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了人民寻求生存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

阅读全文

与地主阶级如何推动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