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闽南语与粤语哪个更古老
粤语来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❷ 闽语,粤语和吴语哪个形成时间最早谁的形态上最古老
吴语形成最早,闽语形态最古老。从地理和历史上分析,吴离中原最近战国专时期已经开始华属夏化。而闽粤离中原远,到汉代才开始汉化。但是也因为吴离中原近而且地势较平,所以古吴语形成以后还不断受北方话影响。所以吴语没有闽语的形态古老。为什么说闽语形态最古老,闽虽然比粤靠近中原但是闽比粤闭塞,福建全省都是山只有沿海有点小平地但是又被海阻隔。所以闽语形成以后比吴粤受北方影响小,形态就更古老。因为闽的闭塞闽语还分为五片彼此不通但有共同特点和词汇。闽语的古老在于词汇,闽语眼叫目、锅叫鼎、筷子叫箸、跑叫走、走叫行、摔倒的摔叫踣、脸叫面……
❸ 粤语,客家话,闽南语,吴语,哪个最接近我们老
这个不好说,毕竟我们现代人没有听过古人讲话,所以古人到底讲的什么方言又或者与现今哪一个方言对象,这个我们无法知晓。
现代吴语被普化的非常严重,特别是北吴已经失去原本吴语的样子了,南吴还保留的比较完整,保留的比较完整的应该是温州等地。
客家话受所在地的方言影响也非常严重,福建客家话受闽语影响,广东客家话受粤语影响。
还有就是你说的闽南话,其实是广义上的福建话,现在很多人一讲到福建话在下意识里想到的就是闽南话,这样的想法是很不对的,福建话只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其中包含闽北话、闽中话、莆仙话、闽东话、闽南话等,这五个方言都属于广义上的福建话,其次它们在语言学上同属于中国国家一级汉语方言,其他省的方言中不存在这种情况,把一个大方言中的分支方言同时列为一级方言,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福建。除闽南话以外的其他福建方言同样存古。
至于你说的哪个方言最接近古汉语,这个我无法给你答案,今天的人没有任何一个听过故人讲话,如果说哪个方言的发音或者语法比较类似,切记我说的只是发音类似,我想应该是粤语是闽语(广义)还有南吴语。这三者中我个人感觉闽语(广义)其他两者更为接近。
还有就是我是重庆人,大学就读的古汉语系,我不是闽人也不是粤人更不是吴人,所以我想我给出答案还是比较客观的。
❹ 南方的闽语,吴语和粤语,哪一个和普通话差异最大
南方的闽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特别是闽语中的闽南语。闽南语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很多发音,粤语只是中古或近古,但是至于为什么如今说粤语的人普通话大部分说得比闽南人差是因为闽南人明显比粤人更喜欢说普通话,而且日常交流的语句中经常会带普通话发音。
闽语原为华夏语,它不是由南渡的晋语发展而来,也不是后来的河南话的来源,它是战国时从越语改称闽语,而吴越语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吴语与普通话的差别再发音上在于浊辅音,部分鼻音脱落,入声也就是喉塞韵尾,连续变调较多。并且吴语与普通话的差异,对比粤语和闽语是最小的。
❺ 粤语,吴语,闽南语,在海外用得最多是那个,那个够古老
最古来老的应属闽南语,偏上自古音,其余两个偏中古音。 海外用得比较多的话,粤语和闽南语吧,一般会闽南语的会粤语的比较多,反过来会粤语的不一定就会闽南语。 吴语也有,但是没法跟粤语和闽南语比,相对来说很少的
❻ 中国方言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哪里的方言,有多少年
应该是中州话和山陕话比较早,夏朝就有了,有的网民说是吴方言,那它晚的多了,起专码一千多年。另外,属普通话在确立推广之前早就有了,起码在殷商之前就有了,只不过那是不叫普通话,单发音规则是一样的。所以,比吴方言要早的多。
❼ 比起粤语,闽南语,为何吴语方言没那么出名
吴语区内部划分较大。吴语区有六个大区域,其中太湖区域最大,而吴语区有六个小区域。在六项中,沟通顺畅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沟通顺畅度较低。在太湖地区,杭州地区和临绍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人口迁移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即使是杭州的滨江区和萧山区也不是由于历史原因所致。南宋建都临安后,大量北方方言传入杭州,形成了大量的官话。最重要的是“儿话音”。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吴农软语”并不是指所有的吴语区,而是指苏州方言。苏州话在古代吴话区具有较高的地位。由于其强烈的文化输出,可以说是上流社会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延续必须要有环境的带动。现在一味推广普通话而忽视了方言的地位,导致儿童的方言母语必须从家庭成员中习得。而现代通讯与交通的飞速发展极大减小了人们的地理隔阂,跨市跨省跨国的婚姻已经变得十分普遍,爹妈中只要有一个不会方言,就缺了方言的学习环境。吴语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希望能够像粤语一样不断地发扬。
❽ 以前各朝代的人分别讲什么语言闽南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音”,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战争、联姻、通商日益频繁,所以中原的华夏正统语言已经开始不纯正了,出现了大量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中华语言是没有卷舌的),但长江沿岸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是保持古老的华夏语言,当然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汉语所特有的音韵消失了,不过这时候的官方语言依然是南方吴音,这个可以从大量的唐诗韵脚中得以验证,在隋唐时期,现在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带(南京、扬州、镇江)还是在讲吴语的,这一块区域是北方话和吴音的分界
从宋朝开始,江淮一带的吴语也为北方话所侵蚀,成为了江淮官话,当然在明代,由于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话是中国当时的官方语言
从清代开始,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的强势方言,继而奠定了现在的普通话为国语的基础,但是从语言学角度讲,北京话是非常不纯正的一种语言,是古汉语和胡语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韵味,只保留了四个音韵,但由于自从明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❾ 粤语,吴语,闽南语,对于北方人来说哪个最难懂
对于大多数北方人来说,这三种方言都比较难懂,如果一定要分高下的话,粤语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粤语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比较大,很多北方人也都喜欢听粤语老歌,比方说四大天王,Beyond的歌在北方城市依然还是大街小巷流行,所以说很多人对粤语感兴趣,而吴语其次,吴语比起闽南语,各个词汇还算是接近普通话文体,而且很多北方人来到江浙沪一带工作,也会对当地的方言有一定的认知,至于闽南语,因为局限性很大,也就是台湾和厦漳泉使用,福建其他城市都听不懂,北方人更听不懂了,闽南语无论是发音体系和语句,都和普通话差别太大,哪怕在当地呆个几年也很难懂。
但是吴语比起闽南语,吴语的发音和文体都更接近普通话,加上很多北方人来到江浙沪工作,难免也会接触到当地的方言,而闽南语,局限于厦漳泉和台湾,闽南语比起粤语和吴语,离普通话的体系就更远了,哪怕你来到当地呆几年,也未必可以听懂当地人讲话,闽南语在福建省内照样有很多城市听不懂,比方说省会福州的人就听不懂闽南语。
❿ 吴语和闽南语的区别
吴语有全浊音,这是吴语区别于其他所有方言的最主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