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有哪些桥,有什么特点
泉州著名的桥梁万安古渡洛阳桥 /安平桥(五里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2. 泉州有哪些桥
泉州大桥 东海大桥 刺桐大桥 笋江桥
3. 泉州有什么有名的古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http://ke..com/view/23536.htm?fr=ala0_1_1#2
安平桥专,我国现存属古代最长的石桥http://ke..com/view/24820.htm?fr=ala0_1_1。
4. 泉州有哪些著名的桥
泉州著名的桥梁万安古渡洛阳桥 /安平桥(五里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谢谢采纳,
5. 泉州有哪些名桥
顺济桥上两个月已经塌了!下面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桥,都是泉州的,就知道这些了!
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经泉州市文物部门测量,安平桥现长2262.79米,比1985年修缮后长7.79米,比南宋建桥时全长2700米短了437.21米。
据称,此次测量的长度是指,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昨日21时30分,经现场负责测量的晋江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计算,相关数据终于出来:
最宽处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现在靠近水头方向;
共有363个桥墩,362个桥孔;
桥墩之间石条共2288块,最长石条12.15米,位于水头桥头堡数过去11至12个桥墩之间,是惟一的仅4块石条铺成的一孔,宽3.00米。
而5块石条的有17孔,6块石条的有208孔,7块石条的有135孔,8条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头桥头堡长1127.53米,中亭至晋江安海白塔长1135.26米。
据史料记载,安平桥落成后,修桥太守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约2700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据了解,从11月开始,泉州市文物部门开始对安平桥进行全面测量,包括长度在内测量记录安平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建立档案。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黄真真介绍,为了科学保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资料,此次测量包括非常细,包括桥本身和相关文物的各种数据;并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资料,包括碑文、楹联以及牌匾。
桥长是怎么测出的
黄世春介绍,此次测量是用尺子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然后累加算出最后结果的。
“一根石条一根石条,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为了减小误差,每一次测量,都细到厘米。”
他称,其实长度,只是一个指标,还包括每节桥之间的石条长度,桥墩的形状等各种资料和数据。
测量完后将绘制出安平桥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整座桥的结构都会在这些图纸上体现出来。
“不过,绘图工作量更大,预计还需几个月。”
桥长为什么变短了
此次测出长度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后,测量的长度为2255米;而再往前推,据史料记载,宋代建成时,全长2700米。
问题1:桥的长度为何会变,难道会热胀冷缩?
黄世春解释,主要是各个时期,对两侧桥头引桥的破坏所致。“南宋建桥时,包括引桥在内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间的长度,如果算上陆地上的距离,还会增加一两百米;”
“此后,各朝各代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于当时安海桥头堡到白塔的引桥部分桥体被破坏,而水头桥头堡至海潮庵之间引桥也被破坏,所以测量的长度是从水头桥头堡至安海桥头堡出去未被破坏处,为2255米。”
“近年,安海桥头堡至白塔被破坏的引桥修复,所以此次测量的是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问题2:五里桥长是五里吗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连接晋江市的安海镇和南安市的水头镇。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据《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后因故停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建造,一年后建成。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据介绍,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它又名五里桥,那“五里”究竟多长呢?
据黄真真介绍,古时没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约合现在的450米。“所以,当时的五里相当于现在的2250米左右。”
6. 泉州著名的桥梁有哪些
泉州著名的桥梁万安古渡洛阳桥 /安平桥(五里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http://ke..com/view/188088.html
7. 泉州最早的桥是哪-条
抄来您看看
我只能告诉你桥名。如果你要详细资料,把桥名输入网络或其他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了。
世界最长的古桥——安平桥(1907年黄河大桥建成之前,他保持了1000多年的世界最长记录。)
世界最古老的跨海石桥——洛阳桥(我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中国第一座民间投资的桥——刺桐大桥(采用BOT形式让私人投资经营)
顺济桥,有800多年历史的顺济古桥已经在去年坍塌,新桥是市区重要通道
晋江大桥——世界第一做开字形大桥,很漂亮
泉州大桥——桥南立交工程也很漂亮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蔡襄留给泉州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桥梁史上一座真正的丰碑!
洛阳桥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使来往行旅得以安全通行,也不仅仅在于它接通了当时奥、闽北上的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更不在于它引来了脍炙人口的众多故事传说,使文化古城泉州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浪漫色彩,而是在于,它在那江潮夹涌、浪涛搏击的洛阳江上,发挥了泉州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什么是“筏形基础”?它就是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以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什么是“种砺固基法”?它就是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山洪冲撞和海水搏击的人工盘石,保证石桥安卧大江,历经千年而不跨!
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有宋一代,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8. 泉州有哪些大桥
1、田安大桥。泉州市田安大桥工程位于泉州大桥与刺桐大桥之间。田安大桥是泉州市区第一座采用钢结构桥梁的大桥,桥跨布置共260米,主跨跨度为国内同类型桥梁最长。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城市Ⅰ级主干路,设计时速60公里,标准道路宽度47米,标准桥梁宽度为36.5米。
2、刺桐大桥。大桥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主桥桥型为90+130+90连续钢架预应力桥,全桥并列6车道,设置中央绿化分隔带,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次,桥下可通行500吨胖体海轮。
3、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4、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晋江大桥。2005年5月开工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施工,世界第一座“开”字形[1]斜拉桥 ——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合龙(2008年4月30日),是泉州的“新地标”,于2008年10月24日试通车。
6、后渚大桥。横跨洛阳江,连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连省道305线,东接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主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宽25.5米,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岸连接线长2270米,路基宽24.5米。
7、泉州跨海大桥。又称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三期,起自晋江市南塘村,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二期晋江至石狮段,于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秀涂,止于惠安塔埔,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一期南安至惠安段,路线全线约26.699公里,跨海大桥长约12.451公里,两岸接线长约14.70公里,全线设置分离式立交2座。设置通道8处,天桥1座。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段采用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41米;其余路段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全线共设蚶江、秀涂、张坂、塔埔四处互通式立交,项目总投资64.36亿元,计划建设工期4年。
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泉州市湾跨海大桥和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将泉州湾连成一个完整的“环”,环城高速将全线贯通。由宋元时的刺桐大港到未来的环泉州湾新城,泉州一步步发展壮大。我们以四个时期的“城圈”为脉络,梳理她的发展历程,并讲述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9. 泉州大桥的历史
泉州大桥于1979年12月开工建设,1984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全长848.53米,桥面宽16.5米。桥专两侧栏杆上有花属岗岩雕狮子326只(石狮子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避邪镇恶的图腾)、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
当时曾被称为“福建省城市最长公路桥”。这些石狮子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趴地对峙。有趣的是,狮子们还与相隔在护栏柱头上那一朵石莲花刚柔并济,形成了一幅长达数百米的“百狮戏荷”图,在我国当代桥梁史上独树一帜。
10. 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复制别人的
顺济桥上两个月已经塌了!下面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桥,都是泉州的,就知道这些了!
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经泉州市文物部门测量,安平桥现长2262.79米,比1985年修缮后长7.79米,比南宋建桥时全长2700米短了437.21米。
据称,此次测量的长度是指,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昨日21时30分,经现场负责测量的晋江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计算,相关数据终于出来:
最宽处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现在靠近水头方向;
共有363个桥墩,362个桥孔;
桥墩之间石条共2288块,最长石条12.15米,位于水头桥头堡数过去11至12个桥墩之间,是惟一的仅4块石条铺成的一孔,宽3.00米。
而5块石条的有17孔,6块石条的有208孔,7块石条的有135孔,8条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头桥头堡长1127.53米,中亭至晋江安海白塔长1135.26米。
据史料记载,安平桥落成后,修桥太守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约2700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据了解,从11月开始,泉州市文物部门开始对安平桥进行全面测量,包括长度在内测量记录安平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建立档案。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黄真真介绍,为了科学保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资料,此次测量包括非常细,包括桥本身和相关文物的各种数据;并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资料,包括碑文、楹联以及牌匾。
桥长是怎么测出的
黄世春介绍,此次测量是用尺子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然后累加算出最后结果的。
“一根石条一根石条,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为了减小误差,每一次测量,都细到厘米。”
他称,其实长度,只是一个指标,还包括每节桥之间的石条长度,桥墩的形状等各种资料和数据。
测量完后将绘制出安平桥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整座桥的结构都会在这些图纸上体现出来。
“不过,绘图工作量更大,预计还需几个月。”
桥长为什么变短了
此次测出长度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后,测量的长度为2255米;而再往前推,据史料记载,宋代建成时,全长2700米。
问题1:桥的长度为何会变,难道会热胀冷缩?
黄世春解释,主要是各个时期,对两侧桥头引桥的破坏所致。“南宋建桥时,包括引桥在内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间的长度,如果算上陆地上的距离,还会增加一两百米;”
“此后,各朝各代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于当时安海桥头堡到白塔的引桥部分桥体被破坏,而水头桥头堡至海潮庵之间引桥也被破坏,所以测量的长度是从水头桥头堡至安海桥头堡出去未被破坏处,为2255米。”
“近年,安海桥头堡至白塔被破坏的引桥修复,所以此次测量的是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问题2:五里桥长是五里吗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连接晋江市的安海镇和南安市的水头镇。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据《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后因故停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建造,一年后建成。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据介绍,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它又名五里桥,那“五里”究竟多长呢?
据黄真真介绍,古时没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约合现在的450米。“所以,当时的五里相当于现在的225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