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理解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首先,人类社会的来产生源就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只有人们的吃饭、住房,衣着等基本的物质需要,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的,所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贰』 怎么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
人类的直接祖先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如何看待人类及其历史扩展阅读:
1、恩格斯曾把过着群居生活的古猿称之为"社会化的动物",把它们的群体关系称为"社会本能"。他指出:"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最近的祖先发展而来"。
2、人类祖先的群体关系的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同劳动的发展相适应,这种群体关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终于随着人类的出现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
3、人类所结成的社会则以新的谋生方式,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即以劳动为基础。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直接或间接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也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社会"的根本标志。
『叁』 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哲学有两大基本的问题:世界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应当说一个是外在的,物质领域的本质和起源命题,一个是内在的,意识领域的自我和起源命题。初看上去似乎犹如两个同心之圆,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讨本源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论我们向后看世界的起源还是人类的起源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或者已经经历过的过去,它被称为——民族的历史。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历史不是帐房先生笔下的流水帐,尽管它最终会化为一个日期加上一串事件的符号表述,但是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确定的事物,其必定会有其自身的“万有引力”,这种“力”或多或少的会变动社会发展的轨迹,哪怕即使绵薄也是合力中的一支,不可忽略。如同《圣经》中所语: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使现在变成了旧事,使教训变成了经验,使偶然变成了惯例,使先验变成了知识。
我们民族的历史,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兼济了法家的术与势的统治思想,道家使民无为的经济思想,佛家苦渡众生的教化思想,因此其民族精神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对外所表现出的中庸性都是这些历史的产物。以上的众多思想,大多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的形成,尤其是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定统治权力的阶层,依照韦伯的话来说,乃是拥有共同卡里斯玛的集合体,这种卡里斯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能够通过后天习得的,这种后天习得的卡里斯玛的手段就是教育。通常情况下,人类群体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赢得社会荣誉机会的正负,往往是通过一定群体的生活方式种类的区别来规定的。当通过对某类知识的教育形成垄断的情况出现时,特有的处于知识优越的统治等级或者阶层也就出现了。但是相反的,当个体通过血缘出生于该等级内部时,其自然的会拥有对该种知识的垄断性的教育资源以及运用该知识的社会职能,这种职能的取得则进一步加固了垄断。因此,对于一种社会地位而言,其所处之等级地位可以是它的起因,也可以是它的结果。只是,这种起因和结果都不是必然,只能说其在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及其稀缺时才是等级壁垒的加固剂,而在前者的问题解决之后,如同唐以后的那样,教育反而变成了人们跨越等级的主要手段。
这种通过血缘和教育取得等级特权的阶层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阶层——士,进一步可以将其范围缩小到“官员”。我国的官员不仅为社会治理者同时也是税款征收人,尽管税款的征收都是以国家或者皇帝的名义来进行的但实际上是其自身财富积累的手段。等到这些官员卸甲归田后,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合法的资产便被用来购买土地。其子孙则作为共同的继承人,以此形成一个继承团体来保有资产。同时这些资产也会被用来提供教育以使其子孙获得官员的地位,再次为该团体谋求财富以惠及其子孙和族人获得官员之地位。
上面的例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重复了上千年的财富积累方式,其以世袭制和政治手段为基础,依照儒家宗族门第的伦理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性之中,以至于即使在今天,名义上的世袭制度早已崩溃瓦解百年之后,儒家宗族观念却依然能够代替其地位结合政治手段使官员及官员家族通过内政掠夺社会财富。历史虽是过去,却又常常何其相似,那些已有之事、已行之事总会通过某种面貌上的改观重面于世。
近代以来,民族的屈辱使中华民族从体到用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上到宪政民主,下到经济市场,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土崩瓦解,其思想也被“马列主义”全数荡涤,后又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清洗,可留于世的部分残破不全。如同中华法系曾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样,列文森认为中国的历史虽也是悠久古老并且哺育了一方文明的历史,却已然死在了现代性的门槛上,只是处于民族自尊心理而拒不承认这种文化的死亡,使得中国人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在理智上却又献身于外来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历史是送进博物馆的历史,是“保存”的历史,而不是“发展”的历史,保护孔庙并非是要复兴儒学,而是把他作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收藏物,其目的正是把其从现实的文化中驱赶出去,而在西方性已经或正在成为人类的普遍文化的背景下,非西方社会只有在接受和消化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和前提下,才能够作为社会而并非文化存在下去,因此中华文化,中国的历史已经死了,至少其作为价值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死了。对于历史是什么,是否有价值独立于历史本身而存在应当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是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历史毕竟不是一本糊涂的流水账,其除了能够荡涤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之外,其价值内涵应当能够形成一种富含力的“场”,中国固有的儒家礼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民主自由格斗只能也必须在这个“场”上发生,受到“场”中力的作用。
一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被异族统治与反抗数千年的斗争史来说,儒家思想的“合同”文化从来都不是破坏外来的文化,而是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姿态来,这也使得只有统治汉族的民族,没有统治汉文化的思想,无论该种思想如何尖锐,如何难以调和,最终在中华文化格斗场中都会变成中华文化内在力量的一部分而存活下去。因此,尽管近代以降,中华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传统主义的各种力在彼此斗争中相互交融,才形成了中国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文化和现代化思想。我不能够用《春秋》般微言大义的笔法对这种历史性的思想融合做出褒贬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反观我们民族的历史,应当总能够从中得到些启示,获得一些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灵感。
因此,史华慈用了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来代替列文森的“博物馆”。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一座“图书馆”,尽管被保存和收藏,但是人们不会认为图书馆所存放的著作中的思想观念也将伴随着作者一同死去,或者只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史料。而恰恰相反,人们阅读前辈们的著作乃是为了寻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
『肆』 如何理解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持续从公元前就以开始,这部斗争史在19世纪之前几乎都是以回人类的失败而告终,疾病的战答斗力强过人类的任何军队,它飘忽不定,于无形中摧毁一座城邦、一个纪元。人类永远处于征服旧疾病,同时迎接新疾病的循环中,究其根本原因,是人类靠自己的力量违反了自然的准则。
『伍』 怎样看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的思想理论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些思想理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有的则属于非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思想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具有反作用.
『陆』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第二,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并把这种生产关系看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上,第9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就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柒』 如何理解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历史
因为人类的发展就是思想的发展,说着思想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步。
『捌』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第二,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并把这种生产关系看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上,第9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就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玖』 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的
角度:全球、整体角度(史观)。
意义: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版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权始形成。
材料一 直到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遍存于全球。所有的黑人或黑色人种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于欧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于东亚和美洲,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则生活于澳洲……1500年前后,欧洲人……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