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表达历史

如何表达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4 11:25:10

⑴ 如何简要的描述中国历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 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⑵ 怎样形容历史

源远流长
上下五千年

⑶ 怎样表达自己非常喜欢历史

多读书深思考做好该做的

⑷ 形容"历史"的词语有哪些

1、万古千秋[ wàn gǔ qiān qiū ]

解释: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示例:全世界的和平事业万古千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示例: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是源远流长,影响仍然是相当深广的。 秦牧《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

解释: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示例:玩弄权势而显贵于一时的人,必然被后人千秋万代地唾弃谴责。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4、沧海桑田[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示例: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 清·程元升《幼学故事琼林·地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5、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示例: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译文:你想说服我投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⑸ 包含历史渊源如何如何的形容词

血浓于血,源远流长、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⑹ 形容“历史”的成语有哪些

1、源远流长 [yuá抄n yuǎn liú cháng ]

源头很远,水袭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造句: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还有众多的中小河流。

2、青史流芳 [ qīng shǐ liú fāng]

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造句:向往青史流芳的因素,也会使总统更着重外交。

3、披古通今 [ pī gǔ tōng jīn]

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造句:历史老师的课让我懂得了如何披古通今。

4、史无前例 [ shǐ wú qián lì]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造句:这次地震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伤亡。

5、大江东去 [ dà jiāng dōng qù]

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造句:时光如大江东去般一往无前滔滔不息。

⑺ 一段怎样(形容)的历史 一场怎样(形容)的战争

先回答你的问题啊,这样说吧,这部作品可以归为列夫托尔斯泰中期的作品,的历史相关点是1812年卫国战争,但我必须只能说,这只是其历史相关点,因为读过此书后,你会感到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关于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属于这类贵族的还有彼埃尔·别祖霍夫,他和安德烈·包尔康斯基是中心人物.他们两人都不断进行思想探索,饱尝生活中的甘苦,都在卫国战争中了解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后安德烈因负伤死去,彼埃尔将成为十二月党人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他于单纯、平凡中见伟大,和作家心目中代表资本主义西欧的傲慢自负而实际渺小的拿破仑不同,他了解人民的情绪,听任事物的客观发展,因此高于拿破仑并取得对后者的胜利. 好了看了以上内容,楼主是不是清楚了呢?

⑻ 辉煌的历史 如何形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⑼ 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讲解,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语言理解不够。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 A.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 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 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选A、B、D的学生差不多,答案是B。有的学生就想不通。选A的认为,这一变局的主要原因不就是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潮流吗?B不过是这一原因的结果。选D的却认为这一变局 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B只是表面现象。看起来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实际上,却反映了学生们对历史的误解。为什么说是误解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试题中的问题是“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而且还特地加上“这里的”三个字作为提示,这就是问“李鸿章这句话中的‘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 学生的误解是将“指什么”看成是“为什么”或者“本质是什么”。这说明平时学生做题时思考的太少。“指什么”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一类“指什么”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服饰变化。另一种是观点,上述题目中李鸿章的话就是一个观点,此外,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争 国权,内惩国贼”等。从思考方式上看,对这些现象或观点进行直接概括或解释,就是“是什么”或“指什么”。而“为什么”是问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原因。“本质”当然是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实质。 第二,从选项来看,A、B、D这三句话是一样的吗?A项、B项看起来都是说的原因,但是,A项指向根本,B项指向一般。D项的内容体现在最后两个字“变化”,这与“变局” 看起来相似。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此项的原因。不过,这个变化涉及的是“近代经济结构”,而B项仅仅指出社会巨变。从题目的要求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可是, A、D两项显然不是李鸿章能够说得出来的语言,完全是现代人的看法。接近他的看法只有B。这就涉及到对历史的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这样的史实可以用不同的 方式表达,“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样的语言具有历史感,是当时的人对此的评述。而选项A、D的表达完全是今人的思维方式。B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看法,虽然历史感不如李鸿章的原话,但是,从直接体现其观点来看,无疑是最适合的。 有的学生对不同语言难以作出区分,他们认为,这些话不是差不多嘛?从来没考虑过几句话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有这种想法就对了。这说明学生平时学习历史时,对 历史语言的特点没有注意。我们是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不同学科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历史语言的特点,学生如何用历史语言来思考问题呢?所以,上面举出的例子就是提醒学生要注意历史语言有时代感,或者叫历史感。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这道题从题干到不同的选项,虽然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表达,可是,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针对的问题当然也不同。这些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不同的表达语句 针对的问题 A.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变局的主要原因 B. 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变局的直接原因 C. 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变局产生的后果之一 D.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变局产生的深刻变化 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些表达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看懂下面题目的变化了。这些变化体现出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变化方式,也就是说,一道题可以演变成三道题。学生只有这样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课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按照历史方式来思考问题,也才能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⑽ 如何表达出中国历史深久

中国的原始来社会,起自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阅读全文

与如何表达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