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气氛 蒋文
对于学生有时的不安分,能够巧妙的化解,一定不要特别不给面子的批评。 对于学版生的提问权能够睿智的回答,同样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能也参与其中。 最重要的是语言幽默,用学生的流行语,拉近师生的距离,还有就是不做作的微笑。 希望你会成为一个学生们都喜欢的好老师
② 如何活跃历史课的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专、思想、情感属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历史课的课堂气氛呢?
一、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显示其关系:
鸦片战争前――政治(完全行使主权 )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体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政治(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教育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历史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如何更好的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不断探索。为此,在我的课堂上开始使用了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良好互动中愉快地掌握知识,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学习的三维目标。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中,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恰到好处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只有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才有成效。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1、设计的问题应有可讨论性
在《科技革命》一课中,教师提出让同学们完成一个表格。
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若拿来讨论解决,那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总结、概括或分析的。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结论。
2、设计的问题应有可深化性
有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经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如小组在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等知识点时,结论只有几句话,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很多。
3、设计问题要有兴趣性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标下的教材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我经常讲课前,换一个视角,让学生身临其中,感悟历史。从每一节课的一点入手,也就是说最能打动学生情趣的一点,即找准切入点,而不拘泥于形式。学习二战初期德国对外侵略过程,向学生提出,你想当一次希特勒吗?你作为当前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对全世界人民做怎样的承诺?如讲述“美国的扩张及美国内战”时,我准备了一幅美国国旗简图,突出图中十三条红、白相间的杠和50个星,让学生观察的同时并思考相关问题,进而把学生带入课堂。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从而把学生感兴趣的思维带入课堂之中。
4、设计问题不宜过多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难题,就是时间不够。学生要看书、思考之后才能开始讨论,要想讨论深入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这样下来时间总是不够。因此,一定要控制问题的数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问题很多,仅在战争事件这个知识点上即有以下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2)二战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的标志?(3)你了解二战转折性战役吗?(4)二战胜利的原因?⑤通过学习二战对战争的认识?这么多问题若都让学生去讨论,这节课肯定是讲不完,学生也会很疲惫。所以我们必须
选择一下,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自己解决。第二和第四题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可以深化,我们留在课堂讨论。第三和第五题可作为课外讨论题留在课后。
二、选择的时机要恰到好处。
问题设计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这一节课,什么时候把问题提出来也是非常关键的。选择讨论的时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总体安排。合作教学不是随意的组对合作,我们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身高进行组合,6人一组,尽量做到性别比例均衡,个性特征不冲突,知识互补,身高相仿。分好组后为了消除“自私”与“自卑”心理,营造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科学帮教。初期使用一些奖励手段�如发些学习用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慢慢的形成一种习惯,每次讨论有意识的记录,控制时间,避免跑题等等。
(2)授课过程。首先,要在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提出。提出过早,学生对于知识还是毫不知情,临时翻书找知识点,这一过程有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要么忘了需要讨论的问题,要么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偏离。这样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不利于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形式多样的课堂展示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在做中学”是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也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展示,夯实基础,活跃思维,锻炼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体验的机会。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课堂展示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展示,教师随机在每小组中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教室四周都是黑板)默写或听写基础知识,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展示,可由小组中的一个或几个人把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讲解知识的形式、课堂短剧的形式、手工制作的形式、辩论会的形式等等。例如我的学生在展示“经济大危机”这一题目时,首先是小组全体成员表演了历史短剧“通过美国看危机”,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很熟练,语言也略显生硬,但是却活跃了课堂,锻炼了自己,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罗斯福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教师可以对共性的问题加以讲解,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是每组思考最多,却未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老师的讲解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学生的展示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盘子中,这时的教师就应该是那个穿起珍珠的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整理成板书。
四、拓展应用要科学实用
在新课改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够把各种知识转化成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最大的愿望。这一环节,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教者在讲完九年级历史上册《“拿破仑帝国”》后,学生对拿破仑的功绩和过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出示问题:“有人说拿破仑是一代枭雄,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是强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可能只局限于“好人”或“坏人”,或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应促成学生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让史实说话,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来评价。”让学生对拿破仑再进行一次评价,逐渐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合作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经过教者两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已初见成效。
五、课堂教学要注重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本课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每组有八位同学组成,其中选一位最棒的学生担任组长,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边参与学生的讨论,边巡回指导,共同解决问题,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变为尝试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例: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1945年8月,美国该不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并根据学生意愿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对合作教学法的一点粗浅认识,“教无定法”同样适用于合作教学法,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进步得很快,他们的能力每天都有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我们可以不提问题,学生自学,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还可以定期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合作备课,将讲课、辅导、批改作业交给他们来负责等等。
李大钊说:“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应是死板的,而应该是活动的,有生命的。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我们的历史课堂会更有实效性。
④ 浅谈如何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气氛
根据当日的课堂内容,讲述课本里的相关故事背景,或者事件,或者人物,最好不要照着书本念,学生们会记得更牢固,教课的知识也会更加生动
⑤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历史课是比较沉闷的,这就要求老师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方式方法很重要。没事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别人说书的是怎么做的。
⑥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多多呈现动与活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这里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的问题.
第一,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
关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很多.
1、图书、报刊资源是常见易获的教学资源.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在报刊方面,除普遍订阅的日报与历史专业报刊外,我觉得还有《文萃报》、《中国剪报》、《文史博览》等对历史教学很有帮助.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
2、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
3、广播、影视资源是鲜活生动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还有一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要其违背史实不多不远,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以增强其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类资源多,关键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选画面,再是优化重组内容,然后是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时下的教育装备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呈现方式可采用录音带、VCD或者课件播放.前两种方式播放,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之所以要精选,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段,而可取的资源多;之所以要优化重组内容,是因为这类资源毕竟不是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程序也自有体系和规矩;之所以要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因为这些资源生动鲜活,采用其他方式呈现会失去其生动与鲜活的特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的就是这方面.
4、信息、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提高,网络已进入不少校园,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使之为历史教学服务.特别是计算机教学的推进,更加方便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我觉得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的网站有许多,其中尤以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中基网历史、历史中考网、历史图片素材、历史教学资源等网站为佳,我们不妨进去浏览浏览,会得到一些收获的.巧用这类资源,精选仍然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时下载并保存,因为有些专题性的资源过期再难觅.
除了上述的四类资源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总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教学的灵感的观点,把能够为我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起来,去伪存真,取精用宏,为学生学习动起来、历史教学活起来所用.
第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巧用教学资源是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基础的话,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在教学设计一环必须扎扎实实备好课
一要备教材.要备好教材,就得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与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与教法等诸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教师要认真钻研,弄清其新变化、新要求,做到脑中有课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即将讲授的章节的钻研,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你所开发且可用的课程资源,进行精选补入;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这样,才可是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教学活起来的目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
三要备教法.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历史教学的常规方法有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教具演示法、谈话法等.正在推广或探索中的高效教学法有讨论法、情景再现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段式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法的确定要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点、知识基础、班级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的培养、发展和实现.
四要备教学手段. 课要上好,得有好的教具相助.这些教具的恰当使用,就是我们所称的教学手段或教育技术.用得好,对于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极为有利的.时下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不外乎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四类.一堂课究竟用哪些,何时用,怎样用,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前准备到位.前两种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已经能够运用自如了.这里我只就后两类的使用作些提示.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突破时空限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把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传给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优质目标的实现如虎添翼.我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之二是引而不发,诱思导学.这里的发是指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为使全班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潜,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有必要发,而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诱发、引导,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才可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主动探索新知阶段.之三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环境.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究时,要及时将其各种方法调至主机并投射出来供大家讨论,还要适时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之机留给学生.之四是利用网络科学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在课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其认知情感由潜伏转入积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此才能实现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之五是利用网络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点浅显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
第三, 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即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让学生们动起来、历史课活起来的保证.教师恰当注意好六个导:
一,诱导.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第斯多惠说的.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的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当然,老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都可以恰当的使用.
三,疏导.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断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教师此时应该是问题的诊断者、思维的疏导者和心理的开导者.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系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四,辅导.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但他们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同头并进.对此,老师可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结合老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指导.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过去经验;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而不仅是重复固有模式.
六,倡导.历史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审视思辨习惯、全面系统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客观、真实、公正地判断、评价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历史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历史的人文价值,倡导正确的历史观,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里既包括课程内容蕴涵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史实、重客观、重背景、重借鉴、重扬弃、重批判的人文方法.
⑦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安排课堂结构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回“思”“记”三答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主动进行思考,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之外,还可选择记录教师讲述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⑧ 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跃起来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多多呈现动与活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这里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的问题. 第一,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 关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很多. 1、图书、报刊资源是常见易获的教学资源.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在报刊方面,除普遍订阅的日报与历史专业报刊外,我觉得还有《文萃报》、《中国剪报》、《文史博览》等对历史教学很有帮助.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中国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 2、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 3、广播、影视资源是鲜活生动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还有一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要其违背史实不多不远,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以增强其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类资源多,关键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选画面,再是优化重组内容,然后是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时下的教育装备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呈现方式可采用录音带、VCD或者课件播放.前两种方式播放,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之所以要精选,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段,而可取的资源多;之所以要优化重组内容,是因为这类资源毕竟不是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程序也自有体系和规矩;之所以要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因为这些资源生动鲜活,采用其他方式呈现会失去其生动与鲜活的特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的就是这方面. 4、信息、中国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中国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提高,中国络已进入不少校园,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使之为历史教学服务.特别是计算机教学的推进,更加方便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中国提供的历史教育中国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中国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我觉得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的中国站有许多,其中尤以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中国、中基中国历史、历史中考中国、历史图片素材、历史教学资源等中国站为佳,我们不妨进去浏览浏览,会得到一些收获的.巧用这类资源,精选仍然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时下载并保存,因为有些专题性的资源过期再难觅. 除了上述的四类资源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总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教学的灵感的观点,把能够为我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起来,去伪存真,取精用宏,为学生学习动起来、历史教学活起来所用. 第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巧用教学资源是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基础的话,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在教学设计一环必须扎扎实实备好课 一要备教材.要备好教材,就得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与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与教法等诸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教师要认真钻研,弄清其新变化、新要求,做到脑中有课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即将讲授的章节的钻研,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你所开发且可用的课程资源,进行精选补入;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这样,才可是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教学活起来的目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 三要备教法.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历史教学的常规方法有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教具演示法、谈话法等.正在推广或探索中的高效教学法有讨论法、情景再现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段式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法的确定要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点、知识基础、班级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的培养、发展和实现. 四要备教学手段. 课要上好,得有好的教具相助.这些教具的恰当使用,就是我们所称的教学手段或教育技术.用得好,对于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极为有利的.时下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不外乎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中国络技术四类.一堂课究竟用哪些,何时用,怎样用,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前准备到位.前两种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已经能够运用自如了.这里我只就后两类的使用作些提示.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突破时空限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把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传给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络技术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优质目标的实现如虎添翼.我在教学中使用中国络技术,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中国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之二是引而不发,诱思导学.这里的发是指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为使全班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潜,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有必要发,而应该很好地利用中国络技术进行诱发、引导,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才可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主动探索新知阶段.之三是利用中国络技术,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环境.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究时,要及时将其各种方法调至主机并投射出来供大家讨论,还要适时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之机留给学生.之四是利用中国络科学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在课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其认知情感由潜伏转入积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此才能实现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之五是利用中国络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点浅显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 第三, 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即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让学生们动起来、历史课活起来的保证.教师恰当注意好六个导: 一,诱导.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第斯多惠说的.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的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当然,老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都可以恰当的使用. 三,疏导.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断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教师此时应该是问题的诊断者、思维的疏导者和心理的开导者.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学校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四,辅导.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但他们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同头并进.对此,老师可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结合老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指导.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中国.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过去经验;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而不仅是重复固有模式. 六,倡导.历史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审视思辨习惯、全面系统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客观、真实、公正地判断、评价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历史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历史的人文价值,倡导正确的历史观,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里既包括课程内容蕴涵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史实、重客观、重背景、重借鉴、重扬弃、重批判的人文方法
⑨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多多呈现动与活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这里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的问题。
第一,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
关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很多。
1、图书、报刊资源是常见易获的教学资源。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在报刊方面,除普遍订阅的日报与历史专业报刊外,我觉得还有《文萃报》、《中国剪报》、《文史博览》等对历史教学很有帮助。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
2、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
3、广播、影视资源是鲜活生动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还有一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要其违背史实不多不远,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以增强其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类资源多,关键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选画面,再是优化重组内容,然后是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时下的教育装备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呈现方式可采用录音带、VCD或者课件播放。前两种方式播放,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之所以要精选,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段,而可取的资源多;之所以要优化重组内容,是因为这类资源毕竟不是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程序也自有体系和规矩;之所以要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因为这些资源生动鲜活,采用其他方式呈现会失去其生动与鲜活的特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的就是这方面。
4、信息、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提高,网络已进入不少校园,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使之为历史教学服务。特别是计算机教学的推进,更加方便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我觉得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的网站有许多,其中尤以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中基网历史、历史中考网、历史图片素材、历史教学资源等网站为佳,我们不妨进去浏览浏览,会得到一些收获的。巧用这类资源,精选仍然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时下载并保存,因为有些专题性的资源过期再难觅。
除了上述的四类资源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总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教学的灵感的观点,把能够为我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起来,去伪存真,取精用宏,为学生学习动起来、历史教学活起来所用。
第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巧用教学资源是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基础的话,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在教学设计一环必须扎扎实实备好课
一要备教材。要备好教材,就得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与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与教法等诸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教师要认真钻研,弄清其新变化、新要求,做到脑中有课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即将讲授的章节的钻研,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你所开发且可用的课程资源,进行精选补入;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这样,才可是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教学活起来的目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
三要备教法。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历史教学的常规方法有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教具演示法、谈话法等。正在推广或探索中的高效教学法有讨论法、情景再现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段式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法的确定要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点、知识基础、班级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的培养、发展和实现。
四要备教学手段。 课要上好,得有好的教具相助。这些教具的恰当使用,就是我们所称的教学手段或教育技术。用得好,对于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极为有利的。时下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不外乎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四类。一堂课究竟用哪些,何时用,怎样用,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前准备到位。前两种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已经能够运用自如了。这里我只就后两类的使用作些提示。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突破时空限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把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传给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优质目标的实现如虎添翼。我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之二是引而不发,诱思导学。这里的发是指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为使全班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潜,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有必要发,而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诱发、引导,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才可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主动探索新知阶段。之三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环境。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究时,要及时将其各种方法调至主机并投射出来供大家讨论,还要适时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之机留给学生。之四是利用网络科学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在课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其认知情感由潜伏转入积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此才能实现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之五是利用网络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点浅显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
第三, 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即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让学生们动起来、历史课活起来的保证。教师恰当注意好六个导:
一,诱导。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第斯多惠说的。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的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当然,老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都可以恰当的使用。
三,疏导。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断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教师此时应该是问题的诊断者、思维的疏导者和心理的开导者。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系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四,辅导。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但他们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同头并进。对此,老师可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结合老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指导。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过去经验;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而不仅是重复固有模式。
六,倡导。历史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审视思辨习惯、全面系统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客观、真实、公正地判断、评价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历史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历史的人文价值,倡导正确的历史观,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里既包括课程内容蕴涵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史实、重客观、重背景、重借鉴、重扬弃、重批判的人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