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平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 [,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战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埠子坡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u[/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 ]东汉盐、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寿张]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改须 东平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10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代[,1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京。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降为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今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rlrl]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173rl]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豫第七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u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属平阴县。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安专署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1989年5月,东平县的县城从州城镇迁往后屯。 1993年3月1日,撤销东平县宿城乡,设立宿城镇。 1994年7月15日,撤销东平县水河乡,以原水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水河镇。 1996年1月23日,将平阴县旧县乡整建制划归东平县管辖,旧县乡的行政区域边界以济政[1996]3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字[1996]24号)。 2000年,东平县辖9个镇、9个乡。总人口725877人,各乡镇人口: 州城镇 56799 沙河站镇 51037 彭集镇 61868 宿城镇 50995 东平镇 74900 水河镇 22621 老湖镇 38685 银山镇 53866 斑鸠店镇 44806 接山乡 26936 张河桥乡 34600 大羊乡 36371 梯门乡 35197 新湖乡 48461 大安山乡 10262 商老庄乡 17930 戴庙乡 33269 旧县乡 2727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东平县辖7个镇、7个乡。 1997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873人,其中农业人口55249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783人,其中农业人口54543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2770人,其中农业人口57444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076人,其中农业人口52157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68098人,其中农业人口24665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2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934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6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4843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848人,其中农业人口40220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496人,其中农业人口38064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14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7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2641人,其中农业人口39983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65人,其中农业人口48251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5人,其中农业人口9526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580人,其中农业人口17301人;岱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24人,其中农业人口30680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4784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5694人,其中农业人口40342人;旧 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9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8238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1998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699人,其中农业人口55093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801人,其中农业人口54543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017人,其中农业人口57418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182人,其中农业人口52207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70103人,其中农业人口24441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1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819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5956人,其中农业人口34729人;大洋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716人,其中农业人口40019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712人,其中农业人口38257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96人,其中农业人口22495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3227人,其中农业人口40639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77人,其中农业人口48245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1人,其中农业人口9512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700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3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545人,其中农业人口30802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514人,其中农业人口44677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226人,其中农业人口40851人;旧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9206人,其中农业人口28190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东平县地图
1999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246人,其中农业人口54951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590人,其中农业人口54331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12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41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056人,其中农业人口52094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71950人,其中农业人口24278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182人,其中农业人口27806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5758人,其中农业人口34521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345人,其中农业人口39615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655人,其中农业人口38133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08人,其中农业人口22335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3165人,其中农业人口40486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27人,其中农业人口48159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9502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778人,其中农业人口17500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36人,其中农业人口30670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642人,其中农业人口44749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368人,其中农业人口40953人;旧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8978人,其中农业人口27953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2000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7个镇、7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0970人,其中农业人口5.40万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265人,其中农业人口5.52万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331人,其中农业人口5.72万人;东平镇辖68个行政村,人口85217人,其中农业人口7.84万人;接山乡辖52个行政村,人口64688人,其中农业人口6.08万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056人,其中农业人口3.92万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2944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万人;老湖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7676人,其中农业人口6.84万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51人,其中农业人口4.79万人;商老庄乡辖35个行政村,人口29949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33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5478人,其中农业人口5.46万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372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旧 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8844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2001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7个镇、7个乡:东平镇辖68个村委会,乡村人口7.82万人;老湖镇辖71个村委会,乡村人口6.58万人;斑鸠店镇辖40个村委会,乡村人口4.58万人;银山镇辖44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51万人;州城镇辖71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40万人;沙河站镇辖65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52万人;彭集镇辖53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78万人;接山乡辖52个村委会,乡村人口6.08万人;大羊乡辖42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91万人;梯门乡辖43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70万人;新湖乡辖54个村委会,乡村人口4.78万人;商老庄乡辖35个村委会,乡村人口2.94万人;戴庙乡辖48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53万人;旧县乡辖30个村委会,乡村人口2.85万人。(缺各街道、乡镇总人口数据)自然itlmg]title=东yle=rrc=0b3a1c08bcac4dc262d986c9东平县,是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9-11月)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气压高候干燥。 平县位4至36”,东经116°0至114与[u毗邻,南与[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平阴县搭界,全县土地总面积1330.44平方公里,折合2010661.2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最高点为梯门乡歪老婆顶,海拔451米(黄海高程)。 东平县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大汶河冲积高程,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 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本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除[urlurl少数孤山残丘外,其余均为地面高下的湖洼新湖乡轩场附近,海拔1236.7米。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0.5亩,折合1平方总8%。,风光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市巨大潜力。 东平县境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52914.7亩,折合35.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
② 东平-这个地名的来历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东平县历史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东平县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③ 东平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东平,古称东原,处于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处。东平拥有悠久而版灿烂的历史文明权,自西周至清代,东平曾经为国、郡、路、州、府,并以郓州、京东西路、山东西路著称于唐、宋、金时期,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来,一代代东平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使东平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④ 后屯、宿城、无盐、赤脸店、护驾,东平县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
东平县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在历史上曾经分别为:东平国、东平郡、东平府、东平州。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东原文化,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地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东平县那些地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1、后屯:原名龙山屯,因为有重名的现象,而且本村位于小屯以北,所以改称为后屯。
2、宿城:西周时期为宿国封地,王城在今东平县宿城西门一带,宿城之名源于此。春秋时期仍为宿国。秦代设无盐县。汉代设东平国,王城在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设东平郡,治所在宿城。隋代设宿城县,唐代改宿城县为东平县,东平方言称宿为 xǔ,有些研究误称为须城或须昌城。
3、稻屯:因为此处地势低洼多水,种植水稻、蒲草,因有稻蒲荷香的美景,所以沿用稻屯之名,也称为稻屯洼。
3、护驾村:传说宋代的一位皇帝,经过东平,村民护驾而送,因此得名。
4、赤脸店:据传,西汉时期,当地农民受起义军赤眉军的影响,把脸涂成红色,在此地设店作为联络标志,因此得名赤脸店。
5、罗庄:相传村里有一座古庙,庙内有大锣大鼓,因此取名锣鼓庄,后简称为锣庄,随着时间的推移,锣庄变成了现在的“罗庄”,也有传说因罗姓群居于此次,故得名罗庄,鼎鼎大名的罗贯中就是罗庄人。
6、一担土:建村时因为此处有两座对称的小土山,远远看去很像一只扁担挑着两座土堆,因此得名一担土!
7、营子:据传西汉时期,此地驻有守卫东平国王城(宿城)的军营,因此取名营地,后沿革为营子。
8、半倒井,原名清溪村,因村南有一口倾斜的井,形如摔倒,又因为井口直径近似豆腐梆子,因此称为梆子井,也称为绊倒井,后通称为半倒井。
9、范村:传说明朝初年,大清河经常泛滥,因此称为泛村,后沿革为范村。
10、古台寺,传说此地有一寺庙,寺内有一大鼓台,因此取名鼓台寺,沿革为古台寺。
11、大井:原名多井村,沿革为塔井屯,后改成为塔井、大井。
12、无盐:周代时期齐国设无盐邑,秦代设无盐县,王莽时期更名为无盐亭,又名亡盐,隋代复称为无盐,沿用至今!
⑤ 历史上的七国地理位置分布都是现今的哪里
燕:
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赵:
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齐:
都城临淄(山东淄博),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魏:
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
韩:
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荆州),后迁至寿春(安徽寿县),最大时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部分、重庆、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东西南、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 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 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齐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三一四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其深远影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⑥ 东平县的历史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⑦ 请教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代,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1989年5月,东平县的县城从州城镇迁往后屯。
希望采纳
⑧ 河东郡与东平郡,哪一个最早
二者相比之下,东平郡的时间要更早一些
⑨ 历史上东平府青河县现在哪里
东平府清河县,今抄山东泰安市袭东平县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郓州为东平府。 府治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元改东平府为东平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
渤海国的东平府,在今黑龙江省兴凯湖以西密山一带。下辖伊州、沱州、黑州、比州。辽国灭渤海,将东平府迁到辽阳。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郓州为东平府。 府治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元改东平府为东平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
⑩ 我在历史地图发现东平国,有谁知道
东平国,是汉朝的诸侯王封国之一,属于兖州刺史部的郡级行政区划,建立专于东汉光武属帝建武十五年,首封为光武帝之子刘苍。
东平国都于无盐(山东东平)。章帝建初九年四月己卯分国而立东平怀王刘忠的弟弟刘尚为任城王,另外五个弟弟为列侯。安帝永宁元年,邓太后为东平国增邑五千户。
魏文帝黄初元年因魏代汉而除东平国,但保留郡制,东晋时改称东平郡。
其诸侯王分别是:东平宪王刘苍(?-83年) 东平怀王刘忠(?-84年) 东平孝王刘敞(?-132年) 东平顷王刘端(?-179年) 崇德侯刘凯(?—?) 东平思王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