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陇西有哪些历史

陇西有哪些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3 07:21:40

㈠ 古代中国的陇西是怎么样的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以及文化的繁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的西北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其书法雄劲厚重。巩昌雄镇“声闻四达”,陇上诗人赞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出将才”。城内民建古屋棂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 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繁忙于陇海铁路线上的列车就沿着亭水河,碾压着汉代赤亭都尉积淀的黄土味,穿梭于南北。

陇西地形平陡大小与兰州差不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陇西龙宫”座落在陇西城北街头前门,其多层斗拱式牌坊至今还在,这里是隋唐以前李渊家族的真正老家,陇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当时就称为陇西龙宫,这更为陇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渊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陇西太守,处理军政和守护家门。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以唐陇西龙宫为主一带地域,后由李建成移至长安)长安牡丹早于洛阳,除了在《在威远楼下》书中记载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护,至今西秦牡丹娇于长安、洛阳。

“汪家洞”在陇西城中,全县人人皆知,这是至今中国考古学中难作结论的迷。汪家洞的传说,有口皆碑,其传说的神秘性,传说内容的丰富性,系统完整性都是罕见的,至少可以作为传说典故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陇西汪氏家族从元朝陇右王汪世显闻名,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数众,仅三史有傅老三十余人。至今坐落在漳县境内的汪氏元

㈡ 甘肃陇西在历史上的地位出过那些名人谢谢!

地位应该比较重要!主要是在唐宋以前! 别的名人不说,就说李白和李世民这两个人,你就知道名人有多少了!

㈢ 陇西鼓楼历史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

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重达4000公斤的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所以又名“钟鼓楼”。

(3)陇西有哪些历史扩展阅读:

陇西历史:

陇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51.32万人。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即有此名,因地处陇山以西而得名,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汉初置襄武县,汉末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从此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唐时初为武阳县,后为陇西县。县名遂沿用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曾诏令天下,李氏郡望是陇西,遂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现位于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内有“陇西堂”传为李氏祖祠,进而有李氏文化之说。

陇西在历史上最阔气的时候是元朝,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至此,巩昌成为今甘肃省兰州以东,包括陕西5县、四川4县广大地区的军政中心。

㈣ 有关陇西文峰塔的传说和历史。

文峰塔,位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迎春堡村南高约30米二级台地中央,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迎春堡村南高约30米二级台地中央,侧北建一六角亭,亭对面不远处是塔坪庙院,东、北两侧各有人行道蜿蜒而上,南面有车行路道通向山梁,北面台地下有文(峰)鸳(鸯)公路经过,西北角是塔坪公路管理所。占地面积12.5平方米。是一座直径4米、高2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基方形,边长8米、高3米,塔身八角形,转角处砌成抹角倚柱,4—7级各面均有砖砌券形壁龛,层间叠涩出檐,檐下施菱角纹,顶层檐角安置铁制风铃,塔顶为八脊置兽攒尖式。刹为九重轮环的相轮,呈枣核状。此塔宝刹凌霄,雄伟壮丽。是陇西县保存最久、最优美的佛塔,也是定西市仅存的一座清塔,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陇西文峰塔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四月(1836年6月)。据文峰塔碑记载:“旧有砖塔,巍然远峙,然已岁久倾圮,竟致故址无存,而科名渐减。郡伯唐公(唐树义,贵州遵义人。任巩昌知府期间,对地方多有建树,治贪官,肃吏政,修河堤,建折桥,修葺威远楼,扩建南安书院,筹资增加教育膏火,培植良好文风等。陇西百姓为怀念他,勒石‘唐树义遗爱碑’置于威远楼上),甫下车,即以培植斯文为已任……出东郭,行二十里许,山麓稍平处,四面环顾,谓此地建塔最宜。选定基址,卜吉于四月朔日开工……”文峰塔是座七层八棱(面)攒顶楼阁式实心砖塔。“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1985年拨款维修,正方形体塔基下用混凝土浇注切地圆型塔基,以进一步牢固基础。翻瓦塔顶,填补裂缝,1至4层加固铁圈匝以防地震。1994年,当地政府修建了500亩的塔坪公园,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最佳的场所,并加大了对塔周边环境的建设,修起了寺庙,绿化了山野。

2007年4月10日晚,文峰塔遭受雷电袭击,塔体损坏,塔身多处崩陷,被击毁的塔檐、裂缝、断裂的角柱等塔体主力构件,已无法坚持长久支撑,承受各种自然外力作用。当地政府组织人力,拨出专款对此进行了维修。如今,塔坪上苍松翠柏,林木葳蕤,神采奕奕的文峰塔又昂首翘望,见证着陇西这片热土的历史变迁,关注着“巩昌重镇”的繁荣昌盛。

㈤ 陇西是哪个朝代的地址

陇西李氏之所以如此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唐朝皇室出自这个门阀,还专在于这个门阀出了很多著名属的历史名人,享誉千古。李靖、李密、李白等都是出自这个门阀。在此以前,这个门阀就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秦始皇手下大将李信,在汉朝有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弟弟李蔡,使得这个家族盛极一时,望重天下。可是,李陵投降匈奴,成为陇西李氏最不光彩的一页,这个家族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南北朝时候,李暠成为西凉皇帝,这个家族才再次为人所知。
李暠是李敢的后人,也就是李广的后人。李广因为“漠北决战”误期,等他赶到战场时,卫青已经打败匈奴单于,取得了胜利。按照汉朝的军法,卫青可以杀掉李广,卫青并没有这么做,只是下令把李广囚禁起来,准备回到长安,交给汉武帝处置。李广自认为抗击匈奴数十年,却成为囚徒,郁闷不已,最后在军中自杀。李敢误以为李广是卫青杀死的,因此而怀疑卫青,并冲到卫青的府上大闹,这事让霍去病大为恼火。因为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霍去病趁狩猎的机会把李敢给射杀了。为了保全霍去病,汉武帝谎言李敢是给鹿角挑死。

㈥ 陇西成纪的陇西历史概述

陇西成纪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因为,据《汉书·地理》记载,最早设置的汉成纪属于天水郡,而陇西郡没有成纪县。她的起源与流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伏羲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几位学者对于陇西成纪的考察。所谓成纪,起初是一个辽阔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大地湾遗址。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为“文化成纪”;到了秦汉时期,汉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县治,而这时期,成纪这个名词又从文化的概念变在实体性的地方治所,这个治所属于陇西郡,既历史上常说的“陇西成纪”;第三个时期,成纪易名期。 成纪的历史与现实上古时期,文化成纪期上古时代,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古成纪文化圈。伏羲女娲的故事从清水河流传到葫芦河,又从葫芦河流传到了渭河,从渭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整个北方,从北方到南方,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大地湾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曙光,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能当作信史去看待,但从传说的背后却能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这一段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伏羲氏与女娲氏的重要程度。许多学者由于甘肃省当前经济的落后,对于这些传说并未加以重视,但是,遍布秦安及周边地域的新时代遗址群落证明了,在几千年前,这里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饮血,一步步艰辛地从蛮荒到文明的。
上个世纪,许多学者对于伏羲神话的源头做了不出的猜测与考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著名的学者闻一多,他徒步葫芦河流域,最后,写了一部著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应该属于西南苗蛮,但是,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他的结论。为什么闻一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西南少数民族中亦流传着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因此,闻一多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葫芦河沿岸考察。这告诉我们不管多么伟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经过详细的求证,但还是会出纰漏,历史还是历史,不会改变什么的。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就算有人想改变他,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恢复她本来的面貌。当然,闻一多毕竟是著名的学者,他是学的高标,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惜,当时由于大地湾遗址还没有发现,因此,他没有掌握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告诉我们被称为科学的东西,有多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流传范围有多广,其影响力有多大,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成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非常大,辐射全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这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大地湾就是因为,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像大地湾遗址这么规模宏大,积累历史时间之长,并与上古传说相互印证的地域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上古时代形成了成纪文化圈。”所谓成纪应该从上古时期算起,起初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她应该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地区,因此,静宁治平乡从文化上来应该属于成纪文化圈,划归天水地区更合适一点,你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湾遗址——秦安为中心,绕秦安一圈的周边地域:静宁、庄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张川都属于这一圈子:大的范围来说,成纪文化的影响应该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黄河、北方辐射。在秦安境内有着众多的伏羲女娲传说的遗留,而且,学界也都肯定了这些民俗与伏羲女娲的历史有关,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一切的神话都是过往的历史,而秦安除了神话还有大地湾遗址,这更有力的证明了伏羲女娲与秦安的关系,大地湾遗址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而成纪此名又与伏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纪被称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印于雷泽,感应生伏羲,同时,据说,伏羲在华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纪应该指伏羲在母腹中成于一纪。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成纪的地名,指秦安就能与历史传说遥相呼应,同时,静宁也称为成纪并不能说明什么,更能体现出伏羲文化的影响之大,影响之远。而看古今历史沿革,本身与现代行政区划还是有一定区别,但是,我们历史的看问题,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还是比较清晰的。有人会疑惑,邑人冯绳武教授曾考证出古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境内,宋以后才迁至秦安,为此事如何解释?本人是这样认为的,邑人冯绳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这更让敬佩。但是,研究者往往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对于同一事件有时还是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很正常。比如,闻一多先生,学界的泰斗,被诗人臧克家高度评价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曾经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芦河畔,但,当时,还没有大地湾遗址给他佐证,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属于苗蛮集团的错误结论。因此,客观地看待历史,长时段的研究历史,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处理历史事件非常重要。 《史记?李将军列传》第一句就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该句下明确注明:“成纪,在秦州。”张守节所说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辖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六县,并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区。《汉书?文帝纪第四》载:“十五年春,黄龙见于成纪。”《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详细解释:“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我们专说成纪县:《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甘肃新通志》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云:“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秦安志》云:“自疱牺开辟已为成纪地。”《水经注》云:“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疱牺所生之处,汉以属天水郡。”依《水经注》所言,知成纪县故址位于长离水(瓦离水)的西岸、成纪水的南岸一带,这里正是汉成纪县故址所在地。故杨守敬云:“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水经注疏》)。《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安皇帝甲》:“凉王光以西秦王乾归数反覆,举兵伐之,乾归群下请东奔成纪以避之。光军于长最,遣太原公纂等帅步骑三万攻金城;乾归帅众二万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将梁恭等以甲卒万馀出阳武下峡,与秦州刺史没弈干攻其东,天水公延以枹罕之众攻临洮、武始、河关,皆克之。乾归使人绐延云:乾归众溃,奔成纪。”元代宋朝遗民胡三省《新校资治通鉴注》注明:“成纪,今巩昌路总帅府秦州。”据上而论,《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今秦州秦安县北”,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则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令人惊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确指出了静宁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阿阳县。”《汉书?高后纪》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颜师古注云:“阿阳,天水之县也。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实地处陇水之西北,故谓之河阳。”《通典》云:“在陇城县北,汉属天水郡,又有河阳之说。”《太平寰宇记》陇城县条云:“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水经注》云:“瓦亭水源出静宁大陇山,并有二支,一支即陇水,亦出大陇山。二水在丽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会入鹿角口,合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即静宁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汉书地理志》,汉天水郡下辖成纪、阿阳等十六县,阿阳县和成纪县是并存的,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又是哪里?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话:《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秦安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纪县遗址,阿阳县(今静宁县)位于成纪故城的西北方!
《新唐书?地理志》云:“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迁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据此可知,成纪实为秦州州治,但地有迁徙,曾从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书》将其列为首县。(注:《旧唐书》成于后晋,因其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宋朝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是为《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云:“城在今(秦安)县北三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据上四书,知成纪故城为今秦安县之北。依《元和志》,其故址当为今秦安县西北部郭家镇一带,该地东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芦河)十五里,方位相符,当是此地。五代十国以来,本区由于地处陇右要冲,其西部为吐蕃所有,东部先后为岐、后唐、后晋、后周、前蜀、后蜀所有。现分国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贞据凤翔,因护送唐僖宗入蜀有功,为凤翔节度使,后称岐王。时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成纪、清水、长道三县地。州治为成纪,即今秦安县西北之郭家镇。②后唐:据有秦州东南部,州治为成纪。原有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地,后增置天水、陇城二县。《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上从之。”③后晋: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本区长道、清水、成纪、陇城、天水五县地,州治为成纪。④前蜀、后蜀:据有秦州东南部,有秦州之成纪、天水、陇城、长道、清水;凤州之两当、河池,计二州七县。秦州治为成纪。北宋时期,本区隶属秦凤路。地有秦州之成纪、陇城、清水、天水;凤州之河池、两当;巩州之宁远、永宁;岷州之长道,计四州九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南宋时期,渭水以北为金据,渭水以南为宋所有。金设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纪、冶坊、清水、陇城、秦安五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元代本区隶属陕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纪、清水、秦安;巩昌府之鄣、宁远、伏羌;徽州、两当;西和州,计一府三州七县。元时成纪为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载:“秦州有成纪县。”元末撤成纪,并入秦州府,成纪县从此消失。综上所述,汉成纪指的是秦安县,而唐朝以后的成纪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资料引用网友“隐于网”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学严谨,博学果敢!!)

㈦ 陇西的由来及历史

战国时期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统一后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两汉时期
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陇西郡(治所仍在狄道)属凉州刺史部。至安帝五年(公元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今陇西县),又于公元128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 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期间,朝代虽有更替,辖地虽有增缩,治所虽有移动,可郡名未变,建制未变,治所(基本)未变。也就是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实475年)。
魏晋以后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历北宋、南宋和与之并存的金、辽二国,直至元、明、清三朝,近1700年间,在今陇西县境内,一直存二三级政区建置。元时,实行中书省、路、州(府) 、县四级建制,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实行政军合治,统督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今四川剑阁)五府,秦(天水) 、陇(陇西) 、兰(兰州)、阶(武都)、利(四川广元)、巴(四川巴中)、龙(四川江油)、沔(陕西沔县) 、邠(陕西邠县)等二十七州。明朝实行布政使司、府(州) 、县(州)、三级政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领有三州、十四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九州、二十八县。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行一级政区,为首次建省,系甘肃省会之前身

㈧ 陇西地名的来历

1、陇西因位于陇山之西头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
2、陇西简介
陇西县为定西市下辖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陇西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在渭河上游。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安定区接壤。
陇西在元明清时期称为巩昌府。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陕甘分省初期曾为甘肃巡抚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康熙七年,甘肃省会迁至兰州,巩昌府逐渐没落。1913年巩昌府被废除,故址设陇西县至今。
2013年,陇西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9亿元。农业以中药材、马铃薯、菌菜、畜草为主要产业;工业以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制品、装备制造业为主。
截至2013年,陇西县幅员面积为2408平方公里,下辖9镇8乡;总人口51.32万人。

㈨ 历史上所讲的陇西具体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回,陇右在答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阅读全文

与陇西有哪些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