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讲八上历史第13课

如何讲八上历史第13课

发布时间:2021-02-23 02:44:41

A. 安徽省枞阳县八年级下册历史基础训练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基础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法是()A.游击战B.运动战C.阵地战D.攻坚战2.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A.精良武器装备B.正确的战略战术C.外部援助D.人民群众的支持3.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实行重点进攻的“双矛攻势”是指()A.中原解放区B.山东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晋冀鲁豫解放区4.1949年,转战陕北的解放军是()A.西北野战军B.中原野战军C.华北野战军D.华东野战军5.蒋介石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指()A.占领延安而未能摧毁中共首脑机关B.未能阻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灭D.美国的军事援助迟迟不到6.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时()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7.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东地区D.中原地区8.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B.抗日战争胜利C.孟良崮战役胜利D.三大战役胜利9.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是()A.鲁西南根据地B.晋察冀根据地C.大别山根据地D.陕甘宁根据地10.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的目的是()A.实现战略转移B.争取战略主动C.指挥全国战争D.转移到河北西柏坡村二、材料分析新课标第一网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聚歼西北野战军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迫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材料二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运用“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Xkb1.com材料三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面对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布署?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的依据有哪些?(2)针对蒋介石的强大攻势,中共中央仍留守陕甘宁解放区的意义何在?(3)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两个“长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其结果如何?(4)两个“长征”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引自《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材料二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3)材料二中的战略布署的意义有哪些?核心意义是什么?答案:1.B2.D3.C4.A5.C6.C7.D8.A9.C10.B11.(1)撤离延安;依据包括: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陕北高原的有利地形。(2)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3)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相似之处是路线比较曲折,也比较艰辛等。结果: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启示:答案多元,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等,言之有理即可。12.(1)“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统区。(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南京和武汉。(3)见课本P12页,其核心意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提纲: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改动的内容改造的途径结果及历史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八大(1956年9月)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二、重大失误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一、发动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二、经过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评价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1964年10月:原子弹1966年:导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49年:海军和空军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第9课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三、对外开放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二、教育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三、其它: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二、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四、高举伟大的旗帜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一、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二、古代西亚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三、古代印度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分布:东亚、东南亚传入中国:汉朝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一、海洋文明的特征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三、罗马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2、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第19课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一、日本的大化革新1、时间:646年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二、阿拉伯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二、基督教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2、教皇国----丕平献土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第24课昔日的辉煌一、最早的文字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二、文学的基石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三、艺术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文章来源莲山(剩下的太长了,超出字数了,打不过来。。。)

B.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1—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 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 鸦片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 道光帝 请求严禁 鸦片 。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
(3)影响:虎门销烟是 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 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 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直接原因: 林则徐禁烟 。
根本原因:是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 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鸦片战争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西方列强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联军 为主凶, 美俄两国 为帮凶。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 一百五十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瑷珲条约 》。
4、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 广西桂平金田村 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 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 洋枪队 ”,由美国人 华尔 统领。
(4)1860年, 李秀成 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第3课收复新疆
1、 阿古柏侵占新疆
(1)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都虎视眈眈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之争。
(2)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 新疆军务 ,讨伐阿古柏。
(3)1878年,除 伊犁 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5)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行省 。
(6)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大战
(1)原因:日本为 实现征服朝鲜 ,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 而蓄意挑起战争。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经过: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4)主要战役: 黄海大战 , 威海卫战役
(5)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英勇牺牲。
(6)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7)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 马关条约 》
2、《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中国(李鸿章)和日本(伊藤博文)。
(3)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2)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 侵略军 遭 义和团 迎头痛击,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2)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订。
(3)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 新的沉重的 负担,清政府 完全成为 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 工具 ,中国 完全 沦为 社会。
3、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 。
第6课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
(2)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代表人:中央以 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等为代表。
(3)时间: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 师夷长技 ”的 洋务 运动。
2、内容
(1)前期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 近代军事 工业,如:1861年,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后期以 求福 为口号,创办 民用 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 陆海军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如1862年成立的 京师同文馆 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 封建统治者 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 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也是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作用:①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 》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
(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 序幕 。
(5)公车上书失败后, 康有为、梁启超 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 朝中大臣 在北京组织 强学会 ,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 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 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 ;③军事:训练 新式 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 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 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
(5)9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 顽固派 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1905年8月。②地点:日本东京。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④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 政党。
⑤纲领:“ , , , ”
⑥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 共和国
⑦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机关刊物:《民报》
⑧影响:
2、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2)过程: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湖北独立。
3、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选举孙中山为中华 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意义:
积极地:①推翻了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帝制,建立起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 窃取,没能完成 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 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
(1)前期背景:西方传入的 、 、 、 等思想观念受到欢迎,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倒行逆施,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后期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兴起的标志:
(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
(4)两面大旗: 和
(5)代表人物: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①提倡 ,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 ,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 ,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在北京创办《 》。
胡适:主张以 代替文言文,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鲁迅:《 》树立新文学典范。
(6)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运动。②它启发着人们追求 和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 或绝对 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导火线): 。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性质: 运动
(4)两个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5日)
(5)口号:①外争 ,内惩 ;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 。
(6)经过:前期: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口号)大罢课;后期:上海工人大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7)领导人:陈独秀 李大钊
(8)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9)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爱国精神。
(10)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 的爱国运动。是中国 革命的开始
2、中共的诞生
(1)标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开
(2)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3)一大的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运动;④党的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 。
(5)共产党性质: 。
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创建时间:1924年;
(2)地点:广州黄埔
(3)领导机构:校长: ;政治部主任:
(4)性质: 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5)目的:创造 ,挽救中国的危亡。
(6)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 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目的:推翻 的统治,统一全国
(4)主战场: 、
(5)北伐军总司令:
(6)北伐战争先锋:第四军 独立团。
(7主要战役:汀泗桥, ,武昌;在 战场消灭了 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 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8)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的国民大革命
3、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 、 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 人和国民党 派。
(1)事件:1927年4月。
(2)后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 合作也破裂了。
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时间:1927年4月;
(2)成立地点:南京;
(3)性质:代表 利益的反动统治。它对外投靠帝 ,对内镇压 革命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 、 、朱德等人
(3)地点:江西
(4)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枪,
②成为中共创建 军队、独立领导 斗争的 。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领导人:
(3)地点: 边界
(4)结果:从攻打城市到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中国 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会师双方: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改编成立 军。
(3)领导人:军长: 党代表:
(4)意义:这是 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创建 军队建立 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 求八年级上册历史1-13课,(第一课鸦片战争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复习资料、最好都是精华、不求多,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想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
三、《南京条约》的影响:(1)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2)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四、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北京条约》。左宗棠收复新疆。
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马关条约》。
七、《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八、《马关条约》的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九、《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地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十、《辛丑条约》的影响: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一、19世纪60—90年代,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
十二、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主阶级掀起的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抵制的西方的经济侵略。
十三、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十四、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十五、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
十六、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十七、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十八、请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十九、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二十、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二十一、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
二十二、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

D. 八年级 下册历史第十三课的一国两制知识点

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香港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一切事情且大陆不派兵驻扎在那。本课讲的主要就是与大陆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具体的书上其实都有的

E.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13课,要和书本一样啊

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5年11月 目的:保存生力军,以图再革命。 地点及前后期路线(根据时间排的):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取消了博古等人的领导地位。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两次会师: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上面都有,我就不另外再写第二次的时间,地点,主力了)

F.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在哪

江西瑞金
瑞金作为红色苏维埃的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驻扎地内.1934年10月10日,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率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在实施转移的各部队集结于都河以北后,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和由中央、军委机关所编成的中央纵队与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所以长征的出发地是瑞金,集结地为于都

G. 八年级历史第13课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 是什么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专大渡河、飞夺泸定属桥(影视资料再现历史)——翻越夹金山——过雪山、草地——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H. 马上要考试了,历史还没有背,怎么办。 说一下八年级上历史重点吧,详细点。跪求呀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P2)
1、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流毒给中国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直接威胁清朝的财政。(具体有三点)
人物:林则徐(民族英雄)——他主张正当贸易活动,开展禁烟运动。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影响: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鸦片战争 (※世界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并逐步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硝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战争性质: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时间: 1842 年 8月
主要内容:(1)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便利列强的商品输出※最能反映列强侵略的目的)
(2)赔款:2100万银元。
(3)割地:割占香港岛。
(4)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1)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 背景: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主张(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长技指 军事技术)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P8)
1、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侵略者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列强罪行:1、英法 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2、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150多万平方千米。(割占最多)
结果: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 领导人:洪秀全。
新特点:不仅反封建而且反侵略。(太平军在青浦大败美国华尔洋枪队、在慈溪击毙华尔。)
经过: 爆发——1851年,金田村起义。
高潮——1853年,定都 天京(今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左宗棠收复新疆,设立新疆行省
背景:新疆危机——中亚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伊犁。
清朝政府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经过:①左宗棠采用缓进急战战术,武力收复新疆。②1881年,通过外交谈判途径,收回伊犁。
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了新疆的建设和开发。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P15)
1、甲午中日战争 起因:日本明治维新后,长期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 时间:1894年。
主要战役: 黄海战役 将领:丁汝昌 邓世昌——致远舰(民族英雄)。
结果:日本夺得黄海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结果: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 时间、地点: 1895年,日本 马关 。
双方代表:中方 李鸿章,日方 伊藤博文 。
主要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对我国民族工业打击最大※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21)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时间:1900年。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参与国:俄、英、德、法、意、奥、美、日。 中国人民抵抗战例——廊坊、杨村阻击战
结果: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签订《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农历辛丑年) 中方代表:李鸿章。
主要内容: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⒋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⒐8亿两
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出现“国中之国”)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或洋人的工具)
军事:清政府拆毁天津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曾三次攻进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统治。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P29)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洋务派:阶级本质——地主阶级。中央代表:奕忻;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2)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运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内容: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火工厂);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人才。
筹建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5)结果: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6)评价: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洋务运动的性质:由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2、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872年,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1880年,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唐胥铁路)——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条铁路,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
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
作用:沟通中国各重要城市的联系。
3、张謇 爱国表现: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评价:状元实业家。
4、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 总工程师:詹天佑; 地点:北京—张家口
地位: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P35)
1、公车上书 背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 ; 时间:1895年; 地点:北京。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 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天演论》 译者:严复——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
主要思想: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主张不仅学西方的技术,而且学西方的政治制度;还认为只有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影响: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多次上书警示
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主要内容:经济上——发展 农工商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大学堂),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失败原因: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而维新派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结局: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戊戌变法的目的:学习西方制度,确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的统治。
※ 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是从戊戌变法开始。
第8课 辛亥革命(P40)
1、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组成: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口号:“振兴中华”)
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内容:由“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意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
(1)革命首义——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 10月10日; 地点:湖北武昌;
结果:占领武昌,取得首义胜利。 影响: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2)革命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1912年 1月 1日; 地点: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措施: 颁布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意义: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革命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还一度恢复帝制。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既是成功,又是失败的。(成功: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
※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原因: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P45)
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 北京大学。 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斗争锋芒:指向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代表人物及成就: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 迅—— 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
的新出路,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不断创新;
对于西方文化,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为我所用。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P50)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P54)
1、京师大学堂
诞生: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地位: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废科举,兴学堂
表现:制订新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次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全国实行的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
3、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照相: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我国。
(2)电影: 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4、剪发辫,改称呼 剪发辫: 1912年孙中山颁布剪辫令 意义:带有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
改称呼: 内容: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遍改称“先生、君”。
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
5、服饰的变化 表现:西服—男士正装首选;中山装的出现——设计赋予政治革命色彩。
女式高领服装流行——出现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P63)、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P69)
1、五四运动 背景: 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性质)
过程: 重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5日)
主力:学生(前期)→工人(后期)
斗争方式:罢课(前期)→罢工、罢市、罢课(后期)
结果: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初步胜利)。
评价: 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人物:毛泽东等13人。
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党的组织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指: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社会主义)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P69)
1、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兴起
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物。
地点:广州黄埔岛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领导机构: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军校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军校的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军校的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
时间:1926年7月 总司令:蒋介石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北伐的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北伐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主战场:湖南、湖北
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
时间:1927年4月18日
(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3)经验教训:要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权,坚持武装斗争。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15)
1、八一南昌起义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施行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
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结果:占领南昌,主动退出受挫。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共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地点:湖南;
结果:攻击长沙时,严重受挫,转军井冈山。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摇篮
创建人:毛泽东。 地位: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方面军)
创建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4、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地点: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重大事件:①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意义:这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精神P79)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P85)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沈阳
经过: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诬称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
史称“九一八事变”
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2、《义勇军进行曲》——不朽的民族战歌 曲作者:聂耳。
3、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目的:逼蒋抗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方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的关键: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中共代表:周恩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P91)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北平西南面的卢沟桥
概况: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战兴起的根本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年12月
对象: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 数字:6周内,屠杀30万人以上
性质(评价):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P97)
1、血战台儿庄——正面战场
背景: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中国军队为保卫徐州,组织徐州会战
时间:1938年春 指挥者:李宗仁;
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国民党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时间:从1940年8月起 指挥者:彭德怀
作战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意义(评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P103)
1、中共七大——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时间地点: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召开背景:抗战即将胜利。
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主要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③通过新的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投降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
③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④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标志: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3、台湾光复: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P112)
1、重庆谈判
目的: 国民党——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谈判概况:1945年8月~10月,重庆。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内容见书P133)
※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全面内战的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P117)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概况:中共中央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结果: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孟良崮战役
概况: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率领下全歼国民党军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
结果: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夏 目标: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 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结果: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P123)
1、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内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 林彪、聂荣臻、罗荣桓
作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 关门打狗 中间突破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关键地点 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战役发生地 塔山、黑山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张家口、天津
战果 解放东北;第一次在人数上占优势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政治统治,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至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全国的解放已胜利在握。
※平津战役中,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傅作义,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
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地点: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战果: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崩溃(※1927年—1949年)。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讲八上历史第13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