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宁的历史
西晋太康元年(280)析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二年改江宁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街道。此为“江宁”名称的由来。
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改金陵为江宁,是为“江宁府”。升州(江宁府)治江宁,辖有江宁县、上元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广德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六合县、铜陵县、青阳县。南唐改升州为江宁府,建西都。溧阳原属宣州,保大十四年(956年)改属润州,李煜时期属江宁;广德,杨吴时期属宣州,升元元年(937年)改属升州,保大八年(950年)设广德制置院;当涂,杨吴时期属宣州,南唐改入升州,失淮南后,立新和州于当涂,周世宗去世后,南唐国主为鼓士气,改名雄远军;六合,原属扬州,改属江宁。南唐初,将青阳县改属江宁府。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交泰元年(958年),改属江宁府。
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时江宁府为江南东路的首府。下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等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称建康府作为宋朝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改为留都。南宋时建康府仍为江南东路首府。
元朝时,江宁府改为集庆路。明朝时,又改称为应天府,为明朝初期的首都,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江苏省的南京市及句容市、溧阳市。明朝政府迁都北京后,应天府为南直隶首府。
清朝改称江宁府,初期为江南省省会。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江宁是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江西三行省的两江总督驻地,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民政务,和江苏巡抚驻地姑苏同为江苏省省会,安徽布政使长期驻扎之地。同时,又在江宁又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统领江南地区。
清代江宁在经济、文化、军政方面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规模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清廷在此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
清朝时期江宁府下辖上元县(今南京主城东部)、江宁县(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县(溧水区)、句容县(句容市)、江浦县(浦口区)、六合县(六合区)、高淳县(高淳区)、溧阳县(今溧阳市),治所位于江宁县和上元县。[1]
2. 南京江宁城中具体位置在哪里
贴上了江宁城中地区的地图,有标记A的地方,就是江宁城中。
江宁城中离江宁区委不远,是江宁繁华的商业中心。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3. 古代江宁指什么地方
古代江宁指的是南京。
江宁是南京的旧称之一,寓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南安”等内,南容京如今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以前的名称江宁。
也就是江宁县、江宁郡、江宁府等,如今的南京设有江宁区,江苏的得名便取自于江宁与苏州之首字。
(3)历史上江宁城是哪里扩展阅读:
江宁有两大古建筑群,民间都号称九十九间半,一个在东山街道佘村社区,被称为潘家大院,一个在湖熟街道杨柳村,被称为朱家大院。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组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该组建筑是清朝顺治初年始建,由巨商潘恒才建造,后又多次重新改造,民国十年曾修造过。
杨柳村明清代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又经过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改建并遗存下来的古建筑群。朱家大院相传是明朝开国皇帝11代孙朱侯山及后人所建。
佘村的潘氏住宅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由3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6间,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结构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每进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雕刻精美,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
4. 江宁著名人物,历史遗址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东吴·甘宁——今江宁土桥镇人
东吴·陆绩——今江宁陆郎人
东烛·谢安——居今江宁东山内
南朝·陶容弘景——今江宁陶吴镇人
唐·李白——居游东山,作《东山吟》
唐·法融——居牛首,牛头宗创始人
北宁·王安石——三次出任江宁府尹
南宋·岳飞——牛首抗金
南宋·秦桧——今江宁汤山桦墅人
元·文天祥——于江宁麒麟作《金陵驿》
明·方孝儒——今江宁禄口人
清·袁枚——江宁县令
清·邓廷祯——今江宁麒麟镇人
民国·史量才——爱国报业巨子,江宁龙都人
5. 古代江宁是一个富裕的地方,现今是在哪里
古代江宁指江宁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
江宁府最早出现内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容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称建康府。此后随着朝代变换,名称多次更改,至清朝时又改回江宁府。清朝时期江宁府下辖上元县(今南京市区西北部)、江宁县(今南京市区东南部)、溧水县(溧水区)、句容县(句容市)、溧阳县(溧阳市)、江浦县(浦口区)、六合县(六合区)、高淳县(高淳区),行政中心位于上元县。清代江宁府行政区划如图:
6. 历史上哪个皇帝的都城在南京
先秦
南京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会稽郡。
六朝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317年-420年),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东晋以后,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陈(557年-589年)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南朝与此前的吴、晋合称“六朝”。
隋至元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今天的内桥就是南唐皇宫大内正门前的桥梁,中华路就是当时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轴线。宋朝以后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以此为基地,逐步消灭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对手,并于1368年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于此,为京师应天府。建成全长96华里、世界最长,也是中国最高的城墙,有一半的城墙保留至今。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皇宫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仍设六部等机构。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为江宁。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号“天京”。在战争中南京城市几乎完全被毁。1899年,南京下关开辟商埠。1906年和1911年,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先后通车。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民国16年)中华民国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民国18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民国19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根据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1937年(民国26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入侵的日本军队进行了南京大屠杀,至少30万人遇难。1946年(民国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旋迁台北。不过,根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市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民国3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京成为中央直辖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1月改由新成立的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仍为中央直辖市,同时政务院设有驻宁办事处。1952年江苏建省,南京降为江苏省省会。1989年为中央计划单列市,1994年为副省级城市。
7. 历史上南京有6朝作为都城,哪六朝
南京古代曾用名:秣陵、建业、建邺、建康
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吴内大帝,自武昌容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宋立国,都建康。
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齐立国,都建康。
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梁立国,都建康。
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陈立国,都建康。
8. 在南京建立都城的,历史上有哪些国家
先秦
南京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会稽郡。
六朝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317年-420年),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东晋以后,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陈(557年-589年)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南朝与此前的吴、晋合称“六朝”。
隋至元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今天的内桥就是南唐皇宫大内正门前的桥梁,中华路就是当时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轴线。宋朝以后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以此为基地,逐步消灭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对手,并于1368年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于此,为京师应天府。建成全长96华里、世界最长,也是中国最高的城墙,有一半的城墙保留至今。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皇宫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仍设六部等机构。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为江宁。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号“天京”。在战争中南京城市几乎完全被毁。1899年,南京下关开辟商埠。1906年和1911年,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先后通车。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民国16年)中华民国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民国18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民国19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根据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1937年(民国26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入侵的日本军队进行了南京大屠杀,至少30万人遇难。1946年(民国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旋迁台北。不过,根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市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民国3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京成为中央直辖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1月改由新成立的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仍为中央直辖市,同时政务院设有驻宁办事处。1952年江苏建省,南京降为江苏省省会。1989年为中央计划单列市,1994年为副省级城市。
9. 江宁府的历史
“南京简称“宁”出自以前名称“江宁”,即“江宁府”,为沿用西晋太康二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而得名,寓意为江南安宁。“江苏省”的名称也是从“江宁”和“苏州”首字取自而来。如今的南京设有江宁区。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移江宁于市郊。
南京城做了几千年的江宁县城,终于在1933年将东山镇(今江宁区东山街道)划给江宁做县城,独立成南京城。
公元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兵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结束了南明的短暂统治。清政府改应天府(南京)为江宁府。府治江宁、上元(在今南京市区),属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含今上海市)和安徽省,属江苏省。
19世纪,江宁府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部)、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区)、高淳(今南京市高淳区)、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江浦(今南京市浦口区)、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共8县。
清政府在江宁府城设置江南总督,不久,改称两江总督,治理今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江西三省,总督衙署设在今南京市长江路二九二号。清初,江宁府属县因袭明朝,有八县,康熙六年统计有十万九千多户,居民四十八万四千多人。雍正八年,溧阳县划归镇江,江宁府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七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统计,居民有二百零四万多人。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江南人民的统治,设立江宁织造署,派皇帝亲信的八旗人内务府大臣担任织造官,以监视地方官的行动和人民的反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都曾六次南巡。他们每次都到江宁府。康熙五次住在江宁织造府(今大行宫一带),一次住在驻防城内的“江宁将军署”。乾隆六次均住在扩建的“行宫”里,他在来去途中,曾五次住过栖霞行宫。康熙在江宁,曾五次祭明孝陵,1699年还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赞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历史功绩。后来由地方官员立碑于明孝陵。康熙、乾隆二帝在江宁,除了祭明孝陵、阅兵、考试文人等活动外,还到处游览,并留下了许多题额、题诗。
江宁府不仅是清政府统治江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而且是经济枢纽和文化中心,特别是在我国近代史上签订《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成立中华民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江宁城。
江宁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江宁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清朝东南半壁江山的安危,而且直接影响着清政权的存亡。
1842年8月初,英军在占据镇江之后,将八十多艘兵舰陆续开到下关江面。侵略军在燕子矶登陆,占领观音门外的江宁县丞署,进抵迈皋桥,在此架设大炮,随时准备轰城。当时在江宁的清廷钦差大臣耆英、议和代表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急忙派人向英军求和。侵略军提出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英军又强占制高点紫金山,架上大炮,声称炮击江宁城。江宁城危在旦夕,清朝统治者异常惊慌。道光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在下关江面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南京条约》)。自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江宁城。太平天国改江宁为天京,定都于此,以两江总督衙署改建天王府。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再流动作战,他们以天京为革命根据地,出兵西征,挥师北伐,把斗争推向全国,严重地威胁清政权的存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控制长江和运河的交通,切断了清朝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南北相济的经济生命线,对国内外反动派震动极大,造成“遏绝各省解京粮道,粮道不通,京师震动,部内部外官僚送回家眷,闲员学士散归大半,京城一空”的局面。在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辛亥革命时,江浙联军攻克江宁城,曾扭转了整个革命形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中旬,江浙联军一万五千多人,在总司令徐绍桢的指挥下,进攻江宁城。联军在相继攻取江宁府城附近的乌龙山,幕府山后,由镇军进攻紫金山天堡城,因山势险要,攻击失利,伤亡甚重。在浙军、粤军、沪军的支援下,几经血战,终于占领了天堡城,这时苏军已攻占雨花台。清军完全失去城外制高点,处在联军的炮火之下,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两江总督张人骏等派人与联军谈判。趁着谈判之机,张人骏和清江南提督张勋等先后逃走。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南京的攻克,加速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12月29日,独立的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在江苏省江宁府城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将南京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孙中山在长江路原总督署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同年3月31日,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同年4月2日,临时政府北迁北京,改定为中华民国首都;裁南京府,称江宁县。10月,裁顺天府,置京兆地方,其行政首长称京兆尹。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江宁县成立,改江宁县城区为首都特别市(南京特别市),定为国家首都。
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北京政府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