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教育起源观

历史上有哪些教育起源观

发布时间:2021-02-23 00:34:48

㈠ 教育的起源有哪几种学说观点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学说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其著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大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这种行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后来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新的性质而已。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㈡ 教育起源主要观点有哪些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学说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其著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大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这种行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后来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新的性质而已。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㈢ 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家庭起源说.5.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㈣ 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四种说法: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 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3. 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 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 

  3. 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是错误的。 

  4.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1. 代表人物:孟禄 

  2. 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说”不区分人类教育和动物本能的庸俗观点。 

  3. 评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虽然它将动物排除在外了,这一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认为的“无意识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错误的。  (口诀:“心理仿梦露”,心理—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1.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3. 评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起源学说。  (口诀:“米夫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夫—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㈤ 从历史上来看,曾出现过哪些教育本质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在其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多方面论述了有关教育的本质的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上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一、 教育即生长
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但是,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他认为传统教育没有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而单方面地填鸭般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残害儿童心智的。杜威甚至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1]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论。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组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杜威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作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这种论述,在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发展等等问题上,确有其现实的实践的意义,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又阐明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样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同时这一论述也切合现代社会对培养有知识的儿童和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物的需要。因此,在杜威理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原则虽经各种批判,至今仍具有很大影响,并被加以改造与利用,反映了杜威继承并发展了18世纪民主教育家卢梭关于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的理想。
二、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他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2]又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3]
杜威把教育的本质也理解为就是生活。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由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他公开声明,他与斯宾塞把教育看作生活的准备的主张完全不同。理由是,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结果,教育仍然会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了以往旧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因此,他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乃是教育的本质的一个侧面。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又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旨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应当具有三个功能:一是能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各种倾向的因素;二是把现成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三是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性自然发展时可能接触的更广泛、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然而,陶行知认为把社会生活这样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人造的一个树林,生活已经失真”。[4]因此,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尽管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它也很难在实践中实行,即便实行了,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不断地去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在杜威的理论里,“经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理性是凌驾与经验之上的,经验作为与理性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它被认为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理性则是一个抽象的体系。杜威把理性看作一种使经验(或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理性不再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和理性的过程。其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并且经验不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皆涵盖在内的。因此,“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也就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了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和全面生长。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杜威认为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
在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杜威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保持的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活动中去学习,教学就应该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使学校在工作中采取与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的形式。因此,强调应以活动性、经验性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使用有意识地获得效果的技巧和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表现活动和建造活动,任何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杜威认为,随着儿童的心智在能力和知识上的生长,这种活动不仅成为一种愉快的事情,而且越来越成为理解事物的媒介、工具和手段。如果离开了这种活动,那不仅取消了兴趣的原则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也不能在经验的理智方面和实践方面之间保持平衡。在杜威看来,如果坚持“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使工作活动适合那些主要兴趣是要做事和要工作的儿童的话,那么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就会更加生动和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这种工作活动的重要意义是使儿童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具体来说,它能使儿童主动、活泼,而不是被动、呆板;它能使儿童体格健全、道德完善,对于国家和他的邻居有正确的态度;它能使儿童更有用、更能干,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实际责任作好准备。尽管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出发的,也含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它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不完善,它过分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提出行动处于观点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因此,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存在了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他所强调的“做”仅是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主要是个人亲自的尝试活动,以使儿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他所强调的“做”完全是建立在尝试错误上的盲目和个人摸索的活动。这在理论上显然是片面的。苏联学者别尔什特伊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没落》中指出“从做中学”实际上是让儿童在其所经历的有限的自发的经验过程中,顺便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

㈥ 从历史上来看,曾出现过哪些教育本质观

一、什么是科学的本质
关于科学的本质,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总的来说,经历了由科学的“知识本质观”到科学的“探究本质观”的转变。
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知识,·最多再加上方法。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于纯粹客观的观察,再经由所谓的科学方法得到科学知识或理论,其中所谓的科学方法就是培根(Bacon)的归纳法,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先以开放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归纳发现获得某些规则,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假说,再收集资料验证假说,若假说成立就变成科学知识。所以只要完全遵循上述的过程,所产生的知识就可称为科学知识。由于科学知识形成过程被认为相当客观,而且它是对自然界的本质的真实的描述,因此是极不易改变的,故科学知识被视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同时,因为每一种科学知识都被视为真理,因此,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意味着真理不断的累积。
由于视科学知识是客观真理,人们自然把知识及其结构看作是科学的本质。正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的:“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由其基本原理赋予学科结构的,应当以这些基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为目标决定其课程。未能弄清知识领域的广泛的基本结构情境而教授具体课程和技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不经济的。”此外,鲁宾逊(J.T.Robinson)也把科学本质看作是科学概念和知识结构。他认为,在美国经历了科学课程改革后,美国学校里“充满着科学工具以及包装精美的练习材料。让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活动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阅读材料……不再有啥问题。”因而,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进行了这些活动、阅读并讨论了所读的材料后,是否真正提高了对科学的理解?(2)科学本质的内容能够被确定,以便为选择和组织纳入科学课程的材料提供指导吗?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指科学发现的归纳模式,这一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全部事实,对这些事实加以分析、比较和归类,从这些事实中抽离出普遍性原理(假说),以及在事实中重新检验已经提出的假说。这是人们公认的科学方法,而且可适用于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于科学方法之中。因此,科学教育必须重视科学方法教学。这种思想在维斯特威(R. Westawgy)写的一本科学方法教学的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理科教师应当是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所教学科……读了大量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知道如何教学……能够流畅地表达……擅长操作……精于逻辑,具有哲学家的气质……熟悉科学史,能够与一群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讲解关于天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的观察和判断误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自己独立的工作满怀信心。”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受建构主义的重大影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纳斯鲍姆(Nussbaum,J.)认为当今科学哲学思潮的主流是建构主义,其中波普尔(Popper,K.R.)和库恩(Kuhn)更是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建构主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主张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众所周知,在科学教学领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认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从上述几个权威性的定义来看,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确是从“客观性”上定位的。这种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可靠的、稳定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左右着科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的观点与此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原有知识)来建构科学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知识是暂时性的、主观的、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性的。可以将科学知识看成由假说和模型所构成的系统,这些假说和模型是描述世界可能是怎样的,而不是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些假说和模型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它们精确地描述了现实世界,而是以这些假说和模型为基础精确地预言了现实世界。”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科学知识的本性就是“猜测”,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的彻底否定,第一次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上打开一条缺口,从而促使人们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科学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可变的东西,不能体现科学的真正本质。“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质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
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Coll

㈦ 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西方也有与东方相同的认识,认为教育起源于神话。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以及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教育生物起源学说史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并且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实质上,这种观点与生物起源说有相似性。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下产生。它 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认为,因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5、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类似“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论”的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有学者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便体现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思想。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者没有外在目的,如果教育有目的,那这目的就是在教育本身之中。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即教育促进儿童本能为核心的先天心理机能不断展开、生长的过程。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6、 教育交往起源论
“起源”应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出来。显然,要探明这一点,有必要对该事物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但又不能停留于此,还应该进一步教育从中脱胎的事物,或称为教育的原型。 这类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是,教育活动也就此产生了。可见,人类教育活动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7、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需要起源说是劳动起源说的逻辑延伸,它包括三种略有区别的主张:生产劳动的需要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
生产劳动的需要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沙毓英等。沙毓英在《教育是特殊范畴》一文中讲:“ 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产生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既与生产力、又与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

8、教育的前身起源论 前身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古猿的教育,即古猿为了维持自己的类的存在而将自己固有的求生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的行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智华、陈晓菲等。
9、教育的家庭起源论 家庭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抚育即教育,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教育史学家凯姆佩尔等人。
10、教育的社会化影响论 社会化影响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产生了语言后的原始人类对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其代表人物是马兆掌等~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有哪些教育起源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