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
多数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沉闷。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笔者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方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学生;课堂效率
复习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课堂,因为复习内容均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多数复习课教法单一,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因而不理想。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里谈谈笔者日常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㈡ 怎样提高历史七年级期考复习效率
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历史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成立历史记忆兴趣小组。历史记忆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有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关注这一课题,积累自己个性化体验,真切享受自主探究的成果,我们的研究才会突破象牙塔的窠臼,体现平民化的色彩。为此,课题组成员尝试在各班成立历史记忆兴趣小组,对“怎样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及时总结自己在历史记忆技巧方面的心得,将它们整理成文。目的就是要营造研究氛围,挖掘学生潜藏的研究智慧。实践证明,老师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他们一定会倾注其心血,凝聚其智慧,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意外的惊喜。
培养历史记忆技巧。
第一,建立信心。学生若能在记忆前抱有“我一定要记住”、“我一定能记住”的决心和自信,最后效果一定会大大改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着确凿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种大脑记忆容量的无限性是我们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变通记忆主体。即把单一封闭的个体记忆,发展到以个体记忆为主,以合作记忆为辅的新阶段。所谓合作记忆是指以小组为单位(2-4人为宜)围绕同一历史问题采用抢答、抽背、默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刺激人的大脑记忆神经,激发记忆潜能,唤起竞争意识。为了调节气氛,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同台竞技,与生同乐,让师生在“疯狂”的竞争记忆中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三,调动各种感官。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所以在记忆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㈢ 历史要怎样复习才能提高效率
、先梳理一下自身的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㈣ 如何复习历史(具体一点)
中学历史总复习“十六字”诀
1.照本
就是按照课本组织历史总复习。课本,既是教师平时教学之“本”。也是学生考前复习之“本”,从另一角度说,它既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也是高考试题答案的依据。历史考了十余年,考试内容和题型虽年年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本”。因此.教师在指导总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课本上。特别是在总复习的第一个阶段,即系统复习阶段.更应做到以课本为主。要按照课本内容本来的顺序,逐章逐节地组织复习。事实表明,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做题,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认真看书,只忙于做题,甚至掉进“题海”而不能自拔,则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顾面
就是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要顾及到,而不能凭主观臆断任意削减内容。历史高考试题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大。比如,1987年高考历史试题就有224个知识点,比1986年多了33个,人物则有42个,也比 1986年多了 8个。如果不全面复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全面”是搞好复习的基础,是取得优良成绩的保证。一个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往往都是从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开始的。如果抛开了课本.一味地攻“资料”,孤立地去抓“重点”,甚至采取猜题、押题的做法.这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也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3.抓点
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做一番去粗取精的简化工作.整理出一个个的要点来.并让学生紧紧地抓住这些“点”.牢记在脑子里。“点”,也叫“知识点,包括历史年代、地点、人物、事物和评价等。“点”有大有小,小的多为时间、朝代名、人名和地名等,如1561年.明代,戚继光、浙江台州;大的多为事件(包括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等),如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对“点”表述的文字可多可少,那就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导学生整理知识要点:①时间:1661年;②人物;郑成功;③经过:带领将士两万多人,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登陆,‘经过激烈战斗,到第二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④意义: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⑤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果历史知识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类型,整理出一个一个的要点,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4.理线
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时,帮助他们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前因后果的关系。理线,是历史复习第二阶段,即综合复习阶段经常采用的作法。比如,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有三条:一条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和奴役;一条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掌握了这三条基本线索,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就能做到豁然贯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归类
就是教师将历史知识按照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进行归纳分类。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就可划出“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样一些类别。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又便于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起到深化知识,强化记忆的作用。
6.助记
就是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记忆。教师在组织历史总复习时,要特别注重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记忆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两大类。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努力摸索,创造多种方法,把机械记忆的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当前,比较好的历史记忆方法有以下十种:
①系统记忆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列举大事;
②分类记忆法:将历史知识归纳分类,加以条理化;
③特征记忆法:通过分析,找出事件的特征;
④简化记忆法:将知识去粗取精,逐一简化或压缩,将其精髓储存在记忆里;
⑤图表记忆法:将相关的历史知识编制成图表,让学生看了图表,一目了然;
⑥直观记忆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观看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借助直觉形象给学生留下刻印象;
⑦比较记忆法:把相同类型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鉴别,同中求异;
⑧口诀记忆法;把较难记忆的史实.编成口诀来记;
⑨读写记忆法:边看书.边写提纲,读读写写,加深印象;
⑩讨论记忆法:几个学生编成一组.互问互答,取长补短。
7.精讲
就是教师讲的要“精当”、“精练”、“精妙”。“精当”,就是讲的要恰到好处,要富有启发性,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精练”,就是语言要简洁凝炼.不允许拖泥带水,旁征博引。“精妙”.就是要巧设疑点,解题对路.虽言简语略,但有画龙点睛之妙。既要坚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又要辅之以教师的精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8.善练
是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训练。在系统复习阶段,常以章节训练、单元训练为主,训练题多为基础题、常规题.其特点是坦大题小,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词题和简答题为主。通过训练,力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做到章节过关。在综合复习阶段、常以综合训练或专题训练为主,训练题多为列举题、分析比较题和综合论述题,其特点是综合性增强.难度加大。通过训练,力求使学生将以前学得的知识纵横沟通。在重点复习阶段,则要通观全部教材.结合当前形势.确定重点复习内容,并编拟成题后,指导学生训练。这是进·步深化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复习时间的安排.以6:3:1的比例为宜。学生的训练,还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后者为主.前者为辅。总之,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㈤ 如何提升历史复习课效果.1
高三的一轮复习,一般应该按照课本顺序全面但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的目标主要是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基本知识(特别是历史概念),进一步培养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在一轮复习中,必须重视复习的效率,即每一节、每一课收获了什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首先必须明确高考主要考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其次要讲究复习方法;第三,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训练。只有这样,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体会到复习的收获和快乐,才能适应2012年的高考。
一、近两年高考考什么、高考怎样考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查情况简表
试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卷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全国卷
24
分封制
深远影响
郡县制
对郡县制的理解
北美独立战争
美英关系的变化
甲午战争
爆发的史实
百团大战
对特点的理解
中苏关系
变化的原因
福建卷
20
十二铜表法
适用范围
三省六部制
评价
巴黎公社
背景、性质的理解
不结盟运动
影响
苏联改革
阶段特征
浙江卷
4
唐朝科举制
准确理解
1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三权分立的情况和评价
安徽卷
16
秦郡县制
历史作用
28
清前期、后期、新中国对外关系
态度、特点、影响、变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背景
北伐战争
时代主题
上海合作组织
与欧盟的区别
山东卷
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理解措施
5
秦朝
在西南的统治措施及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
6
抗日战争
修建公路的作用、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光荣革命
意义
天津卷
8
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的背景
4
唐朝法律
内容、本质特征
8
明朝法律
内容、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国家观念
6
拿破仑法典
原则、影响
6
近代英法美法律
作用
8
新中国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表现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查情况简表
试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卷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全国卷
20
西周分封制
对秦汉的影响
15
秦至唐官员选拔
标准的变化
巴黎公社
对性质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对德、才的认识
太平天国运动
对儒学的态度
清末政局
中央集权制度变化
维新变法和五四运动
规模与影响不同的原因
福建卷
4
冷战
美国的主要措施
8
郡县制
古人的看法、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建国初外交方针
“一边倒”的表现、背景、意义
安徽卷
8
辛亥革命
评价
8
中国古代选官
变化及影响
抗日战争
入缅作战的作用
18
梭伦改革
内容、作用
与中国选官的不同及观念差异
山东卷
8
科举制
作用的理解
雅典民主制度
评价
天津卷
8
重庆谈判
成果
3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实质
国际关系
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6
英国选举权
变化及特点
6
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代表比例的变化及背景
4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广东卷
24
科举制
产生的影响
北伐战争
对农村的影响
雅典民主
评价
近代西方代议制
英美法德法律内容
巴黎公社
历史地位
冷战
对美国措施的理解
从2010、2011年高考题来看,对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文明史是考查的重要部分。除2011年山东卷外,其它新课标卷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不在20分以上,高的达到了40多分,如2010年安徽卷有44分、2011年的全国卷有45分。
第二,从题型来看,大多数试卷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只有少数的试卷只有选择题。
第三,主要依据材料命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理解材料观点、比较材料信息异同等多项能力。从材料来看,每套试卷均以文字材料为主,但又都有图片材料、表格材料。总体而言,材料的来源广泛、类型丰富、问题与材料的关系紧密。
第四,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统领试题,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如2010年安徽卷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2011年安徽卷考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体现了全球史观;2011年全国卷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学态度的变化原因,2011年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为主题,考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则体现了文明史观。
第五,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适度扩大考查的范围,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已有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超过了课本,但从能力的角度来说,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已有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如2010年全国卷的“北美独立战争”题,2010年天津卷考查唐朝法律、明朝法律、拿破仑法典,2011年全国卷考查对清末 “德”“才”的认识。
第六,突出对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既体现在选择题中,如题干或选项考查多项知识;材料解析题则全部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特别是2010年的天津卷,以“法制与社会”为主题,体现了跨时间、跨地域、跨模块的综合考查。
第七,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但不追逐热点。如2010年天津卷考查的法制建设、2011年全国卷考查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认识、2011年天津卷考查农村全国人大代表的变化等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2011年的两大热点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并没有成为命题的热点。
二、怎样复习才高效
(一)端正心态。
1.一轮复习必须依据课本进行,依靠资料、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一轮复习的捷径。老老实地看课本、动脑思考问题、适量做题才是一轮复习的正确途径。
2.一轮复习并不等于背记知识,背、记只是复习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复习的唯一方式,听讲、思考、讨论、做题等也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方式。
3.一轮复习的目标并不是要把课本中所有的知识都记下来,应坚持全面但有重点地复习;需要记住的是哪些重要的时间、人物、制度、组织、文献、战役,更多地知识需要理解。课本除了给我们提供需要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给我们提供学会学习的材料、学会思考的材料、培养能力的材料。
(二)讲究方法。
1.抓住重点。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两极格局为主题,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与五大主题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的变化;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国至70年代的外交;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所谓重点复习,一是在时间上倾斜保证,二是要全面理解掌握,三是通过有针对地做题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加强运用。
2.动脑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习品质。只有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才能把课本读活、读厚。在依据课本进行复习时,可以从以下方向思考和探究:
(1)理解史实、概念、观点,力求全面、准确掌握。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实,要从以下方面去理解:为什么颁布?其目的是什么?影响怎样?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两个概念,要从含义、形成和实行的时代、相互关系方面去理解;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是课本观点,要从是否赞同、为什么赞同这个观点方面去理解。
(2)运用知识进行说明(观点、现象、趋势等)。如“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现象),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趋势),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作用、特点、实质等。如“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分析一:出现郡县、封国并存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没有说明原因、介绍影响或作用,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虽然说明了原因、介绍了影响或作用,但不完整,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课本中从有利于巩固周对全国的统治和埋下了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种子两方面作了分析,是否还有第三方面影响?如果有这种思考和探究习惯的话,对2011年全国卷第24题就不会感到意外。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此题实际上就是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4)概括史实、观点、现象。如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
太宗采取的措施。
(5)比较相似知识。如比较秦朝与唐朝的中央机构的不同,看其反映了什么。
(6)获取信息。如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时间(汉朝;很长一段时间里;而不是西汉或两汉);信息2:对象(汉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县与封国并存)。
(7)弄清知识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如汉前期封国并存与“王国问题”,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两例的前后为因果关系。
并列关系: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军事、行政、财政措施之间就是并列关系;又如古代选官制度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之间就是并列关系。
先后关系(时间):如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与颁布“推恩令”,都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但平定“七国之乱”发生在前,颁布“推恩令”发生在后。
从属关系(总分关系;上下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如郡县制、行省制从属于中央集权制度。
交叉关系:如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具有交叉关系。
继承与发展(完善)关系: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对隋朝的继承与完善。
(8)探究课本介绍不完整的知识。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后世是否存在?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么变化?如果平时有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究,那么下面的题(2011年全国卷第31题)选出正确答案就不难了。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注意综合。
一是注意进行同类知识的归纳,如近代具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性文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是注意进行相似知识的比较,如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异同。
三是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建立单元知识网络。如复习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后,可建立如下知识网:
希腊文明形成条件
海洋、山岭、河流
工商业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奠基:
梭仑改革
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
衰落:
马其顿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响和局限性
对希腊;对西方
民主范围;民主形式
罗马法
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6世纪东罗马帝国
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打破时间、空间、模块,进行知识的整合,如把古代政治与古代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综合起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图: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理学、明清四大思想家)
4.适量做题。复习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高考做题的得分体现。因此,适量的做题是复习需要坚持的一个环节。关于做题,有三个问题要注意: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题?做题后怎么办?做题要精:一做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二做各地名校的高考模拟题,三做课本中题。做题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做完后再对答案或听老师讲解;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都要认真地做,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做题或老师讲评后,对于错题要注明原因、分单元整理,过一段时间看一看。
此外,根据高考以材料型试题为主的特点,可以进行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专项训练。如
材料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将原有的15个布政司,重新划定为18个行省,普遍设置督抚。总督、督抚之制肇始于明,取法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朝廷委派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本来督抚只是临时派遗的行官,后来成了地方行政长官。到了乾隆以后,各省的总督或巡抚又兼兵部尚书或侍郎,取得了辖区内过问兵权的权力,到了太平天国之乱,督抚所率之兵,变成了自募自练自养的勇营,开始了清末兵为将有的局面,中央兵权开始下移,地方权力压过了中央。
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三)扩大视野。
高考历史试题新材料、新问题的特点,启示我们历史复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想方设法扩大阅读面,多接触新知识、新观点。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扩大视野:
第一,对试题中的材料进行收集和分类,经常看一看,还可以自己尝试重新组合、设计问题。
第二,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新材料,或进行知识的拓展、或提供新的知识与观点、或推荐与课本不同的观点。如复习辛亥革命时,向学生提供如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隋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段材料向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孙中山一度认为中国应实行美国式的联邦制度。
材料林乐知在《中西关系略论》中明确表示对西方各国来说,新的问题“不是由于中国的强大,而是由于中国的衰弱”,因此“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
此则材料提供了与课本不同的观点: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富强。
第三,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历史名著、名篇。如斯塔里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阐释、《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等。
第四,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
总之,对于必修1的复习,既要依据课本又不能局限于课本、既要全面复习又要重点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记忆又不能只进行记忆、既要经常做题又不能陷入“题海战术”。对于必修1的复习,应该根据高考,抓住重点知识和能力考查两个重点,有思考地复习课本、有选择地做题、有意识地接触新知识和新观点,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高考操胜券。
㈥ 如何进行历史一轮复习更有效果
1.横纵来向类比、对比记忆,比源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就是时间上的纵向对比记忆。 2.总结知识的框架体系。(注:我也是高三文科生,历史还不错,喜欢的话可以多交流,这些是我总结的经验,很有效。)
㈦ 如何高效复习历史迅速提高成绩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平时有没有好好学习和课后巩固复习,要理解性复习,死记硬背不行。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最后,你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来提高你的复习效率;曾经我的记忆力也很不好,后来朋友告诉我,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还让我下载一套开启大脑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记忆力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加强了,最终考上了大学。《尼古拉特斯拉潜能训练》改变了我的命运,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祝你心想事成,望采纳!
㈧ 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㈨ 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增强知识点的识记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高果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这种备课方法,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级,同一节课要讲几遍,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得并不会完全一样的,两三遍后基本这个课是最精华的,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过来。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依赖于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学会了取水这一技能,也就不会依赖于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
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学生总说对课文、书本不熟,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了一下,每堂课预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让课代表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二,时间长了,课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
㈩ 如何提高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效率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复习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揭示问题本质,探明历史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提高和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是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因此是培养学科能力、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阶段。
当前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如流于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又如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等
专题复习如何适应高考的需要,如何根据高考试题特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组合和梳理专题,走出专题复习的误区,下面,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专题复习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宏观把握,归纳分类,科学确定专题。
首先要认识整体,然后再去探究部分,最后才能深入地认识整体。专题教学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特点,首先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树木,而是一片森林;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单的历史现象,而是结构化了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为我们专题的整合提供了极好的参照。在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中,规定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主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在选修课中,规定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大学习主题。
新课标专题突显其优越性:①纵向知识结构清晰、稳定,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②历史知识的主体性突出;③历史专题的主题时代性突出,与热点问题相联系,容易与相关学科知识综合;④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的结合。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科特点,在二轮复习中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为基础,可以把重点放在三大知识板块,通过归纳分类,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有联系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应从宏观上去把握,宜粗不宜细。先把历史分成几个大块,便于学生总体把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文化等四个专题。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潮流等五个专题。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到实践等四个专题。
专题复习必须要建立某个中心问题结构化了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例如人类科技发展史,如果单纯把散见在教材中的各种科技知识简单罗列出来,显然只做到了条理化,要实现系统化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科技发展史。从科学发展看,人类社会经过了由传统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经历了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新时空观。这其中的每一次重大科学发展都与当时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以此为线索,可以把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兴起、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近代欧洲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等知识点有机地串连起来。其次可以进行中外科技史的对比复习。着重探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以及近代西方科技如何传入并影响中国,分析中国科技在明清时衰落的原因。通过以上方式复习不仅能够较准确把握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且加深了对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间关系的理解,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注重规律,理解掌握,以求融会贯通。
专题复习教学不同于平时教学之处在于,复习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而不是停滞在简单的知识重现和反复上。规律教学应是专题复习的主旋律,失去规律提示的教学就失去了专题教学的灵魂。例如在专题教学中经常涉及对一些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性质、特点和意义的分析,应掌握分析的窍门。像分析革命运动发动的原因,就须先从分析经济上的矛盾入手,进而再分析它如何引起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使革命形势逐渐成熟,但成熟不等于就爆发,这就需要指出适应形势需要而产生的革命政党或领袖人物的革命活动。有些历史现象还要指出它的导火索或直接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如战争的性质,就要抓住交战双方的各自目的,从正义性和非正义上判定;政党的性质,不要只看领导者属于哪个阶级,还要分析这个政党的纲领、政策;革命性质,要分析革命的斗争目标、口号和行动等。分析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要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去分析。对革命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及其在革命中的具体表现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要反映出失败的经验教训。专题复习阶段还要做大量的试题,如何讲评这些试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图省事,在讲评试卷时,把解题作为最终目的,教学流于对答案,缺乏综合、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做本质剖析,对典型题例不作思路分析,讲评过后,学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见提高。我们认为专题复习阶段对试题的讲评要克服就题讲题的弊端,训练试题的设计应适应高考的要求,有典型性;试卷的讲评,应建立在归纳、综合、提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应通过对试卷的批改和讲评,找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应通过错题统计,找到教学中的漏洞,尽快补救。
三、注意通史,选择典型,以求知识立体化。
由于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时空观念混乱,如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的第39题,题目中的时间限定词是“近代”,而学生的答案则是容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学生(1000左右)的答案中有“一战后”、“二战后”等词汇,有1人甚至将蒸汽动力技术产地归于法国。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还是有不少学生答案中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字眼。
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中注意从大通史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一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二要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连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如从横断面角度用史实说明宋朝在各方面的特征,这就需要整合教材,概括出:
经济: 如农业、制瓷业、商业(市的发展、商业都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 设参知政事,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专制进一步加强(理学)
科技: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高峰,领先世界(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对外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海上丝绸之路
文学艺术:宋词,书法,绘画。
如在复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这段历史时,可以从纵向把这段历史分成几个阶段。从生产力角度,分成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并进而对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科技等知识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如手工工场时代的社会特征: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进一步发展。
①商业资本控制工业,商业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
②生产组织形式为手工工场
③手工劳动
④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
政治: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确立;封建主义强于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科技: 近代科技产生、初步发展。
对外关系: 开放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资本原始积累。
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兴起。
另外,在专题复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学情为中心,选择一些能力类,如历史信息解读等专题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学理论观点,注重史论结合。同时还需要适度关注社会热点,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寻找专题突破口。专题复习要勤于四种思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中外问题的对比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
总之,高三专题复习应遵循“巩固、完善、提高、深化”的原则,以形成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主攻方向。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并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